摘要:他撑着膝盖,汗水把7号球衣浸成了深红色,那模样,活像一尊耗尽了香火的神。
98比99。
终场哨响,一个赛季的血与汗,就浓缩成记分牌上那一个点的差距。
李凯的35次出手,换来42分,外加一个冷冰冰的亚军。
他撑着膝盖,汗水把7号球衣浸成了深红色,那模样,活像一尊耗尽了香火的神。
可笑吧?
神跌下神坛,连呼吸都是错的。
镜头还没从他写满“我不甘心”的脸上挪开,另一段更刺激的“现场直播”就在停车场上演了。
摇晃的手机镜头里,李凯和他老婆林娜,一米之内,气氛冰点。
没有拥抱,没有安慰,只有紧绷的下颚线和压着火的争执。
就这十几秒,比那该死的绝杀球传播得还快,直接把他钉上了“输球又输人”的耻辱柱。
网络上那些敲着键盘的“人生导师”们,前一秒还在心疼“凯皇尽力了”,后一秒就成了婚姻问题专家,开始论证他丫就是个家暴男潜质股。
这帮人变脸速度之快,川剧见了都得递根烟。
说真的,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儿。
我们亲手把一个人捧上天,给他镀上金身,就为了看他摔下来的时候,听个响儿。
一天前,他还是凭着那记0.8秒反绝杀,把球队硬扛进总决赛的孤胆英雄。
体育解说恨不得把“伟大”俩字刻他脑门上。
可现在呢?
停车场那几句口角,仿佛一盆卸妆水,把他所有的光环冲得一干二净,渣都不剩。
他之前拼下的那些荣誉,好像全是为了给眼下这个“人设崩塌”的剧本做铺垫。
咱们把带子倒回去,回到那场球。
最后五分钟,李凯基本上是在跟对方三个人肉搏。
他突进去,挂着彩,裁判的哨子跟含嘴里怕化了似的。
全场46分钟的出场时间,体力早就亮了红灯。
最后那一投,他甚至没能完全跳起来,就是凭着一股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劲儿把球扔出去。
那球在篮筐上跳了支舞,然后,滚了出来。
那一刻,你隔着屏幕都能听见心碎的声音,嘎嘣脆。
所以,当他拖着一条快废了的腿走出球馆,脑子里还全是篮球砸筐的慢动作回放。
你想想,那种从云端掉进泥里的感觉,能好受到哪儿去?
他面对的,是最亲近的人,可能是一句没过脑子的“你刚才那个球要是……”,也可能就是一句“我们回家吧”,但在那个节骨眼上,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变成火药桶的点火索。
这就让我想起李娜。
当年她怼天怼地,一句“我需要三叩九拜吗”,招了多少骂名?
大家觉得她太狂了,不懂得感恩戴德。
可如今再看,那份不加掩饰的真实,不就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吗?
运动员又不是生产线上造出来的机器人,设定好了程序,只能赢不能输,只能笑不能哭。
我们一边嗷嗷叫着要看他们在场上跟野兽一样撕咬,一边又要求他们下了场就得温顺如猫,最好还能吟诗作画。
这不精神分裂吗?
再说了,谁家的两口子不过期?
林娜自己就是打篮球出身的,前国青队主力,她比谁都懂李凯。
你看到的“争吵”,没准是最高强度的业务复盘。
搞不好她才是那个骂得最狠的“黑粉”,因为她知道,只有她的话,李凯才真正听得进去。
咱们这些外人,凭着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就急着给人家夫妻关系盖棺定论,说难听点,跟偷窥癖有什么区别?
你看见人家吵架,你看见人家回家后怎么收拾心情,怎么互相支撑着从这该死的失利里爬起来了吗?
你看现在的舆论场,多逗啊。
平时装得人五人六的模范夫妻,背地里各玩各的,只要公关稿写得好,照样是“神仙眷侣”。
反倒是李凯林娜这种,从没拿感情生活炒作过,偶尔露了点真性情,立马就成了十恶不赦。
这标准,真就跟薛定谔的猫一样,全凭看客心情。
是我们太渴望完美偶像了,还是我们已经忘了,生活本来的面目,就是一地鸡毛混着不期而遇的糖?
所以,李凯到底是谁?
是那个狂砍42分的英雄,还是停车场里那个疲惫的丈夫?
他都是。
他是一个被过度解读的凡人,一个在职业生涯的巅峰和低谷之间反复横跳的运动员。
他流的汗是真的,他的不甘是真的,他在那一刻的失态,或许,也是真的。
或许,我们该审视的,不是李凯够不够完美,而是我们这群围观者,是不是有点病态。
我们热衷于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生活,从中寻找道德瑕疵,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这场关于李凯的全民审判,很快就会过去,被下一个更劲爆的瓜取代。
只不过,下次,当你准备义正辞严地敲下“滚出篮球界”的时候,能不能先低头看看自己的手?
上面是不是,也沾了点别人的血和泪。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