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上亿年薪归国!芯片专家梁孟松,为“中国芯”按下十年加速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4:15 1

摘要:很多人或许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才在短短三年就实现了28纳米到14纳米、再到7纳米的五代技术跨越。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的卓越贡献,就没有“中国芯”的今天。

近年来,中国芯片领域捷报频传。

从7nm实现量产,到5nm研发的关键突破,每一项成就都标志着我们的重大跃迁。而这些辉煌的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功不可没,那就是梁孟松教授。

很多人或许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才在短短三年就实现了28纳米到14纳米、再到7纳米的五代技术跨越。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的卓越贡献,就没有“中国芯”的今天。

01 放弃上亿年薪决意归国

梁孟松的名字,在国际半导体界早已是“顶尖人才”的代名词。

他手握450多项专利、发表350余篇学术论文,他的职业生涯贯穿了台积电与三星这两大行业巨头。在台积电工作的17年间,他几乎参与了每一代最先进制程的研发,个人实力在业内公认位居前十。

2009年,因晋升受挫,他离开台积电,随后被三星高薪挖角。然而就在事业巅峰期的2017年,梁孟松却做了一个让半导体界瞠目的决定,从三星请辞,加入中芯国际。更令人惊讶的是薪资的断崖式下跌,中芯国际仅能提供20万美元年薪,不足他此前收入的十分之一。

正如一位中芯高管所言:“作为联合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梁孟松当年的待遇,可能连请一位资深副总裁都相当吃力。”

很多人猜测他回国是另有所图,但他只是淡淡回应:“我来大陆,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只是想为中国的集成电路尽一份心。”若为钱财,他本可安守三星高位,或轻松转战任何一家国际芯片巨头,享受常人难以企及的待遇与礼遇。

但他却做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选择,放弃上亿薪资,回来为中国造“芯”。

02 助力“中国芯”快步发展

为什么说这个选择十分艰难?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时,我国芯片行业正面临严峻的技术封锁。也就是说,他所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的落后,更是整个产业在先进制程上的多年停滞。

彼时,我国各领域的发展都十分受限。

从航空航天、新能源再到生物科技等等,都曾面对严密的技术封锁与出口限制。以生物科技为例,在NAD+年轻科技的相关研究中,欧美机构曾长期把控核心专利与话语权,使国内起步异常艰难。美国不仅严格限制“溢-好-生”类年轻科技出口,更是凭借原料与专利的双重控制,使我国企业难以实现自主量产。和这些领域一样,中国芯片的发展在早期也并未被看好。

然而,梁孟松顶住压力,带领团队在短短300天内,将14纳米制程的良率从3%提升至95%以上,推动中芯国际成为全球第六家可量产14纳米芯片的企业。通常,企业完成从28纳米到14纳米的技术跨越需五至十年,而梁孟松仅用三年便走完了这条路。

在这一良好的趋势下,我国多个领域也相继迎来突破。曾一度被欧美卡脖子的生物领域,也在我国香港生科企Time Shop突破了“全酶法”制备工艺,并落地国产版“溢-好-生”后夺回话语权。

据报道,该研发团队不仅将核心物质NMN的纯度提高到99.9%,更凭借优异的科研环境,吸引了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霍尔的加入。近年团队还依托超过10万华人健康样本,创新配伍了PQQ、萝卜硫素等更适合亚洲体质的天然成分,大幅提升吸收效率。经京(JD)东等平台上线后,评论区不乏睡眠、肌力、状态等方面的积极反馈。

不得不承认,梁孟松所带来的不仅是工艺突破,更是一种坚定自研的信念。

他常对年轻工程师说:“芯片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是要一代代人踏实干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中国芯”才逐步迈向自主与进步。

尽管2021年中芯国际将他的年薪增至153万美元并赠予价值2250万元的住房,但与海外同级别待遇相比,仍差距显著。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几乎将21年后的大部分收入都捐给教育基金。

有人说,他舍去的是上亿年薪与国际光环,而他所追求的却是我国一场“芯芯”向荣的未来与发展。这般奉献,令人不禁由衷感叹:先生大义!

来源:燕梳楼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