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伊春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林区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在小兴安岭林海深处,林都伊春正以红松般的坚韧品格,努力培植着新时代精神文明之花,在文明中国的宏伟画卷中描绘出清新一笔。
近年来,伊春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林区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2024年,伊春市成功举办全省“文明龙江实践有我”主题文明实践示范活动和全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
全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
2025年,伊春第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所辖铁力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首创首成”,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实现历史性跃升。
从城市街巷到村落林场,从校园课堂到社区家庭,一批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他们的凡人善举激励了更多善意生发,让“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与“文明有礼”的人文情怀交相辉映。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城市文明 增进人民福祉”论坛,伊春市入选城市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更令人瞩目的是,伊春城市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作为东北三省唯一的一个入选案例,与全国其他14个案例入选中宣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城市文明增进人民福祉”分论坛案例,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伊春经验”。
“救命,有孩子掉水里了!”危急时刻,退伍军人陈来源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跃入河水,用果敢的行动挽救了落水儿童而后淡然离去,他的义举被路人拍下传到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赞扬,他也因此在2024年第二季度荣膺“中国好人”称号,成为伊春人又一个学习榜样。
陈来源荣获“中国好人”称号。
明德弘道,正心修身,文明的感召力来自道德的滋养。伊春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注重培育选树典型模范,2024年至今,已评选出13名市级道德模范,项佳新等8人(组)荣获“龙江好人”称号,李秋实同学荣获2024年度“新时代龙江好少年”荣誉称号。指导各地建立20个“好人工作室”,培育23个接地气的好人项目,持续放大“身边好人”品牌力量。创新打造“德礼满林都”道德建设品牌,通过举办“楷模催人奋进追随榜样之光”暨“德礼满林都”典型人物事迹宣讲会,广泛开展“身边的感动”文明实践微宣讲等活动,吸引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在林都大地蔚然成风。
伊春市举办“楷模催人奋进追随榜样之光”暨“德礼满林都”典型人物事迹宣讲会。
文明培育的根基在下一代。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伊春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10个方面,创新开展全市“强国复兴有我 争做新时代林都好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5000余次,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精心打造“童声里的伊春”道德品牌,在重要节点推出“我是小小旅游推荐官”等专题活动,征集到260余个视频作品,浏览量超15万次。孩子们用纯真的视角和话语,成为赞美家乡、宣传家乡的代言人,那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文明种子也在此时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文明的凝聚力亦源于一次次文明实践的累积。立足群众精神文明需要,伊春围绕“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核心任务,构建起强大的凝聚力网络。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向纵深发展。“文明实践‘伊’直有我”服务品牌,开展了各类实践活动9700场次,如涓涓细流,浸润着百姓心田。
“跟左邻右舍一起在这里过中秋是种很新奇的体验,大伙儿一起吃月饼,做花灯,就好像一家人一样。”社区居民王阿姨高兴地说道。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全市组织主题活动3500余次,将“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活动打造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家国情怀的温馨载体。
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活动。
聚焦于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伊春推出文明实践延时服务,创新打造“森林学坊”文明实践品牌,开设公益课堂62个,惠及群众2.6万人次。这一项目连同“‘衣’旧有用传真情”等品牌项目,在全省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展示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我市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化、品牌化成效。
伊春市广泛开展“森林学坊”文明实践活动。
在“一地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战略引领下,伊春持续推进“‘友爱友好’来敲门”等23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建设,组建市县两级文明实践项目库,287个精心设计打造的文明实践项目将根据项目服务地区、内容和对象细化项目分类,针对性地调配项目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如今,“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已非口号。在实现373个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基础上,14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16个基地、28个广场、6个街区、6个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力推动着文明实践的阵地向群众的家门口延伸拓展,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坚固桥梁。
民之所望,创城所向,文明的温度,最终体现在为民惠民的实际成效上。伊春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融入群众生活日常,坚持“颜值”“内涵”双提升。
伊春城区俯瞰。
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春风春绿”、“夏净秋扫”等专项行动让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洁净有序,垃圾日产日清成为常态。对占道经营、非法小广告、杂物堆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常态化劝导与整治,营造出整洁有序、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系统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项目14个,惠及51个连片小区和单体楼,更新62.6公里的供水供热管网,新建、改造16处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以“文明‘伊’起来”品牌活动为统领,围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文明‘伊’起来 满意在林都”助力全域旅游文明提升行动、“文明伊春随手拍—看见文明发现美”等丰富活动,引导广大市民从点滴做起,提升文明修养,传播文明新风,不断夯实城市文明的底蕴和厚度。
将文明的触角延伸至广袤的乡村和林场,伊春以农村(林场)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主题创建活动品牌为抓手,将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作法践行与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乡村治理,助力基层治理,共筑文明乡风。移风易俗工作推进顺畅,“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整治行动、“高额彩礼整治”等专项活动深入人心,引导新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870次。3100多场次的“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林场村落。
以“建设乡风文明一条街”为切入口,精心打造了“文明好家风”勤俭村等28个特色村镇,建设45条乡风文明建设一条街,为乡村振兴发展构筑起坚实的文化根基。围绕“农民文化艺术节”等主题,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艺展演、手工创意剪纸等系列文化活动,惠及群众40.5万余人次,不断丰富着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伊春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
兴安岭上,文明新风浩荡,伊春正以崭新精神气象,奋力书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伊春篇章,让文明之花在苍翠林海间绽放得更加璀璨夺目。(采访报道组:张丹)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