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姚雪垠创作《李自成》的念头最早萌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彼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民族危亡的紧迫感萦绕在每一个爱国人士心头。姚雪垠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看到了太多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他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激励人们的斗志,于是便想到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段波澜
姚雪垠创作《李自成》的念头最早萌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彼时,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民族危亡的紧迫感萦绕在每一个爱国人士心头。姚雪垠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看到了太多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他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激励人们的斗志,于是便想到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他看来,李自成的故事就像一把火炬,能够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鼓舞大家在困境中奋勇前行。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的创作计划暂时搁置。战争年代,生活居无定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静下心来进行长篇巨著的创作了。但这个念头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姚雪垠的心底,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姚雪垠终于迎来了实现创作梦想的契机。1957 年,他正式开始着手创作《李自成》,但等待他的却是重重磨难,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创作的热情。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出工和收工的路上,在短暂的午休和夜晚,他的脑海中不断构思着《李自成》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将这些珍贵的构思记录在日记本上。对他来说,创作《李自成》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诞生过程,更是他精神的寄托和对理想的坚守。
1959 年秋,姚雪垠回武汉作协机关治病,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废寝忘食地整理已经写出的《李自成》草稿。那些日子里,他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最终整理出了数十万字的草稿。1960 年国庆节前夕,被分配到市文联搞创作工作。在良好的创作环境下,他仅用半年多时间就把《李自成》第一卷整理成 40 多万字的初稿,并于 1963 年秋成功出版。
在创作过程中,姚雪垠对历史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他阅读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野史笔记、诗词歌赋等,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为了更好地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他还广泛涉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宗教、艺术、民俗等。在语言运用上,他精心雕琢,力求使小说的语言既具有历史的韵味,又通俗易懂。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无论是李自成的豪迈、高夫人的聪慧、崇祯皇帝的多疑,还是普通士兵和百姓的质朴,都通过生动的语言跃然纸上。
《李自成》出版后,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众多名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些赞誉充分体现了这部作品卓越的文学成就。
茅盾先生对《李自成》的评价极高,他认为姚雪垠在《李自成》中,立志为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描绘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并且在已出版的部分中,已部分实现了这一目标 。茅盾称赞道:“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解剖这个封建社会,并再现其复杂变幻的矛盾本相,五四以后也没有人尝试过,作者是填补空白的第一人。” 在与姚雪垠的通信中,茅盾还对小说的结构设置、人物形象塑造、语言文本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他特别欣赏《李自成》在描写战争时不落《三国演义》等书的旧套,做到了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如潼关南原之战的描写,既有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又有对战局全面的鸟瞰,义军分兵两路突围的情节,重点突出又相互衔接,布局极具匠心。
北大教授严家炎对《李自成》的结构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认为《李自成》保证主线,兼写各方、多线索复式发展的蛛网式纵横交错、具体归结为若干单元的结构方法,既宏大复杂,又舒卷自如。这种结构吸收了《战争与和平》等外国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古典小说在结构上有张有弛、讲究节奏、笔墨多变的长处 。小说时而展现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时而描绘小桥流水的宁静画面,令人心旷神怡。例如在描写李自成起义军与明军的战斗时,穿插了对民间生活、宫廷琐事的描写,使读者在感受战争的紧张刺激之余,也能领略到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水平。
胡绳把《李自成》誉为 “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姚雪垠在创作过程中,对明末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小说不仅展现了李自成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还以这支农民起义军为中心,广泛涉及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各个方面。从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到民间的百姓生活,从官僚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到普通士兵的情感世界,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全面而真实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画卷。
秦牧高度评价《李自成》,赞其 “膏腴大地生花笔,三百万言写史诗” 。他认为姚雪垠以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三百万字篇幅,来写一部关于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农民大起义的长篇小说,而且写得笔力万钧、气魄雄伟、有血有肉、活龙活现,不仅为当代读者所热烈欢迎,并且将成为世代流传之作 ,在若干年代之后,它也将和一些古典名著并列,长远传播。
朱光潜断言《李自成》是 “《红楼梦》以来,还少见这样好的长篇历史小说” 。他特别欣赏《李自成》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明末皇廷生活这类安逸闲适的配搭,既形成了反衬,又体现出起伏的节奏,避免了单调平板。例如在描写李自成起义军征战的间隙,描写宫廷中的奢华生活和明争暗斗,两者相互映衬,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
《李自成》自问世以来,便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围绕人物形象塑造、历史真实性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展开,展现了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作品多元的解读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一些批评者认为,《李自成》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 “现代化” 和 “理想化” 的倾向 。在小说中,李自成被赋予了不少现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素质,例如他具备 “一分为二” 的辩证法观点,能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当面对复杂的军事局势时,李自成常常能够冷静分析,做出明智的决策,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他对士兵和百姓关怀备至,坚持 “群众路线”,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形象更像是现代人,而非一位生活在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
这种塑造方式使得一些读者和评论家认为李自成的形象不够真实、不够贴近历史,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可信度 。高夫人在小说中也被塑造得近乎完美,她智慧过人、勇敢坚毅,在许多关键时刻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被批评者戏称为 “高夫人太高” 。红娘子同样如此,她的形象被描绘得光彩照人,被指 “红娘子太红” 。这些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背景下人物的真实状态,显得过于理想化。
关于历史真实性的问题,也引发了诸多讨论。有观点认为,《李自成》把李自成及其农民起义拔得太高,违背了历史真实 。在真实的历史中,农民起义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组织性、纪律性以及领导者的战略眼光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但在小说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被描绘得过于强大和完美,对起义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展现不足,这与历史事实存在一定的出入。而且,小说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解读也受到了质疑,部分读者认为姚雪垠在创作时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过度的艺术加工,导致历史的真实性受到了影响。
创作方法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 。李陀在《也谈 “伪现代派” 及其批评》一文中,对《李自成》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 “姚雪垠写的不是一群农民起义的领袖,而是一群神。《李自成》是‘三突出’这个产婆催生出来的畸形儿” 。这里提到的 “三突出” 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创作原则,强调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李陀认为《李自成》在人物塑造上过于强调李自成等主要人物的完美形象,将他们神化,而忽略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作品缺乏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如果李自成尚有白璧微瑕,如他对慧梅婚事的态度,那么高桂英则通体澄澈,没有丝毫缺憾,这大概叫作 “在中心人物中突出女中心人物 ——《李自成》不仅仅是三突出,已经是‘四突出’了” 。这种批评观点指出了《李自成》在创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即过度追求人物的理想化和完美化,而忽视了艺术创作应有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李自成》引发的争议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这些原因不仅反映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的碰撞。
从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解读存在差异 。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时,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剖析明末社会,展现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笔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反抗封建统治的正义力量,他们的斗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然而,一些批评者持有不同的历史观,他们更注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认为姚雪垠在小说中对李自成和农民起义的描写过于理想化,偏离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组织纪律性不强、战略决策失误等,而这些在小说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这种历史观的差异导致了对《李自成》评价的分歧,一方强调历史的进步性和人民的力量,另一方则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复杂性。
文学创作理念的差异也是争议产生的重要原因 。姚雪垠致力于 “革命现实主义” 和 “革命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在《李自成》中,他赋予李自成等人物许多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将他们塑造成理想化的英雄形象。然而,这种创作理念在一些评论家看来,违背了文学创作应有的真实性原则。
浓墨重彩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便伴随着诸多争议,但它依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成果,对后世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学成就来看,《李自成》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展现了明末清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姚雪垠凭借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将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塑造了李自成、崇祯皇帝、高夫人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小说在结构上吸收了中外文学的优秀经验,采用多线索复式发展的蛛网式结构,使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场面,又描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力 。
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李自成》开创了新的范式,为后世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姚雪垠提出的 “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 的命题,强调了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发挥艺术想象,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历史小说创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作家在创作历史小说时,都借鉴了《李自成》的创作方法,注重历史背景的还原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在历史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 。《李自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也激发了读者对历史的兴趣,推动了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
姚雪垠的《李自成》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无论争议如何,它都将继续启发着读者和作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