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历史现场 赓续延安精神——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圆满完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4:22 1

摘要:当青春的脚步叩响黄土高原的沉寂,新闻的理想与红色信仰的源头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开启。2025年8月31日至9月4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开展了一场融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于一体的沉浸式学习。

当青春的脚步叩响黄土高原的沉寂,新闻的理想与红色信仰的源头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开启。2025年8月31日至9月4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开展了一场融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于一体的沉浸式学习。本次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文亮与学术副院长钱婕带队,新闻系青年教师李晓娟、赵鹏以及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参与。

一、以“镢头”为精神图腾,耕耘“精神田”

在延安这片“精神田”里,实践团队深入多个红色教育基地,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指引,学习老一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也深入挖掘延安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价值。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亲身体验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真理、服务人民的新闻理念。实践中,同学们运用新媒体技术记录历史遗迹,将传统精神与现代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在“精神田”中播撒下创新的种子。

二、从“认知”到“体悟”再到“内化”的递进式实践

实践首日,在南泥湾开发区,同学们进行了理论学习与精神武装。通过与南泥湾管委会工作人员的座谈,大家了解了南泥湾的历史与现状,明确了此行的使命——用专业所长为南泥湾精神的传播贡献“金点子”。这是对“镢头”的“初知”。

通过参观党徽广场、炮兵学校旧址、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学生们触摸到了“镢头”的质感,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团队成员采访了农垦后人邢超,感受父辈血脉里的坚韧;访谈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延刚,参观其种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那里体悟“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

9月2日至9月3日,同学们登上宝塔山,体会如何铸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访王家坪、枣园,录制《红色青年说》,感悟“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延安作风。在红色新闻的摇篮清凉山、红色广播的源头王皮湾以及中共七大旧址杨家岭,带队老师将新闻史放到历史现场,叩问新闻初心。

9月4日,社会实践队前往壶口瀑布,感悟《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源泉,团队成员集体高唱《保卫黄河》,将个人情感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先辈们用铁血讲述黄河故事,新时代的新闻人则要用笔和镜头记录伟大时代。这标志着“镢头”的使命从“挖掘历史”升华为“书写未来”。

三、向内“精神富足”,向外“产出佳作”

本次实践,同学们通过“知行合一”的沉浸式体验,锤炼了深入历史现场的“脚力”,提升了观察时代变迁的“眼力”,深化了思考新闻责任的“脑力”,磨炼了妙手著文章的“笔力”。同时,也充分利用专业所学,创作新闻报道、实践vlog、红色青年说、新媒体创新短视频、研学课程设计、课程实践纪录片等。这些作品旨在向外界讲好南泥湾故事、延安故事、黄河文化,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讲得更响、传得更远”,实现社会价值。

“新传学子延安行”是一次生动的红色基因传承之旅和新闻专业素养锻造之旅。这不仅是一堂“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思政大课,更是一场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新闻理想照亮前路的青春洗礼。

文章:韩得举 陈柏仁 王舒禾

摄影:马端泽 金 垚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