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石破茂在9月7日的辞职记者会上深深鞠躬时,摆在他身后的不仅是自民党权力斗争的残局,还有一份未完成的对华政策清单。这位任期未满一年的日本首相,在记者会上刻意回避了对华政策的评价,却在身后的展示架上悄然摆放着中日共同开发的氢能合作模型。这个细节恰似他一年来的外交
当石破茂在9月7日的辞职记者会上深深鞠躬时,摆在他身后的不仅是自民党权力斗争的残局,还有一份未完成的对华政策清单。这位任期未满一年的日本首相,在记者会上刻意回避了对华政策的评价,却在身后的展示架上悄然摆放着中日共同开发的氢能合作模型。这个细节恰似他一年来的外交缩影: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小心翼翼地寻求对华协调空间,最终却在国内政治的惊涛骇浪中黯然离场。石破茂的辞职不仅标志着日本“樱花政治”(指日本政治中政权更迭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如樱花那样绚烂而短暂)的又一轮循环,更将中日关系推向了政策连续性断裂的危险边缘,未来的中日双边关系注定要在派系博弈与战略焦虑中艰难求索。
9月7日,日本首相、执政党自民党总裁石破茂在日本东京首相官邸出席记者会后离开。新华社发(Pool图片,花井亨摄)
石破茂的对华政策始终在“战略对冲”的状态中前行。上台之初,他打破惯例推动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率团访华,重启中断三年的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创下2019年以来日本执政党高层访华的最快纪录。在经济领域,他力排众议将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纳入“成长型经济”战略,甚至在国会质询中罕见承认“三国经济合作对抵御全球衰退至关重要”。这种务实姿态一度让中方将其视为“关系改善的潜在合作伙伴”,区域紧张度似乎有所缓和。其实这与安倍、岸田时期高频、高调地炒作台湾问题,石破茂上台后可能是倾向于低调却务实地进行操作。因而石破茂在推动经济合作的同时,并未放弃构建“亚洲版北约”的构想,其任内通过的《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明确将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对华脱钩”纳入政策选项;在钓鱼岛问题上,他的表态更显典型的政治平衡术,既称“现阶段无视察计划”,又强调“现场确认的重要性”。这种模糊策略显然是既想安抚国内强硬派,又不愿彻底破坏对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卢昊精准指出,石破茂的对华政策本质是“在制衡主导下的有限协调”,其所谓的“自主外交”终究难以摆脱美国亚太战略的紧箍咒。石破茂的辞职,也让我们窥见日本首相“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完全主权的国家,执政党领导人更迭是常态。
石破茂执政期间对华表现出来的双面性,在具体政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中日经济、能源等领域的互动有所加强,在日本重启中日韩合作机制,在日本氢能等绿色能源领域积极寻求与中国的技术互补的背景下,日本防卫省却宣布在西南诸岛部署新型反舰导弹;当石破茂在中日企业家峰会承诺“扩大技术合作”时,自民党外交委员会却通过决议要求限制对华为的技术出口。这种矛盾源于石破茂的非主流地位,即作为缺乏派系根基的首相,他既需要经济合作成果巩固民意支持,又必须向党内保守势力妥协以维持执政根基。最终,这种摇摆不定导致其对华政策“雷声大雨点小”,除了恢复一些交流机制外,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石破茂的执政岁月始终在政策摇摆中挣扎。他试图通过“对等美国”举措(即日本在中美竞争加剧、美国单边主义抬头背景下,寻求“正常国家化”的尝试,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安全自主、经济多元、外交独立,减少对美依附,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争取主动,却在关税谈判中因党内弱势被迫妥协;其“亚洲版北约”构想和修宪主张引发地区紧张,却未能在国内形成共识。这种全方位的政策困境,折射出日本在全球化退潮时期的战略迷茫。
石破茂的辞职推倒了日本对华政策的多米诺骨牌,开启了日本政坛新一轮的权力洗牌。其潜在继任者的路线分歧将深刻重塑双边关系格局。前经济安保相高市早苗、农林水产相小泉进次郎、前干事长茂木敏充等人已被视为潜在候选人,这场角逐将决定日本未来的政策走向。共同社民调显示,高市早苗和小泉进次郎支持率领先,但前者的右翼色彩与后者的“政治明星”形象,都预示着日本政治可能进一步极化。
在石破茂办公室里那个未完成的氢能合作模型,恰似中日关系的隐喻——充满技术可行性却缺乏政治推动力。他的辞职不仅带走了短暂的缓和期,更将日本对华政策重新抛入派系博弈的漩涡。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日本能否超越“樱花政治”的短期思维,在战略自主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否则无论谁登上首相宝座,都终将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重复“平衡 — 失控 — 调整”的恶性循环,中日双边关系可能就在这冷暖交替中错失真正的发展机遇。
(文/古仁)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学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