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大量喝水的肾结石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或有3大变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5:1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7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陈阿姨今年65岁,刚退休那年查出患了肾结石,医生叮嘱她要多喝水、勤排尿。她听话得很,每天早晚一壶温开水,白天一瓶矿泉水不离手。两年过去,结石没再犯,她却发现自己开始频繁跑厕所、手脚浮肿、体检还查出电解质紊乱

她纳闷:“不是说多喝水对肾好?我这是怎么了?”这不是个例。医院曾分析200例肾结石患者的复诊数据,发现近四成“高饮水”人群出现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失衡、低钠血症和膀胱功能异常

医生提醒:喝水虽好,但也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是肾结石患者,若一味“灌水”,反而可能引发三类身体变化,甚至加重肾脏负担。

许多人认为,“多喝水就能冲走结石”,这话有道理,但不能照单全收。肾结石的本质,是体内某些晶体物质(如草酸钙尿酸钠等)在尿中浓度过高,形成沉积并结合成块。足够的饮水确实能稀释尿液、降低结石形成概率,但这只适用于部分类型的结石,且饮水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节。

正常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之间。若盲目追求“多喝”,特别是一天喝水超过4000毫升以上,不仅会稀释尿液中的废物浓度,也可能带走体内大量的钠、钾等电解质,反而增加身体风险。

肾功能正常的人尚可代偿,肾功能偏弱者,反而会因排泄能力不足而水肿、心慌。

1. 电解质紊乱:越喝越“虚”

水喝多了,首先“受害”的是体内的钠离子。医学上称之为稀释性低钠血症,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严重者甚至意识模糊、抽搐。

一项发表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临床研究发现,在长期高饮水的肾结石患者中,约27%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而其中高龄患者的发生率更高。

钠是维持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的关键元素,缺钠身体就像“断电”,人也容易昏沉无力。

2. 心肾负担加重:水肿、气短悄悄找上门

大量喝水意味着身体要处理更多液体。对于慢性肾病心功能不全、或年老者来说,这无疑是“加班”,肾脏排不出去、心脏打不出去,最终形成体液潴留。表现在身体上,就是眼睑浮肿、脚踝肿胀、小便变少,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水肿,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尤其是本身已有慢性肾病或高血压的肾结石患者,长期大量喝水可能加快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加速肾功能恶化

3. 膀胱过度活跃:夜尿多、憋不住

长期喝水过多,还会让膀胱肌肉长期处于扩张状态,容易形成膀胱过度活跃症(OAB),表现为频繁排尿、夜尿增多、尿意急迫甚至尿失禁。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指出,部分老年人“夜尿频多”并非单纯“肾虚”,而是饮水过度后膀胱适应性下降造成的。

这类情况常被误以为“喝水排毒好事多”,实则耗损了膀胱储尿与控尿的能力,长远看影响生活质量。

不是不喝水,而是要喝对水、喝对量、喝对时间

1. 日常饮水控制在1500~2000ml为宜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大部分成年人每日饮水量以1500~2000毫升为宜。对于肾功能正常的结石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适当增加至2500毫升,但不建议一味狂喝。衡量是否喝对水的好方法是“看尿色”:尿液颜色淡黄透明为最佳,若接近无色,说明水可能喝多了。

2. 不要一次喝太多,分次饮水最重要

一天的饮水应平均分布到白天各个时段,每次约200~300毫升,避免“口渴时猛灌水”或“睡前狂饮”。尤其是睡前2小时内应减少饮水,避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与心肾功能。

3. 注意水质,因人调配

不同类型肾结石的饮水选择也应有所区别:

草酸钙结石:避免大量绿茶、可可等草酸含量高的饮品;

尿酸结石:建议饮用弱碱性水或苏打水,有助于碱化尿液;

感染性结石: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水,并配合抗感染治疗。

结语

肾结石患者的确需要多喝水,但“多”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当身体发出浮肿、乏力、频尿等信号时,也许是时候检查一下你的饮水方式了。健康,从不会因为某个“好习惯”就万事大吉。喝水这件小事,做对了,是养生;做错了,反成负担。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5版)

《泌尿外科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材(第9版)

《老年人低钠血症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7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