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波品牌博主和好奇网友,看过来——2025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已经正式拉开帷幕,地标是山西太原,但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还真不是以往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厂,这回,雅安带着自己老字号的“压箱底”好货亮相,扛起了四川特色的大旗。
一大波品牌博主和好奇网友,看过来——2025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已经正式拉开帷幕,地标是山西太原,但舞台上的“主角”之一,还真不是以往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厂,这回,雅安带着自己老字号的“压箱底”好货亮相,扛起了四川特色的大旗。
说真的,现场那种新鲜感和烟火气,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是茶香、椒香、鱼子酱混着商业谈判的气氛,那股子地方自豪能把人直接带回大巴山深处,嘴边仿佛立马冒出一股“川味儿”。
但问题来了,这场高规格、全国瞩目的盛会,为啥会有这么多人驻足在雅安馆?雅安那些老字号到底靠的是什么杀手锏,能从数百家品牌中挤出来?区域小品牌频频出圈,到底是运气还是实力,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细想一下,回顾前几届品牌节,其实老面孔不少,展会气氛常常偏向主旋律大牌,地方展区时不时陷入“人气担当靠唱山歌、土特产美名靠列队喊口号”的尴尬循环。
今年雅安敢于整馆出击,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怎么说呢?
首先,咱就聊聊“雅字号”的内功。
作为一座坐落西南的小城,雅安很早就搞清楚,想让地方品牌活下来、活得好,单靠一桶茶叶、一袋花椒远远不够。
要讲究品相、要整套路子,更要有故事、有人设、要会玩“文化赋能”这套——不信你现场去转转,各家企业摊位上,那宣传语金句频出,介绍词都快赶上传说中的“带货王”。
雅安馆这回展陈的产品,可不是随便拎几样家乡特产拼一盘。
先说那藏茶,名字里就带着一点神秘范儿。
据说喝一口能品出岁月的厚重感,这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像是和历史握个手。
而蒙顶山茶的出身,那更是自带“天花板”光环——啥叫茶祖故里?
关键这一类宣传自带流量属性,试问谁不想喝上一口古人同款?
更不用说天全鱼子酱,在很多人心中可是“高奢食品”的代表,雅安这边主打生态养殖,把品质和健康挂钩,硬是让人有点儿蠢蠢欲动想掏腰包。
花椒嘛,咱们川渝饭局上挥之不去的灵魂伴侣,这次上升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档次一下就被拔高了。
不过话说回来,雅安敢把“家底儿”端到展台中心,说明这些年品牌的打磨功夫真不是盖的。
你看,这一场展会里,弄了新型雅安馆,整个视觉包装、故事设计、产品组合堪称“浓缩历史精华”。
企业们不再局限于“家有好茶、邻有好椒”的炫耀式展示,而是用极致讲究的“讲述+推介+品鉴”三部曲,把吃喝变成了文化体验,把商品包装成小众猎奇故事,观众不是单纯围观——是真的想伸手买回家。
有业内人调侃,这叫地方IP的“软着陆”,既显眼又不生硬。
展台忙成啥样?网上有人晒图,人来人往,甚至排起了队。
你说,这种“红火味”哪是摆出来的?全靠吸引力本身,不服都不行。
咱们再把视角拉远一点。
每年品牌博览会其实就是个观察品牌界风向的“大舞台”。
眼下市场竞争白热化,品牌形象早就从单一的“名头大”变成了含金量、“情怀度”和创新力的综合比拼。
雅安一票企业能出线,甚至成了亮眼风景线,靠的其实不光是“你有我也有”的产品,更关键是如何赋予商品活力。
本届展会里,雅安不仅派了实力企业带货,更把政府和协会(就像汉源县花椒协会)拉进来,战线拉宽了、维度多了,不再是单枪匹马。
这背后,其实是“产城融合”的打法:一边抓质量、质检、品牌传播,一边盯住新消费人群的胃口和审美。
据说,这类“联合出场”是今年很多地区拼命学习的对象。
要是以后还能蹭到更多国际市场资源,说不定真的要“出川进世界”,电视剧都不敢编这么快。
期间现场热闹归热闹,冷静下来,还是要问一句——品牌故事讲得再动听,最后还是得产品过硬。
“泡出来的茶叶是否能踢馆台湾高山茶?”“鱼子酱能不能进驻一线奢侈餐厅?”“花椒风味是不是能获得西式餐饮的青睐?”
这些市场硬仗,雅安品牌显然还得慢慢磨。
但赢家思维是不怕质疑、敢于试错。
你看这几家领头企业:蒙顶山理真茶业、奇茗茶业、和龙茶业、义兴藏茶、雅雨茶业,外加润兆渔业和花椒协会,说白了全是拿自家看家本领在“集中军演”。
有网友说,这种抱团取暖,更是一种生态打法。
单个品牌冲出去容易迷路,一堆品牌结伴,反倒能压住阵脚,还能轮流吸睛。
有点像打游戏“组团推塔”,一个人输出全场明显吃力,大家同心协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算你没去现场,被这个品牌阵容刷屏之后,估计脑子里已经印了“雅字号=高端、有文化、追求极致”的强烈印象。
从名字到产品、从展台设计到互动体验,主打的就是“不撞脸、不掉价”,让人过目难忘。
更逗的是,现场互动环节,据说不少嘉宾领了一堆伴手礼,走路带风。
甚至有媒体人笑称,这才是新时代地方品牌的觉醒——自己嗓门大、舞台更大,愿意走出去、主动对标,把“家门口的土货”打造成全国甚至全球的“尖货”。
当然,话糙理不糙,品牌故事讲半天,还得有营收数据说话。
藏茶再好,蒙顶山再绿,鱼子酱再高端,花椒再麻香,终究得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
这场展会,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雅安企业“以强带弱,产业上楼”的思路。
小企业靠龙头企业带,龙头企业靠市场反馈改打法,协会和地方政府做后盾,实现了“政产学研”一体化。
这也是很多地方做强地标产业的“通关密码”,未必见效快,但绝对管用。
要说这届品牌节还能再带来什么新花样?有业内大V担心,品牌出圈热情有余,后续支持是否跟得上?地方品牌、尤其是中小企业,一旦离开大展台,能否稳步走向全国,甚至海外?
这就得看后续的政策精准度和资源整合能力了。
雅安这次高调出圈,某种程度上是对地方品牌升级路径的一次大胆试水。
不管后续如何,给其他同样想“刷存在”的小城市,好歹提供了一份样板。
关于这个问题,吃瓜群众和品牌观察家还得继续跟进看进展。
其实说到头,品牌博览会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长跑才刚刚吹响哨声。
走出四川、走向世界的路,还很长,但光靠“刷脸”不如静下心苦练内功。
赶上好平台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拓圈、扩面、提升含金量。
雅安品牌用这场声势浩大的“亮相”证明了地方特色能闯全国市场,也顺便教育了观众:“有故事、有底气,再普通的家乡货也能顶天立地。”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看客,假如有一天你在超市货架发现雅安藏茶、鱼子酱、汉源花椒,会不会伸手带一盒?或者你更看重一个城市的品牌气质,还是那一口来自大山的滋味?说说你的想法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来源:是美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