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常有粉丝私聊问我:“XX公司如何?准备投简历了。”我的建议始终是:背调公司这件事,拿到offer后再做不迟。投简历前只需确认三件事——地理位置你能接受、行业赛道没衰退、薪资范围能谈,剩下的,先投了再说。
最近常有粉丝私聊问我:“XX公司如何?准备投简历了。”我的建议始终是:背调公司这件事,拿到offer后再做不迟。投简历前只需确认三件事——地理位置你能接受、行业赛道没衰退、薪资范围能谈,剩下的,先投了再说。
社招在职的人可以挑挑拣拣、和现在的工作反复对比;但对失业的人而言,手里没offer,谈什么议价权?先广撒网捞到几个机会,才有资格坐下来慢慢选。
在和朋友们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不严谨的数据(仅供参考)——平均每投递10+份简历才能换来1次面试。如果是在“GAP”期间,这个比例还能再翻数倍。这背后的数学逻辑很简单:面试数 = 投递量 × 通过率。当个体无法短期内大幅提升简历质量时,堆量就是最务实的策略。
有些人幻想着守着三五个“完美岗位”精雕细琢简历,结果投出去已读不回。而海投能消解长期无正向反馈导致的失控感,投出去的每一份简历都在告诉你:“主动权还在自己手里。”
互联网上反对海投的声音集中在两点:匹配度低(投完才发现岗位是坑)和精力分散(面试撞期或准备不足)。但这两点恰恰暴露了传统海投的误区——把海投等同于“无脑群发”。
没有策略的海投确实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有策略的海投却能为你打开更多机会之门。真正高效的海投,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圈定2-3个关联行业(比如你是“电商运营”,可以去投零售、快消、互联网的相关岗位),为每个领域定制通用版简历;
2、投递前可以把岗位JD(Job Description)里的关键词塞进你的“项目经验”,当HR用机器筛简历时,你的匹配度可以得到提升;
3、用数据表记录公司/岗位/投递时间/进度,管理自己的时间,避免面试撞期。
海投简历的本质是通过数量争取机会,在获得面试可能性后再集中精力准备。当然,海投只是第一步。一旦获得面试机会,就需要深入研究所投公司的背景、文化和岗位需求,为面试做充分准备。
来源:城市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