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群“教学多面手”喝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5:41 2

摘要:在“五育并举”的育人新路上,教师的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向“成长赋能者”转变。他们不再是讲台上单一的学科符号,而是身怀“十八般武艺”的跨界达人,让课堂焕发全新魅力:历史老师舞起了龙狮,用传统民俗演绎华夏千年文化传承;音乐老师指间流淌千年古琴音,把乐理课教成了非

在“五育并举”的育人新路上,教师的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向“成长赋能者”转变。他们不再是讲台上单一的学科符号,而是身怀“十八般武艺”的跨界达人,让课堂焕发全新魅力:历史老师舞起了龙狮,用传统民俗演绎华夏千年文化传承;音乐老师指间流淌千年古琴音,把乐理课教成了非遗传承课;另一位数学老师更用桂林话把本土文化拍成爆款视频,让方程式沾上米粉香;美术老师则巧手剪纸,于方寸间教孩子们读懂东方美学。

这哪是传统课堂?分明是老师们开着“才艺外挂”,把知识包装成惊喜礼盒!他们用个人魅力重新定义教育,让学习变成一场有趣又有料的探索之旅。2025年的教师节来了,让我们一起为这群“教学多面手”喝彩!有你们,课堂才这么酷!

美术老师:

妙剪生花 传承非遗

□本报记者 张苑

人物:卢姗姗,市铁路西小学教师

专业学科:美术

“隐藏”技能:剪纸

卢姗姗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解剪纸技艺和背后的文化。 (受访者供图)

傍晚的校园,夕阳斜照。运动场上,几个男孩正在双杠上欢乐摇摆,画面唯美又灵动。卢姗姗看到这一幕心生灵感,她回到办公室拿起剪刀和纸开始了创作。随着剪刀在纸上“飞舞”,不一会儿工夫,一幅生动形象、独一无二的剪纸作品翩然呈现。

卢姗姗是桂林市铁路西小学的一名教师,从事专职美术教育工作已有12年。她是学生眼里的“神奇”老师,因为她能用小小的剪刀剪出大大的世界。多年来,她把剪纸这一特长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不断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与惊喜。

剪纸是卢姗姗的个人爱好。6年前,当她第一次聆听剪纸非遗传承人的讲座,了解这门传统技艺,并尝试着拿起剪刀时,并未料到这会成为她生命中的“引力场”。“剪纸这项传统艺术的神奇之处就在于,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她说。

剪纸的无穷变幻让卢姗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19年起,她开始专心学习剪纸这项技艺。除了向桂林本地的名家请教、自己查阅资料学习,她还花钱上网课,跟着外地的剪纸大家系统学习脱稿剪纸的技艺。工作之余,她善于留心观察,随时随地用剪刀把身边美好的风情人物“记录”下来。她的剪纸作品都取材于生活,桂林的山水人文、学校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期盼……都是她构思设计的元素。一把剪刀,剪出的是故事,是传承,是指尖的天地,更是浓郁的中国味。

如今,她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分会会员、桂林市剪纸文化学会理事。为了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卢姗姗在学校教学中开设了剪纸特色课程,还编写了《广西风情剪纸》特色教材。对于那些对剪纸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卢姗姗组织他们成立了剪纸社团。社团活动不仅教学生学习剪纸技巧,还会讲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业余时间,卢姗姗还欣然受邀走进社区、图书馆开设公益课堂。她从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娓娓道来,带领大家穿越千年历史,领略剪纸艺术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彩纸翻飞,剪刀游走,非遗之美在指尖绽放。在卢姗姗看来,剪纸艺术不仅仅用于装饰,更是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作为老师,她想借助剪纸这一载体,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

音乐老师:

课堂有“古音” 丝弦奏雅韵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人物:秦芳,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

专业学科:音乐

“隐藏”技能:古琴

秦芳在古琴体验馆教学生弹奏古琴。

在位于八里街的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里,一阵清越幽远的古琴声从一间古风古韵的教室中传出。这并非来自音响设备,而是学校的音乐教师秦芳正在为学生们上古琴文化课。自2019年创办“古韵琴社”以来,秦芳已让近5000名学子近距离感受到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也让该校成为广西唯一在高中系统开设古琴文化课程的学校。

2001年,秦芳从广西艺术学院毕业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2017年,她与古琴结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亮相,但在我们身边,这项艺术却鲜少有人了解,演出少见,知者寥寥。”这种反差让她深感惋惜,“这么美的艺术,如果失传了太可惜。”

怀着传承的使命感,秦芳开始寻师学艺,坚持每日练琴,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与琴艺修炼之间寻找平衡,不仅琴技日益精进,更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师资格证,为传播古琴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她在广西师大附中播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古韵琴社”悄然成立,丝弦初响,便吸引了第一批好奇的学生驻足。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2021年,她的古琴课程获得了自治区教育厅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支持。借此东风,一个独具匠心的古琴体验馆在校园里落成。推开门,仿佛步入一方清雅恬淡的文化雅境:教室内原木案几摆放整齐,古琴静置其上,一景一物都流淌着宁静与古意。为了让古琴真正走进Z世代的内心,她伏案撰写,用一年多时间精心打磨出一套专门针对高中生的校本课程。

如今,古琴文化课程已纳入该校高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在秦芳的课堂上,古琴不仅是一门器乐教学课,更是融合诗歌文学、传统美学的文化教育课。她将琴曲与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相结合,让学生在抚弦吟猱间体会《阳关三叠》的离情、《流水》的意境,让他们在一方宁静天地中消减学业的压力。

“学习古琴不仅是学一门艺术,更是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秦芳说,习琴重在修身养性、体会“天地人和”的哲学观。令她欣慰的是,教育的回响已绵延至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曾有一位学医的毕业生,将古琴的乐感与律动应用于中医治疗,探索音乐疗愈的创新路径。

从无人知晓到薪火相传,秦芳用7年时间让千年古琴走进青春校园。她不仅教会学生弹奏技法,更在他们心中点燃了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火。“我希望通过古琴,让年轻人读懂中华民族的审美与智慧,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祖国。”丝弦一曲,清音未绝,这位师者正以琴为媒,奏响文化传承的新声。

数学老师:

用方言短视频传播本土文化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人物:吕明,市榕湖小学教师

专业学科:数学

“隐藏”技能:方言短视频博主

吕明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制作的短视频。

在榕湖小学的校园里,吕明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而在抖音平台“西峰论道”中,他是拥有2万多名粉丝、获赞次数达26.6万的桂林文化“讲古人”。自2019年起,这位“75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走遍桂林的山水街巷,用纯正桂林话讲述这座城市被时光掩藏的故事,至今已发布795条短视频。更难得的是,他还将这份“副业”转化为独特的教学资源,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本土文化导师”。

2019年,短视频风口初起,吕明也开始用手机记录生活。爱好爬山锻炼的他,常在途中遇到古迹石刻,却苦于不了解背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我发现自己对家乡知之甚少。”于是他开始查资料、跑图书馆、请教专家,从一条字幕配乐视频起步,逐渐踏上方言科普的道路。

“刚开始录音很不习惯,总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好听。”吕明笑言。他曾是桂林电视台《板路》栏目的忠实观众,为了提升表达效果,他刻意调整语速语调,反复练习桂林话的发音和俚语运用,最终形成亲切风趣的讲述风格。每期1~2分钟的短视频背后,是大量文献查阅与实地走访的积累,“做一个视频常要花几天时间”,但他坚持每周更新1-2条。

如今,“西峰论道”已推出“桂林文化系列”“街道地名溯源”“文物古迹探秘”等十余个专题。作为一名教师,吕明巧妙地将视频内容融入教学中:在端午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到来前,他专门制作主题视频,在班会上为学生讲解桂林本地的传统习俗;他创作的“探访桂林美食”系列,生动展示地方小吃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故事,让孩子们透过屏幕感受家乡味道的传承。

尽管在网络世界用桂林话“圈粉”无数,吕明在数学课堂上仍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只在课间与孩子们用方言亲切交流。许多家长反馈,孩子通过吕老师的视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有家长告诉我,一家人都爱看我的视频,没想到数学老师成了他们了解桂林的窗口。”

“没想到数学老师成了文化传播者。”吕明表示,用乡音讲述本地历史,不仅是爱好,更是一份责任。“我希望通过这些小视频,让孩子们记住老桂林的味道,让更多人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这位数学教师的“副业”,正在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也让桂林的故事在一口乡音中生生不息传承。

历史老师:

神龙“腾飞” 舞动校园

□本报记者张苑 文/摄

人物:唐军,市宝湖中学教师

专业学科:历史

“隐藏”技能:舞龙

唐军在训练室里整理舞龙道具。

随着有节奏的古风音乐响起,11名英姿少年高擎“巨龙”飞舞,龙珠引着龙身盘旋攀升,龙身如波浪般从头顶掠过……“动作做到位,精神提起来!舞龙就要舞出气势!”指导老师唐军一边说,一边亲身示范,耐心纠正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节动作。

——这是今年8月桂林市宝湖中学备战第11届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时的训练日常。功夫不负有心人。桂林市宝湖中学舞龙队最终在这场“国字号”比赛中摘得初中男子规定套路项目的冠军。

今年是唐军从事教师工作的第5个年头。别看他在舞龙训练场上灵活跳跃,其实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历史老师。白天,他在教室里与学生谈古论今;傍晚,他便化身“驯龙高手”和学生一起“腾飞”。

舞龙是唐军从小的爱好。他的老家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在他的记忆里,家乡逢年过节都会舞龙舞狮,看着大人们高举巨龙做出各种“炫酷”动作,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热爱的火种。2017年唐军考入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历史,但他对舞龙始终念念不忘。让他惊喜的是,进入大学的第二天他就了解到学校有一个舞龙社团,于是兴奋加入了。大学几年中,舞龙成了唐军割舍不下的热爱,他屡次在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比赛中摘得桂冠。凭借一腔热爱,他不仅练就了舞龙的扎实功底,更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连接思维,就像他常说的:“举起的不仅是龙杆,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2021年大学毕业,唐军在应聘桂林市宝湖中学历史老师的岗位时,舞龙特长成了他的“加分项”。就这样,唐军成为学校的一名历史老师,同时也是兼职舞龙教练。开设常规舞龙动作训练课程、选拔有特长的学生组建学校舞龙队、挖掘舞龙背后的文化内涵、编写校本课程大纲……唐军的工作忙碌而充实。

在唐军的舞龙教学课堂上,最动人的变化发生在那些曾被分数定义的学生身上。舞龙队里有一个不起眼的男生,文化课成绩常年垫底,却在第一次接触舞龙时眼睛发亮。唐军发现他每次训练都十分认真,便有意在训练中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当舞龙队最终捧回全国一等奖时,这个总说“我不行”的孩子脸上闪耀着光芒。“我至今记得他挂着汗水的笑脸。每当遇到这样的例子,我会觉得我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唐军说。

来源:桂林生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