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企业而言,稳定公平的法治环境,是安心经营、大胆创新的‘定心丸’;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激发活力的‘强磁场’。”企业经营者的心声,道出了市场主体对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迫切期待。
“对于企业而言,稳定公平的法治环境,是安心经营、大胆创新的‘定心丸’;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激发活力的‘强磁场’。”企业经营者的心声,道出了市场主体对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迫切期待。
近年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把优化营商环境当作司法服务的“头等大事”,以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难的主动姿态,用“四个强化”织密司法服务网,让涉企案件审理既有法律的硬度,更有服务的温度。
9月9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西宁行采访组走进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循着司法服务企业的足迹,探寻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背后的法治密码。
强化履职担当
“责任清单”变“行动清单”
以实干见真章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关乎全局的“一把手”工程,早谋划、早行动,打好服务发展“主动仗”。在今年年初的全市法院工作会议上,专项部署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任务,明确路线图与时间表;及时调整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抓手,充分发挥省会法院“领头雁”作用,多点发力推动工作落地。
今年,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报送的《变破为立、以破促兴,全力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案例,成功入选“西宁市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典型案例”,用实打实的成绩证明了司法担当。
强化破产审判
为“困企”破局开新路
让“好资产”重焕活力
“没想到人民法院能帮我们‘破茧重生’!”这是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青海盐湖海纳化工有限公司重整案背后,企业负责人与职工的共同心声。经过重整,稳定近6000名职工就业,债权人、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企业困境得以化解。重整后,两家公司重获新生,顺利注入由中国五矿控股、青海省参股的中国盐湖集团,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使债权人能够共享重整后企业发展红利。
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能救则救、当退则退”原则,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债务缠身的“僵尸”企业,引导通过规范破产清算“有序退场”,为市场腾挪空间。对有发展前景、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用“放水养鱼”“变债为股”等方式推动司法重整,帮企业卸下“包袱”、重燃生机,让市场活力持续涌动。
强化产权保护
为“创新”撑腰壮胆
向“侵权”亮出利剑
“盗印图书不仅偷窃了我们的知识成果,更毁了行业风气,还好有人民法院为我们撑腰!”在郭某侵犯著作权案审结后,一名图书出版从业者感慨道。此案是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实行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制度以来,西宁市首例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不仅打击了侵权行为,也给行业吃下“定心丸”。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不断深化“三合一”改革,精审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对“傍名牌、搭便车”、假冒注册商标等侵权犯罪“零容忍”,从源头治理侵权行为,坚决不让企业赢了官司输了市场。截至目前,已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80件,用严格司法保护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
强化善意执行
少些“刚性约束”
多份“柔性帮扶”
“人民法院没有简单地冻结账户,而是帮我们通过协商达成和解,让企业能正常运转,太感谢了!”这是涉企执行案件中,企业负责人常说的话。
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把“善意”融入执行全过程,推进“交叉执行”“终本清仓”“执破融合”协同发力,让胜诉权益更快兑现。审慎使用查封、冻结等措施,尽量不影响企业银行账户、原材料和半成品,给企业留足“喘息空间”。对有潜力的企业,积极促成执行和解。对危困企业,通过破产重整、和解提供保护,用司法温度帮企业渡过难关。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把法治的“种子”播得更匀,把司法的“暖流”送得更准,让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西宁市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助力企业成长的“金字招牌”,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司法动能。
来源:潇洒蜻蜓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