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话川酒第二季|记者观察:一场江河与文明的对话,如何重塑中国白酒的世界坐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6:22 1

摘要:台下,一群特殊听众正凝神倾听——他们是来自农业、文化、地理、酿造、经济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云南日报、湖北日报等长江流域的多家媒体代表;台上,演讲者字字铿锵:“长江不是普通的江,它是文明与美酒的‘双生摇篮’。”

川观新闻记者 郑茂瑜 张明海 王密 王型芳 阳菲菲

白露刚过,江风微凉。9月9日9时,宜宾李庄古镇,听月楼临江而立,涛声隐约入耳。

台下,一群特殊听众正凝神倾听——他们是来自农业、文化、地理、酿造、经济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云南日报、湖北日报等长江流域的多家媒体代表;台上,演讲者字字铿锵:“长江不是普通的江,它是文明与美酒的‘双生摇篮’。”

这场行业论坛,没有锣鼓喧天的开幕,没有流于形式的致辞,取而代之的,是专家们对“四川盆地是地球天然发酵池”的笃定,是杜甫、李白、陆游、苏轼诗文中酒香穿越时空依然馥郁的震撼。

“长江,堪称世界第一美酒河。”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李后强说。

现场:长江之畔的“多维对话”,从地理密码到文化基因

“万里长江水,世界美酒河——我们今天谈的,是它们之间千年未断的姻缘。”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现场主持人周东一句话为整场活动定调。

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江南大学原副校长、酿造微生物与应用酶学实验室主任徐岩说:“中国白酒是‘天人共酿’。你看不见,但空中、水中、窖池里,都是活的微生物。”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兼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邓宏兵在现场展出一张中国酒业分布热力图,“中国约70%的白酒产量、约80%的名酒,都来自长江。这是任何流域都无法比拟的。”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邓华凤紧接着说:“我是搞农业的,我认为好酒其实从种子就开始‘酿造’了。”他提及五粮液建设酿酒专用粮研究中心的全产业链布局,“这滴酒里,有科技,更有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价值:跳出白酒看白酒,“世界美酒河”的话语建构

这场论坛突破了“就酒论酒”的行业局限,将一杯酒置于文明史、地理学、农业史、微生物学的宏大坐标系中重新审视。

李后强抛出鲜明观点:“论文明连续性、酒产业集中度,尼罗河、亚马孙河都无法与长江相比。”他从考古遗址中的酿酒痕迹说到唐宋诗篇里的酒肆繁荣,再对比世界其他大河的酿酒条件后得出结论,“长江作为‘世界美酒河’当之无愧。”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才武认为,要从“国家文化符号”的高度看待长江美酒河,“我们要讲的不只是酒多好喝,还有这片土地的人民如何借酒表达礼仪、情感和哲学。”

这一观点得到多位学者呼应。他们认为,长江与酒的关系,实则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双向塑造”;提出“世界美酒河”,既是学术论断,更是文化话语权的构建——它意味着中国白酒要在世界酒文明版图上重新确立坐标。

破题:为“中国酿造”立传,给“生态发展”立标

一场以“酒”为核心的高峰论坛,何以获得众多权威学者响应?

这场论坛巧妙回应了一个关键命题——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共赢。

长江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原总经理王琳说:“五粮液酿酒用的是长江水,而向家坝水电站发的电也用于五粮液生产——这就是今天长江的绿色循环。”

专家们频繁提到“天人合一”:五粮液的古窖池是“活的文物”,其微生物群落无法复制;酿酒专用粮的种植本身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

这场论坛悄然完成了一次价值升华:长江美酒河,不仅是好酒的产地,更应成为生态酿造全球标准的输出地。

影响:一场论坛,如何搅动行业与江河?

尽管论坛仅历时半天,但其提出的“长江是世界美酒河”的论断及配套阐释体系,已快速向行业、政策与公众层面外溢。

一位与会媒体人坦言:“以前写酒,重点在品鉴、市场或企业动态。但现在发现,可以从文明、生态、科技等多维度切入——这重新定义了中国白酒报道的深度,也诠释了中国白酒的多重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白酒国际化提出了新路径。

会议结束后,人们仍聚在江边交谈。江水东流,仿佛携着论坛的回声奔流向海——那声音说:佳酿之上,是文明;江河深处,有答案。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