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的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一场持续月余的“抓金蝉”热潮席卷山野。每晚8点至10点,松林间手电筒的光束交织成流动的星河,上万名村民与游客手持塑料桶,循着蝉鸣声捕捉刚出土的“金蝉”。这场由民间传统演变为现象级经济活动的盛宴,不仅创造了“75元/斤”的鲜活
2025年9月的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一场持续月余的“抓金蝉”热潮席卷山野。每晚8点至10点,松林间手电筒的光束交织成流动的星河,上万名村民与游客手持塑料桶,循着蝉鸣声捕捉刚出土的“金蝉”。这场由民间传统演变为现象级经济活动的盛宴,不仅创造了“75元/斤”的鲜活交易市场,更以“根本抓不完”的生态韧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
一、万人夜捕:从传统习俗到全民狂欢
会东县的“抓金蝉”传统可追溯至十年前,每年8月至9月初的40天里,华山松林下的土壤成为蝉幼虫的“黄金产区”。这些蛰伏地下3-5年的幼虫,在夏末秋初的雨后集体破土,攀爬至树干完成“金蝉脱壳”。当地人将此过程称为“拉知了”,并形成独特的夜间捕蝉文化。
数据见证热度:
白拉度村党支部书记耿元昌透露,高峰期每晚涌入村庄的抓蝉者超万人,车辆绵延数公里,形成“摩托车+电瓶车+汽车”的混合长龙。收购商现场交易数据显示,8月初金蝉价格达85-90元/斤,9月初稳定在75元/斤。一名收购商单季收购量超3吨,产品远销山东、重庆、广西等地。村民收益可观:耿元昌家庭月收入1.5万元,大学生子女学费部分依赖此项收入;村民王菊假期抓蝉赚取2000元,成为家庭经济重要补充。
二、生态密码:自然调节机制下的可持续循环
面对“万人捕蝉是否破坏生态”的质疑,会东县林业和草原局林木种子种苗站站长郭成林给出科学解释:“蝉的繁殖能力极强,单只雌蝉可产卵400-600枚。尽管每年被捕获量巨大,但自然种群通过‘密度调节’维持平衡——当幼虫密度过高时,资源竞争加剧会导致存活率下降;适度捕捞反而降低竞争压力,促进种群健康。”
实证支撑:
十年监测数据显示,会东县蝉数量未因捕捞出现明显波动,松林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林业部门明确禁止“刨土挖幼蝉”行为,仅允许捕获自行出土的成虫,避免破坏地下生态链。华山松林的茂密植被为蝉提供充足食物源,形成“植被保护蝉群-蝉群促进植被”的良性循环。
三、经济涟漪:从田间地头到产业链延伸
这场“绿色狂欢”正催生多元经济效应:
村民增收:抓蝉成为夏季“短平快”增收渠道,部分家庭月入超万元。
旅游赋能:网络传播吸引成都、重庆等地游客体验“夜捕金蝉”,带动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
文化输出: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拉知了”教程,油炸金蝉成为地方美食IP,延伸出预制菜、零食等深加工产品。
生态教育:亲子家庭参与捕蝉,在自然实践中学习生物知识,推动科普旅游发展。
四、模式启示:乡村振兴的“金蝉样本”
会东县的实践为生态资源转化提供新思路:
低强度开发:抓蝉活动无需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仅依赖自然禀赋与人力参与,符合“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乡村经济特征。
代际传承:耿元昌等村民通过抓蝉供子女读大学,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科技赋能:部分养殖基地引入科学种养模式,通过控制蝉苗投放密度提升产量,形成“野生捕获+人工养殖”的双轨体系。
五、未来展望:守护生态底色,深化价值挖掘
随着“抓金蝉”热度攀升,会东县正谋划长远发展:
制定《金蝉捕捞管理规范》,明确捕捞时间、工具及区域,避免无序开发。打造“金蝉文化节”,融合民俗表演、美食体验、生态论坛等元素,提升品牌影响力。探索“蝉蜕”药用价值开发,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
当夜幕再次降临,会东的山林间,手电筒的光束仍在跳跃。这场持续十年的“人蝉共舞”,不仅是一场关于生存智慧的古老对话,更是一曲现代乡村振兴的生动赞歌。在“抓不完”的金蝉背后,是自然馈赠的慷慨,更是人类对生态规律的敬畏与巧用。
来源:中国商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