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文旅:景区破局之道: 从“封闭游览空间”到“共享文旅生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7:22 1

摘要:绿维导语:文旅存量时代,景区早不是 “有资源就有客”,而是 “会运营才有钱”!不少景区还在为 “客流留不住、二消上不去、同质化破不了” 发愁,却总陷在单点补救的死循环里。本文从全国景区普遍存在的6大核心运营顽疾切入,结合西湖、莫干山等标杆案例,剖析问题根源,并

绿维导语:文旅存量时代,景区早不是 “有资源就有客”,而是 “会运营才有钱”!不少景区还在为 “客流留不住、二消上不去、同质化破不了” 发愁,却总陷在单点补救的死循环里。本文从全国景区普遍存在的6大核心运营顽疾切入,结合西湖、莫干山等标杆案例,剖析问题根源,并探索从 “头痛医头” 到 “系统破局” 的转型路径,为景区从 “封闭游览空间” 向 “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 转型提供参考。

文旅产业已全面进入“存量优化”阶段,景区运营逻辑正发生根本转变:过去拼 “资源有没有、项目多不多”,如今要争 “资源能不能持续变现、体验能不能留住人”。当门票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持续下滑却找不到新增长极,当生态保护红线与业态开发诉求反复博弈,当游客因 “人挤人、体验同质化” 在社交平台吐槽“不如在家刷手机”,当社区居民因利益分配纠纷与景区项目“拉锯”,当管理部门总陷入“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来新问题”的循环…… 景区运营的痛点早已不是单点问题,而是 “生态、文化、社区、体验” 多方诉求的系统博弈。

本文从全国景区普遍存在的6大核心运营顽疾切入,结合西湖、莫干山等标杆案例,剖析问题根源,并探索从 “头痛医头” 到 “系统破局” 的转型路径,为景区从 “封闭游览空间” 向 “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 转型提供参考。

01
直击痛点:景区6大运营顽疾及深层根源

很多景区总在 “救火”:今天解决客流超载,明天处理村民矛盾,却没摸到问题的根。这 6 个高频痛点,藏着制约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 ——

1. 门票经济依赖症:42% 收入占比下的 “脆弱基因”

中国旅游研究院 2024 年数据显示,全国 A 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仍高达 42%,部分山岳景区甚至超 60%。这种 “靠山吃山” 的模式,抗风险能力极弱:疫情时全国景区收入暴跌 90%,游客 “打卡就走” 导致二次消费长期低于 30%,部分景区还为保门票收入缩小游览范围、抬高准入门槛,背离 “公共文化空间” 本质。

深层矛盾:地方财政与景区利益深度绑定。多数景区运营主体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门票收入直接纳入财政预算 —— 某中部 5A 景区门票占所在县财政 15%,降价或免票政策会触发地方 “财政焦虑”,“去门票化” 改革阻力重重。

2. 生态开发困局:“破坏 - 修复” 的恶性循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下,景区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仍未缓解。某著名峡谷景区近 10 年游客量涨 3 倍,步道硬化面积扩 2.8 倍,导致珍稀植被覆盖率降 17%,溪流生物多样性少 40%;更有地方为建观景台毁山体,花巨资修复后又因商业化改造丢了 “原真性”,形成 “生态伤疤”。

深层矛盾:多头管理权责碎片化。生态归林草、水利部门监管,开发归文旅部门,土地归自然资源部门 —— 前两者追生态指标,后者重经济指标,目标冲突导致协同失灵。某湿地景区水上项目因破坏生态被林草部门要求拆除,文旅部门反对,争执半年致项目烂尾。

3. 体验承载力失衡:规划滞后→管理被动的 “极限挑战”

“排队 2 小时,游玩 10 分钟”“卫生间排队半小时” 成投诉高频词。2024 年文旅部调查显示,超 60% 的 5A 景区节假日 “超载运营”,山岳、古城类尤为突出;部分景区为短期收益 “拆真建假”,某古镇改原住民民居为商铺,挤压核心文化空间,游客难寻 “原真感”。

深层矛盾:规划缺乏前瞻性,管理动态响应滞后。多数景区按现状客流规划,未考虑 10 年增长;依赖人工疏导,缺智能监测。2023 年国庆,某 5A 山岳景区日接待 8.2 万人次(超 4.5 万承载力),管理方因怕损失收入未限流,最终发生多起坠崖事故,品牌受损。

4. 社区参与空心化:“景区赚钱,村民靠边” 的利益困局

“景区火了,村民却穷了” 现象普遍:云南某民族风情景区,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景区员工 1/3,部分人因拆迁补偿低阻挠扩建;景区仅将村民视为 “保洁、安保”,文化传承、业态经营等核心环节,村民无参与权。

深层矛盾:利益分配制度性失衡。门票、商业租金等核心收益与村民无关,“资源入股分红” 通常不足 5%,且周期长、透明度低。某古村落景区承诺 “门票 10% 给村民分红”,因财务不公开引发信任危机,矛盾发酵 3 年致村民集体抵制景区活动。

5. 管理体制碎片化:“九龙治水” 的权责稀释

景区管理常陷 “多头管、无人担” 困境:文旅局管行业监管,国资委管国企运营,管委会管日常,街道办管社区 —— 各部门文件 “打架”、资源 “分散”。某 4A 景区广告牌因城管认为违规要拆、文旅认为是必要设施要留,争执半年致广告牌闲置,影响游客体验。

深层矛盾:行政纵向割裂 + 部门横向重叠。省、市、县三级政府权责不清(省级批规划,县级执行),文旅、生态、交通等部门职能交叉,出现问题 “谁都管、谁都不管”。某景区停车场收费遭市场监管处罚,文旅部门却称 “属旅游配套应政府定价”,推诿半年无结果。

6. 文化价值转化弱:从 “文创粗糙” 到 “内容空洞” 的浅层变现

“文创雪糕”“国潮手办” 成景区标配,但深度文化体验难寻:某历史名楼景区年投数百万办 “诗词大会”,游客参与度不足 10%,反馈 “热闹没内容”;某世界文化遗产景区讲解仅停留在 “景点介绍”,未解读历史脉络与建筑智慧。

深层矛盾:文化挖掘专业性不足 + 市场转化路径缺失。多数景区文化研究停在 “资料整理”,不会将 IP 转译为现代产品;文化体验开发周期长、回报慢,运营方更爱 “短平快” 商业项目。某博物馆尝试 “文物修复” 体验课,因缺专业团队被评 “像小学生手工”,最终夭折。

02
破局实战:4 大维度构建景区运营生态系统

解决顽疾不能只 “堵窟窿”,需告别 “头痛医头” 的零散整改,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围绕四个维度重塑运营生态,形成 “生态-文化-经济-社区” 协同的系统解决方案,让景区从 “单点盈利” 转向 “生态化长效运营”。

1. 顶层设计:学西湖 “多规合一”,打破单一目标局限

西湖 2002 年取消门票后,2024 年综合收入破 200 亿元,非门票收入占 85%。关键在于 “系统协同”:将景区规划与生态保护、村庄建设、产业规划深度融合,建立 “门票收入转移支付” 机制 —— 原年均 3 亿门票收入全进市级财政,专项用于周边基建和社区服务,既减景区压力,又增居民获得感。

核心逻辑:打破“单一目标”,明确 “生态红线不越、文化根脉不断、社区利益不损” 底线,让生态、文化、经济、社区形成合力,避免 “顾此失彼”。

2. 运营模式:学莫干山 “民宿集群”,从门票依赖到生态变现

莫干山早跳出“卖门票”的思路,靠“景区+民宿+农创”构建多元收入:住宿占45%、餐饮25%、文创15%、体验活动15%。其中“裸心谷”,靠“生态度假+户外运动+文化讲座”,客单价从2015年2000元涨到2024年8000元,复购率35%;更建立“反哺机制”:门票收入的10%补贴民宿升级、农创研发,形成“景区引流→业态增收→反哺景区”的良性循环。

核心逻辑:把景区从 “单一游览地” 变为 “综合体验体”,构建"门票+业态+服务"的复合收入体系,通过业态创新延长消费链条,让 “流量” 变 “留量”。

3. 技术赋能:学泰山 “智慧大脑”,从经验管理到数字智治

泰山景区部署5000余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客流、环境、设施状态;用 AI 预测客流峰值,提前 3 小时发分流预警;“一键呼叫” 将投诉响应从30分钟缩至5分钟。用数据驱动决策(靠数据画像找规律)替代 “领导经验”:发现周末10-12点登山步道拥堵率70%,便调整观光车班次,高峰期增 20%,拥堵率降至 35%。

核心逻辑:用技术解决 “人治” 滞后性,平衡游客体验与资源承载力,让管理更精准、响应更快速、游客体验更顺畅。

4. 社区共建:学肇兴侗寨 “三股分红”,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赢

肇兴侗寨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成立 “景区管委会”(村民、企业、政府共决策),村民靠 “资源股(30%)+ 资金股 + 劳务股” 分红;开发侗歌传习、非遗手作项目,村民当讲师、工匠,收入与游客评价挂钩;景区年利润15%进 “社区发展基金”,用于技能培训、养老和基建。这种“社区主导型”运营模式下,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6000元涨到2024年3.2万元,景区投诉率降80%,实现“景区发展、村民受益”。

核心逻辑: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让社区参与核心利益分配和运营,矛盾少,景区也更有“烟火气”,真正实现景区与村民共赢。

03
落地保障:3大支点让景区转型不悬空

好的 “破局策略” 需强落地支撑,景区转型非短期整改,而是长期工程,需从 “组织、人才、资金” 搭建长效机制,避免方案 “纸上谈兵”。

1. 组织保障:破“多头扯皮”,建“上下联动”体系

景区运营的 “碎片化管理”,根源是权责分散。需通过 “顶层统筹 + 基层共治” 打通行政壁垒,让决策更高效、执行不卡壳。

省级层面定规则:成立“景区生态发展委员会”,整合文旅、生态、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权责,统管跨区域项目审批、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景区层面共决策:设“运营理事会”,吸纳企业、村民、专家参与,重大事项(如分红、文化开发、业态调整等)需表决,确保决策兼顾各方长期利益。

江西婺源成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管委会”,通过统一规划+联合监管,整合12个乡镇景区管理权,将7个部门的23项审批集中办理,审批效率提升,游客投诉周期缩短,实现景区生态与营收双增长。

2. 人才支撑:补“双料缺口”,育“文化+运营”团队

景区运营缺的不是 “人手”,而是 “懂文化传承、会商业运营” 的双料人才,需双轨培育,既补短期专业短板,又保长期团队稳定。

对外引 “尖兵”:打破体制内用人局限,通过 “特岗特聘” 引入文旅运营、文化 IP 转化等领域专家或团队,解决 “短期缺专业能力” 的问题;对内孵 “本土军”:联合高校开设 “景区运营定向班”,培养熟悉本地导游、策划、手作匠人等,同时设 “青年运营官计划”,从本地员工中选拔潜力者系统培训,解决 “长期缺本土化团队” 的问题。

如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美院合作开设"文物活化"研修班,培养的学员已成为文创开发的核心力量;浙江乌镇景区设立"青年运营官"计划,从本地青年中选拔30人进行系统培训(涵盖服务、策划、管理),目前已有15人成长为部门负责人。

3. 资金机制:解“投入瓶颈”,搭“多元共享”模式

景区转型需长期资金,单靠财政或企业都难持续,需创新投融资模式,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

一方面,设专项基金引活水,财政出30%引导金,引社会资本70%,重点支持生态修复、业态升级、智慧管理系统等项目;另一方面,采用 “PPP+EPC” 模式(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工程总承包)共发展,企业投资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如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通过“门票分成+业态收益”获得回报,后期可参与运营,形成 “投建运” 一体化的长效合作。

云南普者黑引文旅企业投8亿建基础设施,政府承诺前8年门票收入20%给企业,8年后企业参与业态经营,项目落地后景区年游客量从200万增至500万,实现了政府减负、企业盈利、景区升级的三方共赢。

四、终极思考:从 “管理景区” 到 “运营生态”

西湖、莫干山、肇兴侗寨的成功,本质是将景区从 “封闭游览空间” 转化为 “人、文、地、产、景共生的生态系统”:政府从 “全能管理者” 变 “规则制定者”,企业从 “逐利者” 变 “生态共建者”,村民从 “旁观者” 变 “主人翁”,游客从 “消费者” 变 “文化传播者”。

2025 年的景区运营,已不是 “解决某个问题” 的单点攻坚,而是对 “人与自然、文化与商业、个体与集体” 关系的重新定义。转型的钥匙,不在文件与报表里,而在每一次利益共享的妥协中,每一点文化传承的创新中,每一个参与者的行动中。

素材来源:景区职业课堂、景区官网、网络公开等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绿维文旅是文旅康养与乡村振兴EPCO综合服务商,“四甲”规划设计、建设总包、文旅运营全程服务机构。从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的理念,经过十几年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顶层设计、投融资、EPCO、招商、运营、智慧旅游、博物馆展陈设计等全产业链多引擎驱动发展新格局。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营,绿维文旅形成了“运营为基础、资源全整合、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全流程操作的核心能力,将更好地为文化、旅游、大健康、体育、农业、教育、房地产等区域综合开发及项目落地建设、运营管理提供全链全程的服务。

绿维文旅期待与大家的合作!

来源:绿维文旅规划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