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看到一个外国人的视频,他从外国人的视角总结了汉语的优势和一些独特之处,其中一条提到了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并举了试试、看看等几个例子,觉得方法很简单、使用又便利,表达效果却很独特、神奇,在其它语言中很难看到这类表达方式。
前不久看到一个外国人的视频,他从外国人的视角总结了汉语的优势和一些独特之处,其中一条提到了汉语中的动词重叠现象,并举了试试、看看等几个例子,觉得方法很简单、使用又便利,表达效果却很独特、神奇,在其它语言中很难看到这类表达方式。
对于动词重叠,我们会脱口而出,也已经习以为常,“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很难意识和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便利及其独特、奇妙之处。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动词都可以采用重叠的形式表达,除了试试、看看之外,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比如,尝尝、问问、想想、闻闻、听听、讲讲、坐坐、停停、逛逛、谈谈、聊聊、等等,等等(此处特别注明:前一个等等是动词重叠,后者则是表示列举时的语气助词)。
在特定的语境下,绝大部分的动作动词都可以采用动词重叠的方式表达,比如:
说我球打得不好,你来打打;这个不知重不重,我提提(类似的还有拎拎、举举、推推,等等);脚扭了还好吧?你站起来走走(类似的还有蹦蹦、跳跳),或,我帮你揉揉;他一会就回来,你先坐坐;他走得慢,你等等他;衣服没干透,拿出去晒晒;……动词的重叠并不改变原动词的基本含义,但却在语义上赋予了它们三个作用:
表示尝试性,暗示 “先做一下看看”,所以,表示这种意思的时候往往还可以后面加上“看”作为补语(即AA+看的形式);表示短暂性,隐含 “动作持续的时间不长”之意,所以,如果不用动词叠加则可以用动词A+一下(或一会)来表达;当动作的主体为对方(你)时,让语气变得委婉,减少语气的生硬感,降低命令色彩。动词重叠不仅常用于上述的单音节动词,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大量的双音节动词,比如:
这件事别急着定,我们再讨论讨论;到底行不行,你再考虑考虑;数据不多,等会儿我们研究研究就能出结果;你的成绩还得再提高提高;这个产品在某个性能方面应该再优化优化;房间又乱又脏,你下午打扫打扫(或整理整理、收拾收拾);自行车有点毛病,找师傅修理修理;她心情不好,你去安慰安慰她;这句话有点深意,你琢磨琢磨;会议流程还没定,赶紧安排安排;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我来和你唠叨唠叨(或解释解释、分析分析)……这样的动词重叠,在英语这样语法严格的语言中是不存在的,如果连用动词则必须加上连词,比如,He ate and ate until he was full. (他吃了又吃,直到吃饱了为止。)不仅需要加连词and,而且也并没有汉语中动词重叠所赋予的语义和语气。
日语中可以通过动词变形(动词连用形)形成动词重叠,比如,公園を歩き歩き疲れた。(在公园里走个不停,真走累了。);二人は久しぶりに話し話した。(两人久别重逢,聊个不停。)
可以看出,日语中虽然形成了形式上的动词重叠,但并没有汉语中所赋予的尝试性、短暂性和语气轻缓等作用。
如果这些语言需要表达类似汉语中动词重叠所赋予的语义,则需要更为复杂、多样而个体化的表达形式。
在表示“短暂性”这一语义上,汉语显得尤其特别,无论是英语还是日语(想必其它语言也类似),动词叠加的效果是强调动作的 “反复多次、持续进行”,与汉语恰恰相反。
有趣的是,汉语中如果要表达“反复多次、持续进行”也可以用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方式,只是形式与前述的有所不同,前者用ABAB的形式,而后者则是AABB,比如:
这个人总爱唠唠叨叨,听着心烦;她们俩在那边嘀嘀咕咕,不知道在说什么;周末在家洗洗刷刷一整天,终于把家里收拾干净了;隔壁邻居在家里敲敲打打,吵得人睡不着觉;买菜时别挑挑拣拣的,差不多就得了;教室里的学生吵吵嚷嚷,老师一进来就安静下来了;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别磨磨蹭蹭的,再不走就赶不上高铁了;他喝醉了酒,一路上跌跌撞撞,不知去了哪里;……汉语用简单便利的动词叠加形式,却表达出丰富而细腻的语义和语气,达四两拨千斤之效果,这完全得益于汉语语法的灵活机动、构词的不拘一格,展现了其与众不同的绝妙之处。
来源:云淡风轻轻谈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