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导师团队是开放教育的坚实后盾。他们不仅精心打磨每一门在线课程,还会根据学员反馈实时调整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院的陈婉老师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负责人,赴宜兴开放大学开展线下辅导。她围绕毕业论文全流程,重点解析课程安排、选题方向、开题报告撰写等核心模块,既
在第41个教师节,让我们走近江苏开放大学教师们的感人故事,看他们如何用多元服务编织起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
云端课堂的“多元守护者”
课程导师团队是开放教育的坚实后盾。他们不仅精心打磨每一门在线课程,还会根据学员反馈实时调整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院的陈婉老师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负责人,赴宜兴开放大学开展线下辅导。她围绕毕业论文全流程,重点解析课程安排、选题方向、开题报告撰写等核心模块,既为当地课程导师提供了指导“攻略”,又让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理清研究思路。
学务导师为每位开放教育学生提供贴心服务。宜兴开放大学的学务导师李亚东,是学生口中的“六边形战士”。他24小时在线,为在工作岗位上的“成人后”学子提供全方位支持。货车司机学生在服务区发来的作业,他“秒回”批改意见,早餐店老板的课程疑问,被他整理成图文指南,学生送来的锦旗,是对他最好的认可。
博士教师们则把“博士微课堂”搬进了云端,进一步为在线学习“赋能”。比如中医博士朱文静的《中医食物美容》课程,从《黄帝内经》中的美容智慧讲起,结合阴阳五行理论讲解食物与美容的关系,让学员们学会根据自身体质辨证施食,收获健康与美丽。
各类教育的“乐学陪伴者”
社区教师们把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玉兰教授带着学生,十年间走遍社区、乡村,每年环境纪念日都开展 “行走的环保思政课”,50多项公益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丰富的“精神养分”。建筑工程学院的许兰兰老师走进苍山路社区,带着居民做抗阻训练,从关节活动到徒手训练,每个动作都细致指导,让200多位社区居民在运动中收获健康。风景园林系副教授梁海英来到南京市宝船社区主讲《冬至节气插花》课程,线上线下600余人同步参与,让传统插花艺术走进寻常生活中。
家庭教育老师则成为家长们的“贴心顾问”。学校联合多地举办家庭教育系列名师讲堂,邀请徐冬梅、殷飞等专家为家长们讲解亲子阅读、孩子成长生态营造等知识,通过“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向全省社区居民同步直播,助力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老年教育老师为“银龄”学习者带来别样精彩。健康养生研究所的傅梦玉老师在江苏老年开放大学的课堂上,手把手教老人们穴位推拿,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保健师”。《体质辨识与保健养生》班开课期间,林靖老师讲解“中国人九大体质”,分享补气养生食谱和轻量运动指南,傅梦玉老师演示穴位推拿和保健手法,让老年学员们收获满满。
教师们还通过定制课堂帮助残疾人运动员和海军官兵圆了 “大学梦”。公共管理学院学务导师陈芳芳的电脑屏幕,常常在深夜还亮着。巴黎残奥会的运动员康苏、刘府和黄路等都是江苏开放大学的学子,面对高强度训练与课程学习的矛盾,陈芳芳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专属辅导计划,为身残志坚的运动员们铺就“求学坦途”。该学院的教师团队还把课堂“搬”到了海军盐城舰,《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紧贴官兵需求,李章超、安适等老师用生动案例激发学习兴趣,李佳颐老师现场指导毕业论文,为官兵组织答辩。目前盐城舰已有百余名官兵通过“教育拥军”项目攻读行政管理专业,让知识在战舰上生根。
赛事赛场的“梦想筑造者”
江苏开大的教师们不仅在课堂上辛勤耕耘,在各类赛事指导中更是倾注心血。商学院的盛鑫、王嵩林老师带着楚宝权等同学冲击技能大赛时,把实训室变成了“深夜加油站”。为了备战比赛,老师们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在模拟比赛中,老师们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改正,从而让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学校代表队最终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物流与供应链赛道(高职组)中获得全国银奖。
建筑工程学院的苏海花、钱声源、仲青老师指导的“有爱无 碍:公共场所残疾人无障碍环境现状与优化策略”作品,背后是老师们带领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走遍江苏省各地,对3011处场所进行实地调研,详细记录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存在的问题。老师们全程陪伴,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最终形成的作品不仅获得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更为推动江苏省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在指导“日光蓄热温室——高原边民家门口的菜篮子”项目中,老师们带领学生多次往返江苏与西藏,克服高原反应等困难,在高原试验田开展研究,创新研发低成本水基日光蓄热技术用于改造高原温室大棚,让高原边民能够吃上新鲜的蔬菜。该项目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首次夺得国赛主体赛金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老师们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指导,更在精神上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守护了西藏人民的“菜篮子”。
田间地头的“科技兴农先锋队”
春分刚过,乡村振兴学院的“芸薹先锋队”已扎进油菜花海。龙卫华教授带着团队在江宁区宁西村的试验田里,手把手教农户辨别油菜杂交品种。全年深耕田间,他们对25位种田大户从种到收全程辅导,不仅培育出优质品种,更帮助宁西村创造了南京油菜单产最高纪录。
环境生态学院的周琦老师带领“莲富水乡”团队,把课堂设在莲田边。她指导的“莲年有余”项目,用香水莲花三效融合技术助力莲农增收,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更让淮安农户的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这些教师用科研成果扎根大地,让“科技兴农”从口号变成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
传统教师的“课堂边界”是教室,而开放大学的教师走出“三寸讲台”,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社区活动室、云端直播间、老年大学教室……来自师者的“多元服务”与“终身陪伴”,点亮了终身学习者的学习人生,让我们向他们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来源:新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