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台州路桥区螺洋街道,水滨村700米梨花巷刚刚褪去银装,草坪又被缤纷的格桑花海覆盖。游客们循香而至,镜头里盛满了春天的馈赠。这条花径不仅编织出了水滨村文旅融合的新名片,也是螺洋四季花果交响乐的序曲。
春日的台州路桥区螺洋街道,水滨村700米梨花巷刚刚褪去银装,草坪又被缤纷的格桑花海覆盖。游客们循香而至,镜头里盛满了春天的馈赠。这条花径不仅编织出了水滨村文旅融合的新名片,也是螺洋四季花果交响乐的序曲。
通过挖掘生态资源、传承非遗和培育特色产业,螺洋在飘香的花果间,探索出了一条共富路。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七月暑气蒸腾,雨幕时降。螺洋街道上寺前村口的临时雨棚下,粉红的蟠桃垒成小山,果香四溢。随手拿起一颗轻咬,柔和的汁水裹挟着粉糯桃肉,清甜瞬间在口中漾开。“咱们的蟠桃,甜不甜?”在村口售卖蟠桃的果农笑问,脸上的骄傲藏不住。
这份甜蜜背后,是“三叶”共富工坊带来的蜕变。党员服务队助农直播、银行的电商快车开进村、种植能手现场传授种桃经验……多方合力之下,上寺前蟠桃升级为远近闻名的品牌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六月的螺洋街道大岙里村,600多亩杨梅林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手指轻捻,深红的炭梅、硕大的东魁便落入篮中。
从前年试水杨梅干一炮而红,到去年供不应求,再到今年由共富工坊统一收购、标准化加工,“岙里梅”完成了从“提篮小卖”到品牌经营的华丽转身。产业链延长了,农户的收益也节节高。
生态资源变身“共富IP”
五月的大岙里村广场,人声鼎沸,香气扑鼻。乌饭麻糍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程香娇手起槌落,糯米与木臼碰撞出富有节奏的声响,蒸腾的热气裹着乌饭叶独特的草木甜香,诱得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这是螺洋街道非遗乌饭麻糍体验月的一幕,也是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民俗盛宴。
“以前做麻糍是自家吃、送邻里,如今成了增收的门路!”程香娇手法娴熟,笑语盈盈。她身后的帐篷里,村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当日,上寺前村“三叶”共富工坊备了四百多斤米,预计能做出1200多盒乌饭麻糍。
螺洋人善于向土地要效益。上寺前村巧用乌饭叶、蟠桃叶、杨梅叶这“三叶”资源,把传统手艺做成了特色产业。通过“非遗+产业”和跨村联建,零散资源被串珠成链,为村民开辟出在家门口增收的新路径。
文化激发乡村新活力
白墙黛瓦,碧水环绕。水滨村文化礼堂“水心草堂”静立于鉴洋湖东岸,门楹上“半市半村聊葺茅茨避风雨,有山有水好留清白与儿曹”的对联,默默诉说着此地半农半商、重家风务实的传统。
2019年落成的草堂,不仅是纪念南宋大儒叶适的场所,更成了多元开放的文化客厅。毓英讲堂内,阶梯座位与环绕书墙打破了传统格局,社科讲座、阅读研学、非遗展演轮番登场,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来、坐下来、参与进来。
“这里好安静,我很喜欢,感觉看起书来很放松。”五年级学生黄沁欣第一次来草堂参加阅读活动时,爱上了一个靠窗的座位。窗外花团锦簇,她沉浸在阅读中。
楼上,汉服体验区、文房四宝、转角“有礼”实践区与图书借阅功能相辅相成,文化正以可亲、可感的方式回归日常。
春华灼灼,秋实离离。螺洋的花与果,早已超越四时风物,成为乡村发展的鲜明印记。乌饭麻糍的清香带来增收的愿望,共富工坊为农产品注入标准与品牌,梨花的素雅、杨梅的深红、蟠桃的粉艳……螺洋在绿水青山间稳稳踏出了一条果香花甜的共富之路。
卢伊扬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