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泡出红茶的花果香?别学那些花里胡哨的,记住3点就够了

360影视 2025-02-04 15:32 2

摘要:端起秀美细长的品茗杯,细细啜了一口,只觉清雅的花香中带着微微的果香,口感细腻顺滑,品质果然不差。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到堂哥家里拜年,坐下来聊上一阵子,喝上几杯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或许是大家都了解他的喜好,逢年过节,他总是能收到各种红茶。

今天茶桌上的主角,便是一款朋友精心挑选送来的金骏眉。

端起秀美细长的品茗杯,细细啜了一口,只觉清雅的花香中带着微微的果香,口感细腻顺滑,品质果然不差。

聊天的过程中,侄女拿着作业本走了进来,说是要将今天的寒假作业拍照上传打卡。

饶有兴致地翻了一翻,发现是读书笔记,摘抄了一些林清玄的散文。

五年级的孩子,居然也能看懂其中的内容吗?不免有些诧异。

小女孩欢快地说,虽然现在不算特别理解,但一些片段摘抄下来多读几遍,总能感受到内容的美。

诚然,要了解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心细细揣摩。

世间万物之美好,总是不受年龄、阅历等限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就像平时有茶友来问,要激发出文章里那么多种茶汤香气,是不是有特别的冲泡方法?

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诀窍或捷径可走,泡优质茶,只需按照应有的步骤进行。

今天借着这个机会就与大家聊一聊,如何泡出红茶的花果香。

《2》

泡出红茶花果香,盖碗比茶壶更胜一筹。

在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里不难发现,早在许多年前,国外也有喝红茶的习惯。

精致的茶壶里泡的是红碎茶,干茶被切得又细又碎,按照固定规格装入茶泡袋中,使得物质释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因此,刚从茶壶里倒出的茶汤,滋味往往显得尤为浓酽苦涩。

为了中和这种口感,人们通常会选择加入适量的奶或糖,或是搭配上各种高糖分的茶点来调和。

国内传统的功夫茶,与其有着明显不同,更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品茶体验,基础加工步骤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优质红茶的干茶条索均匀,依旧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外观形态,无需额外切碎。

泡遍六大茶类,最终还是会发现,材质细腻的瓷质盖碗更为实用百搭。

不仅不吸香吸味,而且每一冲都能做到茶水分离,出汤干净利落,更能展现出风味层次的变化。

正式泡茶前,先将所有茶具用沸水进行烫壶温杯,进一步清除杂质的同时,也能消除表面附着的水味。

趁着盖碗还处于内部温度较高的状态,迅速投入干茶,合盖后上下轻摇三遍,再揭盖闻香。

茶叶在盖碗中充分预热,内部的芳香分子变得更活跃,干茶香仿佛被扩大了数倍。

如果是正宗的金骏眉,将盖碗凑近鼻端轻轻一闻,就能感受到干茶香里,荡漾着馥郁的花香与果香。

在后续冲泡过程中,茶汤的香气也会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内质充足的好茶展现出最佳水平。

《3》

泡茶千万别偷懒,沸水环壁注入最高效。

盖碗有大有小,但最为推荐的还是110毫升的标准容量。

恰到好处的设计,不仅使得抓握出汤时更加稳当,还省去了额外换算茶水比例的步骤,泡茶更省心。

5克红茶干茶,是最能泡出浓淡适中效果的投茶量。

即便只是一克之差,都可能导致茶汤风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是独自在家喝茶,该有的步骤也丝毫不能马虎,用电子克秤称重后再投茶。

每次都只是靠感觉随意抓一把干茶,正是不少人泡不出红茶花果香的关键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些茶友在家图省事,直接将自来水烧开后用于泡茶,即便装上了过滤器,水质成分也不如纯净水纯粹。

除了水质之外,注水手法也是影响茶汤香气展现的重要因素。

端起烧水壶注水,如果从头到尾都保持同一个点位不动,往往还有不少茶叶保持着干燥状态,漂浮在水面上。

茶叶没有被彻底打湿,更谈不上彻底激发内含物质,倒出的茶汤不仅味道淡,香气也难以持久,很快消散无踪。

比起悬壶高冲、定点旋冲、N字型注水等方式,环壁式注水更不考验手法,也更简约高效。

壶嘴靠近盖碗,以打圈的方式匀速打湿每一区域,逐渐向中心靠近,待水位线接近碗沿时停止注水。

所有干茶都得到了沸水的全方位覆盖,芳香物质与茶味物质被充分激发,得到的正是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茶汤。

《4》

出汤顺序先快后慢,沥干茶汤展现落水香。

从第一冲就开始长时间闷泡,是众人泡茶的一大常见误区。

各类物质持续向外释放而不受阻碍,导致茶汤的浓度快速上升,变得过于浓烈。

在茶多酚与咖啡碱的共同作用下,各物质之间的占比失去平衡,持续带来明显的苦涩味。

即便只是喝了几口这样的茶汤,舌面也会仿佛受到麻痹变得厚重,味蕾的感知能力明显下降。

不仅于此,红茶细腻清甜的本味也被苦涩味掩盖。

原本受到盖子拦截、应落到茶汤中的花香与果香,也变得更加微弱,难以察觉。

因此,泡茶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节奏,前六冲尽可能地保持快出水,从注水到大部分茶汤倒出,用时在7-8秒内。

以“花果香、桂圆汤”而闻名的正山小种,以这样的方式泡到第四冲,营养物质依旧含量充足。

茶汤带着稠滑的浆感,表面悬浮着小气泡,晃一晃公道杯,恰似果冻般晶莹剔透。

桐木红茶自带的轻盈花香,与发酵后生成的桂圆果香相互交融,更是令人难舍难忘。

如果盖碗内只剩一小部分茶汤,受叶底阻碍难以彻底倒出,可以适当翻转手腕,转换一下角度。

直至没有任何水分可以沥出时,茶叶难以再析出物质,后续泡出的茶汤才不易发苦发涩。

后续茶味逐渐变淡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坐杯时间。

尽量保持香气、滋味和口感的延续性,每一杯茶汤的品鉴享受也更显完整。

《5》

喝茶和读书一样,都需要一个逐渐累积经验的过程。

多看看各类型的文学作品,精湛文笔和巧妙构思便会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储备。

多尝试各种各样的高山好茶,了解不同茶类的风味特性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

茶香与茶味的和谐搭配,有时正如一把钥匙。

一步步引领着诸位敲开心门,逐渐唤醒那份原始的自然与纯真。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