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全文|IFRC主席凯特·福布斯在红十字国际学院的演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7:32 2

摘要:非常荣幸,能与在座的未来领袖、学者以及人道工作者共聚一堂,以此论坛为契机共同探讨和学习。

行动中的人道:

在分裂与互联的世界中重塑人道主义

苏州,中国

2025年9月6日

亲爱的同学们、红十字国际学院的老师和员工们、朋友们,

非常荣幸,能与在座的未来领袖、学者以及人道工作者共聚一堂,以此论坛为契机共同探讨和学习。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与各位交流。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这对我们人道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儒家思想中,“仁”——即博爱和友善——强调对全人类的关怀。这与红十字和红新月大家庭所秉持的人道主义原则,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我们正身处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世界既紧密相连,又充斥着危险的分裂。冲突爆发的外溢影响不断蔓延;气候危机日益加剧;不平等现象愈发严重。

然而,面对科技的进步和共同面临的风险,以及最重要的——在我们共同的人道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这种分裂与连接并存的双重性,定义了我们当下所处的人道主义时代。

它促使我们不仅要应对危机,更要重新思考我们应如何行动、如何领导、如何服务。

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人道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频发的世界:

• 武装冲突频发且范围扩大。

• 气候灾害更加频繁且日益严重。

• 全球有超过1.2亿人被迫流离失所。

• 流行病、资金投入不足以及需求激增使得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 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正在侵蚀信任和社会凝聚力。

如今,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事件,而是着各种复杂且连锁的危机。冲突、气候变化、经济崩溃和流离失所交织在一起,带来前所未有的困境。

然而,在人们的需要日益增长之际,我们对受影响群体的援助却变得越来越困难。

• 人道主义援助日益政治化。

• 人道主义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 人道主义原则正面临着考验和挑战,有时甚至被漠视。

这些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以及一线人道工作者每天都在面对的严峻现实。

在如此充满不确定性和困难的时刻,人们很容易失去希望,甚至质疑人类是否还有能力超越纷争、恐惧和分歧。

但我希望大家记住:历史告诉我们,人性在最黑暗的时刻往往能够展现出最耀眼的光芒。

历史一再证明,当我们超越国界、信仰和出身,选择携手互助并为彼此挺身而出之时,我们就可以创造奇迹。

尽管当下我们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也是一个充满非凡机遇的时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技术、知识和工具可以促进和平与发展。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会明智地、道德地、并且齐心协力地运用这些资源?

多极世界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今年10月,我们将迎来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原则通过的60周年。

这些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和普遍——始终是我们行动的道德基石。

然而,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里,这些原则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冲突日益政治极化,人道援助也受到严格审查。

即使秉持中立原则,人道主义组织有时也会被指责偏袒某方。

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我们必须再次强调:

• 中立并非漠视;

• 公正并非沉默;

• 独立并非孤立。

这些原则是动态的工具,我们必须在坚守其道义内核的同时,以契合当下现实的方式加以诠释。

我们还需要加强坦诚沟通,尤其是在那些对人道主义原则的理解和认同还不够充分的国家。

作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生和未来领袖,你们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捍卫人道主义原则和人道空间,不仅是一项法律义务,更是对我们共同人性的考验。

保护那些守护他人的人

我们还肩负着一项共同的责任:保护那些守护他人的人。

针对人道工作者的袭击已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2024年是迄今为止伤亡最惨重的一年,而2025年的趋势已经显示将会超越这一纪录。

仅今年,我们红十字和红新月网络就失去了18名同事。

大多数牺牲者都是本国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地为自己的社区无私奉献,却缺乏足够的安全保障和认可。

每一次袭击不仅是对牺牲者及其家人和同事而言是一场悲剧,也是对人道主义原则本身的践踏。它阻碍了拯救生命的援助,侵蚀了社区的信任,还破坏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全球承诺。

他们的死亡不仅仅是悲剧,更是对旨在保护平民和人道主义工作者的国际人道法的践踏,是对人道主义基本原则的侵犯,是对维系我们这个全球社会的道德基础的破坏。

尽管国际人道法赋予人道工作者受到保护的权利,但他们却日益成为蓄意袭击、绑架和杀害的目标。

解决这一危机需要采取紧急行动:

第一,尊重:冲突当事方和各国政府必须履行其保护人道工作者的法律义务。

第二,预防:各国政府必须积极主动地预防袭击,确保人道工作者的安全工作环境。

第三,问责:必须追究肇事者的责任。任何地方的有罪不罚都会助长世界各地的有罪不罚。

第四,支持:捐助方和机构必须加大对安全保障、照护责任和社会心理支持的投入,尤其要关注那些直面最大风险的当地人道工作者。

人道工作者获得保护并非他们的特权,而是人道主义行动的基础。

今天,我们齐聚在此,我想就过去数年中国在人道主义事业中日益增长的贡献进行探讨:

• 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第二大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出资国。

• 通过南南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等举措,中国提供紧急灾害救援,增强受灾地区的韧性,并支持长期的灾后恢复建设。

• 中国红十字会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网络中的重要成员,响应了全球范围内的灾害,包括缅甸、土耳其、叙利亚、阿富汗、厄瓜多尔、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的地震;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的飓风;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洪水;汤加火山爆发;阿富汗的人道主义危机;以及非洲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和慈善家正致力于探索新的社会影响模式,为服务欠缺的地区带来创新、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

今天,你们身处一个独特的位置,能够将传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理念相结合。

你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全球对话的贡献者。

思考一下:“团结”在中国的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中国将在塑造未来的人道主义规范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走在前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无人机、大数据和物流等领域。

这些技术不仅是商业工具,也是人道响应的变革力量。

我分享几个例子:

• 在2019年莫桑比克飓风期间,人工智能辅助制图技术使得援助物资的快速精准分发成为可能。

• 在孟加拉国,预测分析技术帮助预测了难民营中的霍乱疫情。

• 在中国,预警系统和医疗技术在洪灾和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目前,中国国内的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超过99%,挽救无数生命。2025年,湖北省多次成功组织群众在严重洪灾来临前转移避险,避免了一系列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的灾害事件。

中国能够从新冠疫情中吸取经验,推进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预警和监测系统。

但这些工具也引发了一些重要的伦理问题:

• 数据所有权归属于谁?

• 如何保护人们的隐私和尊严?

• 如何确保技术能够赋能社区民众,而不是取代他们?

• 又该如何确保数据安全?

在这一领域,中国的创新能力可以在考虑伦理因素的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新冠疫情提醒我们,健康是全球性议题。疾病的传播不分国界,团结互助也应如此。

中国在疫苗研发、防护装备制造和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不是病毒,也可能是抗生素耐药性、心理健康问题恶化,或是气候变化加剧的人兽共患病。我们需要建立具有韧性、值得信赖且足够包容的公共卫生体系,尤其要关注最边缘化和最脆弱的群体。

我们还必须支持卫生医务工作者。他们中许多是女性,许多人是无偿工作的。他们在危机时刻支撑着整个医疗系统。

气候韧性与生态团结

气候变化已成为加剧人道主义危机的最大因素。

我们列举一些案例:

• 中国一些省份的洪涝灾害

• 长江流域汛期的旱情

• 亚洲和欧洲的极端高温

• 加拿大的森林火灾

这些并非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而是当下正在上演的现实。

气候变化对脆弱群体的影响尤为严重,如农民、老年人和居住在非正规居住区的人们。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承诺。同时,我们也需要在社区层面采取适应措施,例如:

• 在沿海省份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

• 建设耐热房屋;

• 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

• 推广耐旱作物和植物。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正与当地机构合作,并支持各国红会将气候风险纳入人道规划的各个阶段。

我们呼吁,让气候融资更多地流向本地和区域层面的响应者,而不仅仅是大型国际组织。

灾害中对人的保护

每年,数百万人因自然灾害或气候相关灾害而被迫流离失所、失去生计,或权利受到侵害。

然而,全球灾害管理和保护体系仍主要依赖于各国的自愿合作,仍然分散且被动。

现有的框架,例如《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虽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但并未为各国创设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义务。

这一空白导致许多受灾害影响的民众者缺乏足够的保护和救济,也限制了人道主义组织提供及时和有原则的援助的能力。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项专门的国际条约,以保护灾害发生时的受灾人群权益。

这一条约将会:

• 规定各国在灾害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具有保护民众的法律义务。

• 明确各国和人道主义行动者的职责,从而实现更迅速、更协调有效的应对措施。

• 确保人道援助的准入,并加强各国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义务。

• 弥补现有保护机制中的空白,确保受灾害影响的人群能得到充分保护。

通过缔结此类条约,国际社会将从分散的善意行动转变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确保灾害中最易受损群体不仅是援助的接受者,更是权利的持有者。

充满可能的一代

各位:

这本应是一场关于人道主义的讲座,但实际上,它更是一场关于可能性的讲座。

例如,未来的援助模式可能由本地力量主导,并得到全球的支持。

例如,新的人道工作参与者——慈善家、工程师、气候科学家、人工智能设计师——或许会加入人道主义事业。

例如,像你们这样的青年领袖,或许能够构建一种新的团结伦理,这种伦理既植根于你们的国家认同,也体现着你们的全球责任。

因为人道主义的未来不会仅由传统书写。它将由那些敢于重新构想如何跨越国界、意识形态和制度来关爱彼此的人书写。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会重新认识到:我们最大的力量并非来自我们的权限或资源,而是来自我们共同的人道精神。

一步一脚印

多年来,我发现作为领导者,最难的决策并非关于战略,而是关乎人。

真正的领导力并非走在最前面,而是要在前路未明时,给予他人支持和帮助。

真正的人道主义影响并非伴随着掌声而来,而是源于那些看似平凡的时刻——倾听、在危机时刻与他人并肩,以及在他人失去信心时给予他们信念。

作为一名女性,我常常需要证明自己有资格参与决策。我必须打破人们对领导者形象和言辞的刻板印象。因此,我学会从我的前辈身上汲取力量,并激励后辈成长。

去年,我目睹了大量移民穿越美洲的达连隘口。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之中,却依然充满希望。我问一位同事:“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她只用一个词回答我:“人道主义。”

所以,我呼吁大家:要怀揣希望,要积极参与,要展现人道主义精神。

无论你的行动看起来多么微小,都至关重要。

它将塑造你的生活,也将塑造我们的世界。

谢谢大家。

本文转自“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微信公众号

来源: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