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给地球“降温”,全球亟需减排二氧化碳并增强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森林作为天然的“吸碳器”,是调节气候不可或缺的“绿色空调”,而植树造林也被认为是极具成本效应的自然气候方案之一。
为给地球“降温”,全球亟需减排二氧化碳并增强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森林作为天然的“吸碳器”,是调节气候不可或缺的“绿色空调”,而植树造林也被认为是极具成本效应的自然气候方案之一。
但关键问题在于:未来的造林潜力究竟如何?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近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覃章才教授团队(博士生王艺杰为第一作者)联合多国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Land availability and policy commitments limit global climate mitigation from foresta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量化了全球森林恢复过程中地下土壤的固碳能力,并开创性地整合生态、气候和政策三个关键因素,重新定义了造林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力,为未来全球造林提供了“导航”。
森林化(造林和再造林)可通过生物量和土壤碳封存减缓气候变化。然而,由于碳封存速率(尤其是土壤碳封存)的估算存在差异以及土地可用性的限制,全球范围内通过森林化实现的气候缓解仍存在不确定性。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来量化造林后的土壤碳变化。通过将这些结果与生物量封存估计值相结合,绘制了全球生态系统碳封存率(土壤和生物量)图谱,这些封存率是潜在造林带来的结果。具体来说,森林化会导致主要发生在表层土(0-30厘米)的碳增加与流失共存现象。若将可供森林化的土地限定为既避免反照率变化引发的非预期增温效应、又能保障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全球约3.89亿公顷),到2050年可封存39.9Pg碳(1Pg=1015g,即10亿吨),显著低于既往估算值;若进一步将土地限制于现有政策承诺范围内(1.2亿公顷),该数值将降至12.5Pg碳。要实现更大规模的气候缓解,亟需扩大专用造林区域,并增强具有显著未开发潜力的国家承诺力度。
基于不同造林假设估算的气候缓解潜力。 (A)全球和区域尺度造林固碳潜力因情景而异。(B)目前可实现的气候缓解潜力的国家和收入群体分布。
总的来说,该研究首次量化了全球森林恢复过程中地下土壤的固碳能力,并开创性地整合生态、气候和政策三个关键因素。这项研究结果为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和造林策略以实现最大气候效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见解。
参考来源
生物世界《中山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来源:博儿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