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地方讲究遗物随尸火化,有的则是单独焚烧,无论是哪一种,统一的说法是这样做能避免日后“睹物思人”,也能减少细菌传播,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能帮助家属“放下”。
老人去世后,除了安葬、守灵、设祭,还有一件事要妥善处理,就是那一张黑白遗像。
摆着怕不吉利,烧了又觉得不敬,有人直接把遗像锁进柜子里,也有人精心摆在佛龛上,一年四季供着。
那么遗像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有的地方讲究遗物随尸火化,有的则是单独焚烧,无论是哪一种,统一的说法是这样做能避免日后“睹物思人”,也能减少细菌传播,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能帮助家属“放下”。
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很多人随手一烧,没仔细清点,结果把老人的存折、现金,甚至重要证件一并烧掉的情况并不少见。
遗像就更敏感了,它不像衣物那样可以随便处理。
在一些地方,遗像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寄托,烧掉等同于送走最后的牵挂,但在另一些地方,保留遗像才是对逝者的尊重。
多数人并不清楚,遗像怎么处理才合适,有人怕招惹阴气,干脆烧掉,也有人怕被说不孝,只好硬着头皮供着。
但供在哪里、怎么供,却很少有人真正讲明白。
遗像摆放,确实有讲究,也有不少忌讳。
首先,不能随便挂在大门正对面,那地方进出频繁,容易让人心里发毛,也不能放在卧室,尤其是夫妻房或小孩房里,会让人心理压抑,甚至晚上做噩梦,也不能扔仓库,潮湿、虫蛀,哪怕是再不讲究的人,也知道那是对逝者的不敬。
真正适合摆放的地方,其实有三个。
第一是祠堂,有祖宗牌位的地方,遗像自然能安放得当,第二是供桌或佛龛,香火不断,气场稳定,第三是家中北面的偏房,风水上认为安静、避光的地方适合安放遗像。
另外有些人会选择把遗像包起来,用黑布或红布封好,放进专门的抽屉里,既避免忌讳,也能保存下来。
讲究的人还会在遗像前点长明灯、插香、供花,样不仅表示敬意,也有助于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
遗像摆放的高度最好控制在两米左右,让人看时抬头仰视,寓意“敬而远之”,环境也要干净通风,千万别让灰尘覆盖或蛛网缠绕,那种感觉不但不祥,还容易让人心生负担。
儿童和孕妇对遗像的反应尤其敏感,小孩子看到黑白照片容易害怕,甚至晚上做噩梦,有的地方还流传“容易被附身”的说法,虽然听着玄乎,但不少家庭还是会请“先生”来做法驱邪。
孕妇情绪本就不稳定,看到遗像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很多地方都忌讳孕妇接触遗像。
长时间保留遗像的人,常常会陷入“睹物思人”的情绪困境,尤其是独居老人或家庭主妇,看到那张黑白照片,容易沉浸在悲伤之中,影响生活质量。
而有些人则认为,只要心里有敬意,形式反而没那么重要,烧也好,供也罢,关键是自己心里能安稳、能接受。
从传统文化看,遗像的演变也说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
过去是画像、画轴挂墙上,后来是证件照、生活照放相框,现在还有人用数码相框,甚至用电子纪念馆的方式来缅怀。
时代在变,方式也在变,但核心没变,那就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遗像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个家庭文化的缩影。
有意思的是,城市和乡村对此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城市里很多人不愿保留遗像,觉得放在家里别扭,而乡村则习惯保留,甚至专门设房间祭拜,这背后其实是家庭结构和文化传承的不同。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情味淡,传统礼节被简化;而农村则更看重仪式感,保留遗像反而成了一种精神支柱。
有的家庭会在云端建立“纪念空间”,把照片、视频、语音上传保存,一家人可以随时登录缅怀。
这样既避免了处理遗像的现实困扰,又能让纪念变得更轻松,这种做法虽然还不普遍,但未来可能会成为主流。
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越来越多的遗像没有人接手,子女成家后另起炉灶,老宅空置,遗像无人打理。
有人干脆请风水师来处理,有人则选择简单烧毁,心里虽有不舍,但也无奈,这其实反映了当代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
说到底,遗像的处理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不能随意乱放。
真正的孝,不在形式,而在心里。
来源:红日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