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保守派媒体人气急败坏,甚至公开散播“坏消息”,试图恐吓中俄,美国新闻主播沃特斯直接放话,说“有人”可能会炸毁刚刚敲定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目的就是破坏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他还特意提起了“北溪”事件,暗示中俄要小心管道被破坏。
最近美国保守派媒体人气急败坏,甚至公开散播“坏消息”,试图恐吓中俄,美国新闻主播沃特斯直接放话,说“有人”可能会炸毁刚刚敲定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项目,目的就是破坏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他还特意提起了“北溪”事件,暗示中俄要小心管道被破坏。
沃特斯这番言论怎么看都像是变相威胁,试图给中俄能源合作制造心理压力,回顾一下,“北溪”天然气管道原本是俄罗斯直供欧洲的战略大动脉,绕过乌克兰,既能让俄罗斯掌控欧洲天然气供应,也能增强俄欧合作。
但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北溪”管道遭到爆炸破坏,调查到现在都没个结论,嫌犯也只是小角色,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大家心里其实都有数。
这次美媒又把类似剧本套到中俄管道上来,显然是想用“北溪”的阴影来吓唬中俄,但这次中俄可不是当初的“北溪”了。
俄罗斯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会加强管道安全,而且这条管道不仅在俄罗斯境内,还会经过蒙古到中国,三国利益深度绑定,比北溪更难下手。
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就吸取了北溪事件的教训,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段会安装密集的监控系统,包括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远程报警装置等,一旦有异常,能第一时间响应,这样的安全措施,不仅是防爆,更是一种战略级防御。
从技术到外交,从信息战到安全防护,中俄都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美国媒体的这些“放风”言论,更像是在试探中俄的反应,想看看两国会不会被吓住,但显然,这次他们押错了宝。
其实这场风波的背后,反映出一个更大的趋势:中俄蒙三国正在加速推进区域能源合作,美国靠几句威胁话,已经很难阻止这股东移的力量。
彭博社也指出,这条管道一旦建成,不只是中俄能源关系的升级,更可能“颠覆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牛津能源研究所也评论说,中国这次不再看美国脸色,而且中国并不孤单。
对于中国来说,能源进口一直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而马六甲海峡的地缘风险始终存在。
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陆上能源通道,就是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也能极大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底气。这种深度绑定的能源合作,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关系最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一,直接关系到两国的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
北溪之所以被炸,是因为它是一条海底管道,铺设在波罗的海公海下,多国专属经济区交汇,管辖权复杂,为秘密破坏行动提供了天然便利,也方便事后各方推卸责任。
但“西伯利亚力量-2”是一条陆上管道,绝大部分都铺设在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的领土上。这意味着每一寸都是主权国家的“自家地盘”。
谁敢攻击这条管道,就是直接对主权国家发动军事打击,相当于宣战,性质完全不同于在公海搞小动作。
一旦有人敢对“西伯利亚力量-2”动手,就是明晃晃地挑衅中俄,后果谁都承受不起。所以沃特斯的威胁言论,对中俄来说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其实美媒之所以发出这些声音,正是因为他们的战略已经彻底失败了,特朗普时期,美国一边想“拆散中俄”,拉拢俄罗斯遏制中国,另一边还想把美国昂贵的液化天然气卖给中国,大赚一笔。
可“西伯利亚力量-2”的出现,直接打碎了他们的如意算盘,中俄在物理上和战略上都紧密绑定,美国的离间计成了泡影。
美国媒体的恐吓和威胁,不过是战略失利后的心理发泄,中俄能源合作的步伐已经不可逆转,西伯利亚力量-2不仅是经济项目,更是两国安全和未来格局的战略支柱,外部干扰难以撼动中俄合作的根基,未来的能源格局将更加多元和稳定
真正的安全和力量,不是靠嘴上威胁,而是靠自己能构建和守护的能力,中俄已经用行动说明,面对外部威胁,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
来源:榆树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