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毕业,需要亲身去一趟地狱救导师,换做是你,你愿意吗?这可不是什么地狱笑话,而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匡灵秀(R. F. Kuang)在她的新作《地狱考》(Katabasis)里,为主人公爱丽丝·罗(Alice Law)设置的难题。
为了毕业,需要亲身去一趟地狱救导师,换做是你,你愿意吗?这可不是什么地狱笑话,而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匡灵秀(R. F. Kuang)在她的新作《地狱考》(Katabasis)里,为主人公爱丽丝·罗(Alice Law)设置的难题。说起匡灵秀,相信许多读者对她并不陌生。1996年,她出生于广州,4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得克萨斯。她从小成绩优异,先后在英美多所顶级学府求学,拥有剑桥大学哲学硕士、牛津大学理学硕士等学位,并在耶鲁大学攻读东亚语言与文学博士,堪称超级“学霸”。
匡灵秀的创作生涯始于剑桥时期,其出道作的版权受到美国五大出版社竞拍,可谓初出茅庐就一举成名。2023年,她以一本《巴别塔》(Babel)横扫世界科幻文坛,连续斩获星云奖、轨迹奖、英国国家图书奖、阿尔菲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故事中以“翻译魔法”为核心的黑暗学院设定,被誉为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哈利·波特》”。如今,全球读者翘首以盼的最新作《地狱考》(英文原名katabasis),已经正式与读者见面啦!本书出版预告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各国读者的轰动,单单一张书封就刷屏网络,各路读书博主纷纷进行解读。
国外读书博主分享的新书开箱视频
国外读书博主分享的新书签售视频
亚马逊上,读者对katabasis的好评如潮为了满足各语种读者的期待,这一次,包括中文版在内,本书实现了科幻圈罕见的全球同步首发,中国读者也能第一时间读到!本书是匡灵秀继《巴别塔》之后,又一部探索“魔法学院”禁区的作品。这一次,她把舞台从母校牛津搬到了另一所母校剑桥——更准确地说,是以剑桥为模版的“地狱”里。随着爱丽丝在地狱中的探索之旅层层深入,那曾被无数人深深仰望的“象牙塔”中肮脏丑陋的一面,如一幅地狱绘卷般逐渐呈现于她的面前。如果说《巴别塔》抨击的,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的虚伪、贪婪与残忍,那么在《地狱考》里,匡灵秀则将矛头对准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性别歧视、学术剽窃、劳动压榨、精神操控……
正如她在一次访谈中所提及的:katabasis是一个描述英雄下到冥界的词,你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我的角色确实去了地狱。但你也可以从隐喻的角度来理解,故事中的英雄处于一个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他们处在最糟糕的时刻,对自己感到厌恶,看不到前进的理由。如果你也曾对此感同身受,那么这个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处处扎心的“地狱”故事,你一定不能错过。
“小镇做题家”的象牙塔之梦故事一开篇,就有人死了。爱丽丝的导师,剑桥大学分析魔法系主任、举世闻名的魔法学者雅各布·格兰姆斯(Jacob Grimes)教授,在一次普普通通的魔法实验中意外身亡。事故的原因,竟与爱丽丝的一次“疏忽”有关。那天,作为博士生的她在给导师画魔法阵时,因为精神状态实在太差而误给法阵留了一个缺口。并未仔细检查的格兰姆斯教授走进法阵念动咒语,失控的魔法能量随即引发了爆炸。目睹了这一切的爱丽丝,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导师。更糟糕的是,没有格兰姆斯,她就没办法参加答辩并毕业,更没法从他那里获得一封通向长聘教职的推荐信。她不想换到其他导师门下,因为这样就会失去“格兰姆斯学生”的身份,这对于这个想在学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小镇做题家”而言,简直就是前功尽弃。
剑桥大学思来想去,爱丽丝决定下一趟地狱,去向地狱的掌门人阎罗王(没错,就是中国古代传说里的那个)求情,让她导师还魂于人间。但是,去一趟地狱并不容易。除了魔法上的准备之外,更苛刻的条件是,她需要付出剩余阳寿的一半作为代价。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爱丽丝疯了: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牺牲自己数十年的生命?没法毕业、找不到教职,那就换一条路走啊!她可是剑桥学霸啊!但现实有时就是这么荒谬。换一条赛道的沉没成本,甚至高过数十年生命,对于那些已经爬到象牙塔腰部的博士、青年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就在爱丽丝下定决心,画好法阵准备念动咒语时,她的同门,天才魔法师彼得·默多克(Peter Murdoch)突然冲了过来,强行挤进了她的法阵——没错,他也要去地狱找格兰姆斯!彼得出身于学术世家,家境、外貌、学识、谈吐,无一不是人中龙凤,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以至于爱丽丝看他,不免心生嫉妒。彼得一来,就指出了爱丽丝所画法阵当中的错误,搞得爱丽丝又羞又惊:地狱学是极为冷门的学科,自己花了几个月时间,从图书馆一本一本啃会了下地狱的方法和在地狱里的注意事项,合着彼得连这都会啊?
法阵大概长这样,由粉笔绘成,需要多语言吟唱彼得当然没有天才到这种程度,恰恰相反,爱丽丝在图书馆没找到的那些资料,其实是被彼得提前借走了——呵,学霸连找文献都快人一步。不过,彼得并不是因为担心前途而去地狱找格兰姆斯的。事实上,他对格兰姆斯怀着强烈的怨恨,这种怨恨甚至没有随着意外的发生而消散。彼得从小体弱多病。博士期间,一次病假归来后,他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格兰姆斯擅自拿去发表了,既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也没有给他署名。气愤的彼得找到格兰姆斯,指责这是学术剽窃,可格兰姆斯非但没有认错,反倒颐指气使地要求彼得帮他检查论文中的错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论文!格兰姆斯的卑劣远不止于此。精神操控、克扣经费、踩一捧一、让学生无偿劳动,这些已经司空见惯,更令人不齿的是,他还对女学生频繁进行性骚扰。爱丽丝就是受害者之一。然而,爱丽丝一开始却认为,这是导师对她的“特殊关注”,自己应该忍受强者身上的种种“缺陷”。原来,在剑桥大学的学术环境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甚至有长聘教授曾经问她,考不考虑做科研时穿短一点的裙子,这可以让“让男研究生更有干劲”。偏见让许多女学生不得不通过“比男性更优秀”来证明自己,甚至刻意回避女性标签,将自己改造成“中性化”形象:剪个寸头、穿牛津纺衬衫……压抑的氛围让爱丽丝极度渴望得到格兰姆斯的认可,认可她作为学生的能力,也认可她作为女性的魅力。正是这一点让格兰姆斯屡屡得逞。
剑桥大学我们很难不联想到现实中的剑桥。就在匡灵秀就读期间,剑桥屡被爆出性骚扰丑闻。2021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杰里米·莫里斯因对性骚扰处置不力——或者说,包庇——而引咎辞职,其中一位性骚扰者,彼得·哈钦森教授一度因遭到1300多名师生抗议而被“永久驱逐”,但仅仅两年后,他就被莫里斯堂而皇之地请回了三一学院。放眼全世界,剑桥绝非孤例。据2017年一份名为《中国大学在校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的报告,在6592名受访者中,有近七成表示自己曾受到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性歧视乃至性强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终向校方或者警方报案者的比例,还不到4%。绝大多数人都和爱丽丝一样,选择了默默忍耐与承受。此外,中科院心理所2019年的一份调研显示,研究生群体中60.1%存在焦虑问题,35.5%呈现抑郁倾向,周均工作时长高达61.95小时。昔日令人景仰的教授成了张口闭口都是经费的“老板”,辛辛苦苦考上名校名师的研究生,却沦为了取快递、带孩子的无偿佣工——要是“老板”开心,兴许还能给你画个大饼!在学阀面前,普通研究生什么都不是。魔法学的教职本就稀少,没有格兰姆斯的推荐信,爱丽丝根本找不到好的出路。同样,一批又一批博士生和青年学者被迫卷入了学术派系的明争暗斗:嫡系学生不管水平高低一律留校,外校人才想进入顶级学府大门,难比登天。即使成功取得教职,还得整天战战兢兢,生怕说错了话,站错了队。老院长动一动手指,就能决定一个青年学者未来的学术命运。看似纯洁无瑕的象牙塔,早已千疮百孔,发臭流脓。学术理想,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般的悖论。
“悖论魔法”里的真与假悖论,正是《地狱考》中一切魔法的核心原理。所谓“悖论”(paradox),来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根:para和doxa,前者指“违背、相反”,后者指“信念”。合起来,就是“违背信念”的意思。在哲学特别是逻辑学中,那些颠覆我们信念的东西,往往就是一个能推出相互矛盾、又能各自自圆其说的结论的命题。比如经典的“说谎者悖论”:“这句话是谎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它是真的,那它就是一句谎话;如果它是假的,那它就是一句真话。这一推论完全符合形式逻辑,但又自相矛盾,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莫里斯·埃舍尔绘制的视觉陷阱版画,融合了著名的“彭罗斯阶梯”悖论曾在剑桥接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匡灵秀,将悖论设定为魔法的源泉——这与《巴别塔》中“语言魔法”的路径一脉相承。悖论,为什么与魔法有关呢?匡灵秀借爱丽丝之口,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想象你的面前有一堆沙子,你取走其中一粒,剩下的还是一个沙堆,取走两粒也是一样。你不停地取,一百粒,一千粒,一万粒,直到某一个瞬间,你猛然发现,眼前的东西已不再是一个沙堆。但你其实根本分不清这个瞬间到底是哪一时刻。你不得不承认,沙堆和沙堆减一的区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你根本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来确凿无疑地指出,面前的事物完成了从沙堆到非沙堆的转化。沙堆不可能转化成非沙堆,你找不到那一个瞬间。但在你不断的取沙过程中,沙堆又的确像魔法般悄悄消失了。你困惑,怀疑,动摇了。你的信念出现了漏洞。悖论发生了。魔法发生了。魔法就是这样一种东西,颠仆那些颠扑不破的信念,打破那些一成不变的规则。大一那年,在选修课堂上,一位魔法师依靠这个悖论,对一个普普通通的沙堆施加了魔法。面对一捧怎么抓也抓不完的沙子,爱丽丝第一次感受到了具体的“奇迹”。
身为“小镇做题家”,她从小到大都在确定性里成长。世界有一套严密客观的法则,一是一,二是二,真理就是真理,努力就有回报。但现在,一切都变了,世界不再坚固,可以为自己的信念而流动。她决定转入魔法系,决心成为像格兰姆斯一样优秀的魔法学者。她必须去一趟地狱。在《地狱考》的设定中,不同的悖论会引导出不同的魔法效果,其所对应的法阵也各不相同。爱丽丝和彼得身为肉体凡胎,想要通过地狱的层层考验,必须依靠这些魔法,见招拆招,随机应变。而这也是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也许有人会说,引入这些“悖论魔法”,纯属匡灵秀在“炫学”。其实不然。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映射爱丽丝自身的成长。不少《巴别塔》的批评者,认为“翻译魔法”的想象有余,而对罗宾个人成长的刻画不足。在《地狱考》中,匡灵秀很好地优化了这一点。一个重要的情节是,爱丽丝和彼得想要离开地狱返回阳间,需要一种名为“两面真”的稀有道具。它代表着一组无法通过修正前提而消解的真矛盾,也正因此,它代表着“矛盾爆炸”的力量——在证明中加入真矛盾,可以推导出任何结论,隐喻着打破规则、重塑现实的可能。魔法依靠悖论,但悖论的荒谬结论最终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前提:我们在路上的某个地方犯错了,犯了一个深刻而严重的错误。魔法是一种掩盖而不是修正,错误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我们可以靠魔法度过眼前的危机,但内心的不安,始终得不到消解。爱丽丝也曾深陷于此,在象牙塔光鲜与腐臭的虚假统一中,被无形的大手推着走,还误以为是自己的意志在决断。随着自己一层层深入地狱,冲击性的事实纷至沓来,虚假的统一被扯下遮羞布,暴露出它再也无法苟延残喘的,彻底的矛盾。她终于意识到,格兰姆斯远比她知道的更卑劣,当初自己想要救他的想法,不过是此前曲意逢迎的翻版。她必须选一条路,选另一条从未走过的路。从魔法走向现实,从地狱走向光明。
跨文明视野下的灵魂之歌和《巴别塔》一样,《地狱考》延续了匡灵秀一贯的跨文明对话的设定风格。她将地狱的场景描绘为“地狱八殿”,其原型,即是天主教教义中被后世广泛演绎的“七宗罪”(“七宗罪”本身,则脱胎于古希腊哲学家庞蒂乌斯所提出的“八大恶行”)。
电影《七宗罪》剧照匡灵秀将每一种罪恶都与象牙塔中的种种劣迹做了呼应。比如,傲慢殿长得像个图书馆,被囚禁于此的那些傲慢灵魂需要以“善的定义”为题写出论文、通过答辩,否则就会遭遇“铜化”的刑罚,变成一具雕像。显然,这是在讽刺那些小有学术成就就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人。纵欲殿像个学生活动中心,关押着那些沉溺于低级趣味的灵魂。贪婪殿则是一片荒漠,里面的灵魂在石桥上不断推搡、争执,企图将对方推下深渊,重复着生前的自私与争夺。失去了肉身的伪装之后,灵魂的本性在地狱暴露无遗。分隔诸殿的,则是一条叫做“忘川”的大河。其河面如黑曜石般晶莹,却暗藏汹涌波涛。河水中漂浮着记忆碎片,如褪色的泰迪熊、倾泻的红酒、带戒指的手等,象征着灵魂此生的经历残骸。它既是分隔阴阳的界线,也是灵魂转世的必经之路。忘川的核心功能是洗去灵魂的记忆,为转世做准备。如果不幸落入忘川中,记忆就会慢慢被抹去。听起来,挺像中国文化的元素吧?但实际上,类似“忘川”的设定,在许多古典文明当中都存在。比如在古希腊,它被称为Lethe,是冥界的五条河流之一,饮用其水后便会忘却前世。这是否是一种巧合?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大古典文明不约而同地开始考虑生死、灵魂、记忆等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匡灵秀将这些形而上的关切提炼出来,熔于一炉,也就使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单一文明视野的共同价值。
当然,作为对中国文化理解颇多的华裔作家,匡灵秀也在书中安排了许多中国文化中独有的角色形象。令人印象颇深的一个角色是“织女”。她曾与凡人牛郎相恋,触犯天条,每年只能在鹊桥相会一次。牛郎死后,她追随其来到地狱,却发现牛郎厌倦了等待,选择转世,这使她心生怨恨,开始在纵欲殿与贪婪殿的交界处游荡。她的情感浓烈而极端,对爱情既执着又充满不甘,因爱生恨的情绪使她的行为变得有些诡异和捉摸不定。织女向爱丽丝和彼得提出了一个测试,让他们在红苹果(代表同行)和绿苹果(代表独行)中做出选择。如果两人都选红苹果,织女会为他们织造星桥,帮助他们前往想去的地方;如果都选绿苹果,两人都会被丢进忘川;若选择不同,选独行的人可安全使用星桥,而另一个人则会遭遇悲惨命运。这使得爱丽丝和彼得陷入困境,他们不确定对方的选择,内心充满纠结和猜忌。
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属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旧瓶装新酒”。爱丽丝因怀疑彼得想用她的灵魂交换格兰姆斯的灵魂,对彼得产生了不信任,在选择时犹豫不决。而彼得则希望两人能假装相爱,共同选择红苹果通过测试。最终,爱丽丝在混乱中拿了绿苹果,导致彼得被织女抓住,两人一度面临生死危机。

正是这些既有跨文化元素、又蕴含了深刻哲学思辨的“关卡”,构成了“地狱考”之“考”。主角们时常如匡灵秀所说,“陷入毫无希望的境地”,却又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迈进一殿又一殿,闯过一关又一关,靠的绝不是一两个小巧思,而是真正的成长与重塑。
越是魂魄满殿的地狱,越能鉴照人性的良莠。是选择洁身自处,还是宁愿与之合污同流?
无论如何,身处高塔之中,你都要有选择的自由。
“谁说死亡是重点,我偏要用它当毕业典礼!”
《巴别塔》之后,匡灵秀再探魔法学院的禁区

点「在看」,给阿信加鸡腿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