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雾缭绕的山峰闪着幽蓝火焰,像魔戒里的末日山。点开一看,NASA淡定配文——“这是龙虾星云,距离5500光年,刚被韦伯望远镜逮个正着。”
云雾缭绕的山峰闪着幽蓝火焰,像魔戒里的末日山。点开一看,NASA淡定配文——“这是龙虾星云,距离5500光年,刚被韦伯望远镜逮个正着。”
山峰不是山,是气体。
云雾不是雾,是尘埃。
火焰不是火,是刚出生的恒星在放“狠话”。
这片宇宙布景的中心,藏着一个名字拗口的年轻星团——Pismis24。它像一间24小时不打烊的产房,专产大块头恒星。
最惹眼的是Pismis24-1。乍看是一颗孤星,实则是一对“双胞胎”,质量分别是太阳的74倍和66倍。它们挤在同一团光斑里,像两颗滚烫的钢珠焊在一起,亮度足以把周围尘埃烤成橙红色。
更疯狂的是,这对双胞胎正指挥一场拆迁。
它们吹出的恒星风温度接近8倍太阳表面,像高压水枪冲泥巴,把星云墙壁掏出巨型空洞。被风刮掉的气体并不认输,反而聚成几根高耸的“手指”,最长一根从指尖到脚跟足有5.4光年。把200个太阳系排排站,也填不满这根指尖。
手指不是摆设。
风压把气体挤成更紧实的芯,新的恒星胚胎就在指缝里悄悄长大。拆旧房、盖新房,宇宙版的“城市更新”在无声上演。
韦伯的近红外相机NIRCam拍下这一幕,调色盘直接拉满:
青蓝=被电离的氢,像滚烫的水汽;
橙=尘埃颗粒,像被阳光点燃的烟灰;
深红=冷而密的氢分子,像没点燃的煤块;
黑色=密到不透光的云核,藏着下一批惊喜。
图里还撒满碎钻——那是成千上万颗背景恒星,远的近的,一起掉进同一张底片。随手放大,几乎能听见宇宙在耳边沙沙作响。
有人把这张图设成手机壁纸,配文“上班如上坟,下班上星云”。评论区瞬间变成许愿池:
“想去那根手指顶端打卡。”
“别闹,单程光速都要5.4年。”
“那就让灵魂先出发。”
科学家倒没空许愿,他们忙着数恒星、算质量、测风速。每一次像素级放大,都可能刷新人类对“大质量恒星如何诞生”的认知。
下次再刷到龙虾星云,别只点赞收藏。想一想,那些正在指尖里酝酿的新恒星,也许正把今天的你我当成远古神话。
如果给你一张光速船票,你最想停靠在这根“手指”的哪个部位?理由越离谱越好。
来源:Science科学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