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首尔光化门广场的喧嚣声中,一群抗议者挥舞着模仿旧帝国旗帜的标语;韩国网络上,不时出现对“大韩帝国时期”的怀念之声;影视作品中,那段历史被镀上浪漫的金色。一个持续仅十三年的短命政权——大韩帝国(1897-1910),为何在百年后仍然让许多韩国人魂牵梦绕?揭开历
在首尔光化门广场的喧嚣声中,一群抗议者挥舞着模仿旧帝国旗帜的标语;韩国网络上,不时出现对“大韩帝国时期”的怀念之声;影视作品中,那段历史被镀上浪漫的金色。一个持续仅十三年的短命政权——大韩帝国(1897-1910),为何在百年后仍然让许多韩国人魂牵梦绕?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是一个在列强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悲剧国家。
大韩帝国的诞生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挣扎。1897年10月12日,朝鲜高宗李熙在德寿宫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年号“光武”。这一举动表面上是宣告朝鲜脱离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实则是日本与俄罗斯在东亚博弈的产物。高宗及其智囊们幻想通过称帝建国,能够在日俄两强的夹缝中求得生存空间。
帝国的建立伴随着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史称“光武改革”。这些措施包括:采用太阳历,设立新式学校,创建近代军队,发行报纸,修建铁路,甚至派遣皇室子弟出国留学。表面上看,大韩帝国正朝着现代化国家迈进。然而这些改革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朝鲜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大韩帝国的外交政策更显其困境。高宗试图玩转“以夷制夷”的平衡术,同时利用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自身独立。1905年,他甚至秘密派遣特使前往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希望向世界控诉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这一被称为“海牙密使事件”的行动最终失败,反而招致日本更加严厉的控制。
1905年11月17日,日本强迫韩国签订《乙巳条约》,剥夺了大韩帝国的外交权,将其变为保护国。这一条约的签署过程本身就充满争议——日本军队包围皇宫,大臣们被武力威胁签字。此后,日本设统监府实际控制韩国,伊藤博文成为首任统监。
大韩帝国的最后几年堪称屈辱。1907年,海牙密使事件后,日本强迫高宗退位,其子纯宗继位。随后又通过《丁未七款》进一步剥夺内政权,解散韩国军队。1910年8月22日,韩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统监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正式灭亡,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
为何这样一个短暂而屈辱的历史时期,会在当代韩国被部分人神化?历史学者指出,这反映了韩国民族主义对历史叙事的需要。在大韩帝国之前,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之后则是日本的殖民地。只有这十三年,朝鲜半岛拥有名义上的独立帝国地位。这种历史记忆成为民族自尊的情感寄托。
另一方面,大韩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努力,尽管成效有限,却被视为韩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从某种角度说,当今韩国经济腾飞的成功叙事需要这样一个历史源头,即使这个源头实际上十分脆弱。
当代韩国流行文化也在重新塑造大韩帝国的记忆。影视作品如《韩帝国》《义士安重根》等,将那段历史浪漫化,聚焦于爱国志士的抗争,而淡化了国家的无能与屈辱。这种文化再现满足了对民族英雄和历史荣耀的渴望。
事实上,从国际法角度看,大韩帝国的地位一直存在争议。许多国际史学家认为,大韩帝国从成立到灭亡,始终未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作为完全主权国家。当时的世界已经被列强瓜分殆尽,一个新生的亚洲帝国很难获得真正的平等地位。
大韩帝国的经济基础也十分脆弱。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刚刚起步,财政依赖外债,最终大部分债务来自日本,这为日本的经济控制提供了条件。所谓“帝国”的经济实力,甚至不如同时期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
今天,对“大韩帝国”的怀旧情绪,更多反映的是当代韩国人对民族强大和国家尊严的渴望,而非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这种情感可以理解,但历史学者提醒,应当基于史实而非情感来评价历史。将大韩帝国浪漫化为“失去的黄金时代”,无异于制造历史神话。
真正值得铭记的或许不是那个虚幻的“帝国”,而是那些在危难时期寻求国家出路的改革者,以及为抵抗外来侵略而牺牲的爱国志士。他们的努力虽然未能改变国家命运,但为后来的独立运动播下了种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能反射过去的真相,也能映照当下的渴望。对大韩帝国的魂牵梦绕,或许更多是当代韩国社会对自身国际地位和国家命运思考的一种投射。只有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一个国家才能建立健康的民族认同,面向未来而非沉迷于被美化的过去。
来源:敖之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