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艺术设计课堂上,《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正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数字革命”重新定义传统设计教学。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软件操作学习,而是通过AI生成创意、PS精细打磨、AR动态展示,完成从文化符号到数字作品的完整转化。这门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罗圈
在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的艺术设计课堂上,《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正以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数字革命”重新定义传统设计教学。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软件操作学习,而是通过AI生成创意、PS精细打磨、AR动态展示,完成从文化符号到数字作品的完整转化。这门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罗圈芝主持建设的课程,凭借其前沿的教学理念、扎实的育人成效和鲜明的数智特色,不仅荣获校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更成为学校“数智+艺术”教学改革的标杆课程。
对接产业前沿,重构“AI+AR”课程新体系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罗圈芝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AI+设计”融合路径。她敏锐把握“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趋势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彻底突破了以往以软件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真实项目深度对接,将内容系统重构为“视觉平面数智化处理”“标志形象数智化制作”“传统节日数智化传播”“数智化设计伦理与实践”四大模块。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中国银行标志AI重构”“京剧人物数智化设计”等项目,体验“Midjourney生成创意 → Photoshop精修优化 → Kivicube微信AR交互呈现”的完整工作流程。这种“项目贯穿、任务驱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校内即可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实现学习与岗位的无缝衔接。
创新教学模式,破解“文化转译”与“技术融合”难题
罗圈芝老师主导的课程成功破解了传统教学中的两大难点:文化元素的数字化转译与多工具协同应用的难题。面对“如何用AI表现‘天圆地方’的哲学观”这类问题,课程设置了“文化解码”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符号内涵,并运用精准的AI提示词将其转化为可视语言。同时,借助“三屏对比教学法”,将AI生成、PS精修与AR效果进行实时联动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每一步调整对最终成果的影响,显著提升了技术协同效率与作品文化表现力。
此外,课程还创新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协作”模式,学生分组担任“AI设计师”“PS精修师”“AR场景师”,在协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复杂项目。企业导师在线点评、行业案例实时融入,将“师、学、企、育”协同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改革成效显著,学生作品实现“从课堂到市场”的跨越
在罗圈芝老师的推动下,改革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学生的文化转译能力显著增强,对“方孔铜钱”“京剧脸谱”等传统符号的设计阐释准确率大幅提升。课程成果不仅停留在作业层面,更走向市场——部分学生作品被本地企业采纳应用,预计将在文创市场试点销售。学生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项,课程的专业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如今,罗圈芝老师构建的“数智化设计教学模型”已在艺术设计专业全面推广。她主导开发的《二维设计基础》课程标准、AR案例库、AI提示词手册等教学资源已整合为线上资源包,多所兄弟院校也前来交流借鉴。她将通过教学研讨会、公开课、教材编写等方式,持续推动数智技术与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带动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育之路,常改常新。罗圈芝老师以课程为阵地、技术为引擎、文化为内核,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技术为创意服务、设计为文化赋能”的教育理念。她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紧跟时代、敢于创新,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金课”,培养出具备数字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设计人才。
来源:小e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