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俄罗斯空军那些苏-27、苏-35之类的飞机确实暴露了不少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中国空军那些基于类似平台的战机也跟着拉胯。相反,中国在这些年军工发展上走得挺快的,歼-16这种飞机虽然外形像苏-27家族,但里面的东西早就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俄罗斯空军那些苏-27、苏-35之类的飞机确实暴露了不少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中国空军那些基于类似平台的战机也跟着拉胯。相反,中国在这些年军工发展上走得挺快的,歼-16这种飞机虽然外形像苏-27家族,但里面的东西早就升级换代了。
日本的F-15J呢,虽然是老牌劲旅,但机龄大,维护难,出动率低,面对中国这些更新迭代的飞机,优势真没那么明显。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事儿,先从俄乌战场说起,再看看中国和日本的飞机对比,最后说说这对东亚空域意味着啥。
先说俄乌冲突里的俄罗斯战机表现吧。俄罗斯空军主力之一就是苏-27系列,包括苏-27、苏-30、苏-35这些,都属于侧卫家族。设计上,这些飞机本来是为了对抗美国F-15、F-16之类的,强调机动性强、载弹量大、航程远。但在乌克兰战场上,它们没发挥出预期效果。俄罗斯从开战就损失了不少苏-27,比如2022年3月到4月间,好几架在试图压制乌克兰防空网时被击落。原因挺多,一是雷达系统相对落后,苏-35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密集电子战环境下分辨目标不准,容易被干扰。
乌克兰那边用便携式防空导弹如毒刺,或者NASAMS系统,从地面或低空打上来,俄罗斯飞机反应不过来。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俄罗斯损失的侧卫系列超过30架,有些是因为零件短缺导致维护跟不上,出动率掉到谷底。举个例子,印度也用苏-30MKI,本来靠俄罗斯供应零件保持60%左右的完好率,但俄乌冲突后零件断供,完好率一度跌到50%以下。俄罗斯自己情况更糟,有些苏-27停在机场好几个月动不了,因为高强度作战让机体老化加速。乌克兰也用苏-27,但他们通过西方援助升级了导弹和电子设备,表现反而好点,比如用西方精确制导武器从远处打击俄罗斯目标。这事儿说明,飞机性能不光看设计,还看后勤和体系支持。俄罗斯在电子战和数据链上落后,导致这些侧卫飞机常常单打独斗,碰上乌克兰的分散战术就吃亏。
现在转到中国这边。中国空军早期确实依赖俄罗斯技术,上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生产线,搞出歼-11系列,后来又有苏-30MKK。但从2010年后,中国军工开始独立发展,歼-16就是典型例子。它基于苏-27平台,但改进巨大。外形上看相似,但材料用得更多复合材料,减轻重量,提高强度。发动机是国产WS-10系列,推力大,寿命长,不像俄罗斯AL-31F那么容易出故障。最关键的是电子系统,歼-16装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跟踪更多目标,探测距离远超苏-35的无源雷达。
俄罗斯苏-35雷达是雪豹-E,技术上停留在上世纪末水平,而中国有源雷达用 gallium nitride 模块,抗干扰强,精度高。中国电子工业发达,芯片和传感器自产自足,不用愁供应链问题。歼-16还能挂载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比俄罗斯R-77先进多了。实际测试中,中国空军用歼-16对抗苏-35,结果苏-35在远距离上就吃亏,因为中国雷达先锁定目标。歼-16数量也多,到2025年估计超过200架,融入空军体系,有预警机如空警-500支持,能共享情报,实现超视距打击。相比俄罗斯侧卫在乌克兰的孤立作战,中国这些飞机更注重网络化,整体作战效率高。说白了,中国没停留在抄俄罗斯作业的阶段,早就在基础上创新了。俄罗斯自己也承认,中国歼-16在电子设备上领先他们一代。
再看日本的F-15J。这款飞机是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基于F-15C/D,但美国卖给日本的是阉割版,雷达和电子系统没那么顶尖。最早交付从1981年开始,到现在最老的机龄超过40年。一般战机服役25年就该退役了,但日本因为依赖美国进口先进飞机,只能让F-15J超期服役。结果呢,机体老化严重,故障率高。2012年就有报道,日本F-15J在飞行中掉零件,事故频发。完好率低得可怜,美国F-35刚服役时完好率80%,后来降到55%,但日本F-15J据说只有30%左右。有些批次因为结构问题,停飞检查好几个月。
升级方面,日本从2020年开始推动F-15JSI计划,打算改68架,换AN/APG-82有源相控阵雷达,加电子战系统,挂JASSM-ER巡航导弹。但进度慢,预算紧,到2025年只完成部分,目标是2030年全搞定。升级后F-15J能扛衡中国歼-16吗?难说。中国歼-16雷达和导弹射程都占优,在远距离对抗中,日本飞机可能还没发现对手就被导弹锁定。美国自己升级到F-15EX,用来对抗中国战机,但日本版落后20年技术。加上日本空军规模小,只有200多架F-15J,面对中国上千架现代化战机,数量上也吃亏。
美国媒体像1945杂志在2023年发文,说俄乌冲突提醒日本,俄罗斯侧卫疲软,所以中国那些“仿制品”也打不过F-15J,除了歼-20。但这观点有偏见,把中国军工当成俄罗斯翻版忽略了。中国从2000年后军费投入大,研发速度快,歼-16比苏-35先进在电子和材料上。俄罗斯在乌克兰损失多,是因为整体空军体系问题,不是飞机本身设计烂。中国空军训练多,体系完整,歼-16在东海巡逻时常和日本F-15J对峙,但没真打过。从模拟看,中国优势大。日本知道这点,所以急着升级F-15,还买F-35隐身机。但F-35数量少,维护贵,日本主力还是F-15J。老化问题不解决,出动率低,战时能飞的没几架。印度苏-30完好率掉到60%,日本F-15J更老,情况类似。
俄罗斯侧卫在乌克兰的问题根源是苏联解体后军工衰退,创新少。中国相反,电子产业全球领先,军民融合好,歼-16传感器用商用技术改,成本低效果好。日本经济压力大,防务预算占GDP1%,升级F-15得花56亿美元,负担重。相比,中国军费世界第二,持续投入。乌克兰用西方援助升级苏-27,证明老平台加新设备能翻身,但俄罗斯没这资源。中国歼-16从头设计兼容新系统,灵活性高。日本F-15J机体老,换雷达难,结构应力大。数据显示,美国空军老F-15完好率70%,但日本因为维护依赖美国,效率低。2024年日本F-15坠海事故,两飞行员丧生,指向老化问题。
最后说说平衡。日本不是没优势,F-15J机动性好,飞行员训练严,但面对中国数量和质量双重压力,难占上风。俄乌冲突提醒的不是日本牛,而是大家得警惕技术落后。东亚和平靠平衡,中国空军崛起改变格局,日本得调整策略。
来源:笙箫尽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