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撒哈拉边缘“当老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8:22 5

摘要:2024年11月23日,闵行11名医疗队员启程前往摩洛哥拉西迪亚,开展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他们由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涵盖了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心内科、眼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共7个科室。他们在开展医疗援助的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在当地

【编者按】2024年11月23日,闵行11名医疗队员启程前往摩洛哥拉西迪亚,开展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他们由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涵盖了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心内科、眼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共7个科室。他们在开展医疗援助的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闻,给我们寄回了一封封家书。

拉西迪亚的九月,阳光仍旧炽烈。作为第197批援摩医疗队拉西迪亚分队成员,闵行援摩医疗队既是生命的守护者,也是医学知识的传播者,在完成援外医疗任务的同时,还主动承担了当地医护人员的教学和带教工作。截至目前,医疗队累计临床小讲课18次、手术示教137台、专题讲座8场,覆盖医护200余人次。

三条“生命线”的重铸

他们所在的谢里夫省立中心医院手术室麻醉医师缺乏,日常麻醉工作主要由麻醉护士来完成。麻醉科医生汪丹在九个月的时间里,针对当地麻醉护理工作中的三大薄弱环节——她称之为“高频陷阱”,进行了系统强化培训。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腰麻针操作中的“别跑高”、给氧去氮环节的“多五口”,以及体位摆放的“三字诀”。

面对语言障碍、基础薄弱和操作习惯差异等现实困难,汪丹意识到,再细致的理论讲解在实际应用中也会打折扣。于是,她转变思路,将复杂的临床“大道理”拆解成一条条简洁的“小口令”,以便当地医护人员理解和记忆。“来这里,重要的不是带走什么,而是我要留下什么。就是细节即生命这一信念。”汪丹这样说道,“等到他们开始主动纠正同伴的操作时,我的声音就可以慢慢静音了。”

工作中随时随地带教

在拉西迪亚,耳鼻喉科医生胡伟琦把诊室变成了“移动课堂”。他经常一边看病,一边给专科护士“拆招”:鉴别诊断、用药陷阱、术后随访,知识点就像连珠炮,当地医护一一记录。

进了手术室,胡伟琦也没停下来。术前,他把麻醉师拉到一旁,画气道图、写关键词;术中,他邀请青年医生站身旁,内镜下每一步手术操作都放大在屏幕上,像直播一样细细解说;术后,他把新旧术式画成“流程”,连第几天拆纱布、第几天复查,都标得明明白白。

现在,更多当地医护开始主动提问、记录甚至纠正同伴的操作……在撒哈拉边缘,让知识接力,让安全生根,让友谊开花,这是医疗队的使命,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记者:陈美玲供稿:区卫生健康委
初审:陈依婷复审:方雨斌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日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