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钟70%炸场:韩国电池真的干掉了枝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7:57 1

摘要:这事爆出来是9月8日首尔时间早上9点,韩国官方一把拉上LG新能源、SKOn、三星SDI三大金刚,开了个“KBatteryShow&Tell”。

当全世界都还在用“800V高压+480kW超充”当宣传噱头的时候,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直接放话:枝晶?

没了!12分钟,70%,804公里。

没错就是那个把现款Model3按在地上摩擦的“804km”!

但凡你对锂电池有点了解,都会忍不住问:他们到底给锂大爷灌了什么迷魂汤?

更夸张的是,这项技术,听上去就与“印度国产航母下水,先是掌声随后有问题”极为相似。

不过这一回韩国人甚至连PPT都未曾展示,便直接公布了量产的时间表:打算在2026年正式开始投入使用。

别急,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事爆出来是9月8日首尔时间早上9点,韩国官方一把拉上LG新能源、SKOn、三星SDI三大金刚,开了个“KBatteryShow&Tell”。

现场没有那些花哨的概念车,只有一块,巴掌般大的袋状电芯,其标称能量密度为380Whkg,在经历1000次循环寿命后,容量保持率依然大于90%。

主持人一句“我们重新设计了,负极界面”让直播间弹幕瞬间刷屏。

听起来就像是学霸考完之后,轻松地说“我蒙的”,可其背后的数字却极为出色:在12分钟的时间里,电量从10%迅速提升到80%,峰值充电倍率达到了4.8C这比特斯拉4680的2.5C还要高出近乎一倍之多。

韩国政府表现得更为坚定,直接拍着胸脯道:在2026年的第二季度,便开始进行装车作业。

到了2027年,累计出货量能够达到13GWh。

其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50美元,总共6.5亿美元——此处在强调美元,并非韩元。

说白了枝晶就是,锂离子在负极表面“排长队”时有那么一些人插队,结果就堆成了树枝状,最后把隔膜戳破、导致短路、还放起了烟花。

韩国团队的做法是,在石墨负极和锂金属之间铺一层“分子红绿灯”——官方称之为“梯度离子筛涂层”,其厚度仅为头发丝的150分之一,这样便能让锂离子按单通道通行,难道还会有插队的情况吗?

门儿都没有。

问题来了:这玩意儿,跟美国SolidEnergy以及QuantumScape的固态锂金属路线撞脸了,但是韩国人却坚持“半固态”,电解液用量仅仅减少30%,他们既想要能量密度,又不想舍弃现有的涂布产线。

听起来像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不过人家把实验室数据呈现在了你眼前:在20的低温环境中,经过300次循环,其容量却一点儿都未衰减。

国际同行还在跟全固态死磕,韩国直接“半步固态”抢跑你说鸡贼不鸡贼?

那问题就来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官方突破秒充”三连翻车率堪比印度军工。

2017年菲斯克EMotion喊9分钟充电,结果公司差点破产;2020年广汽石墨烯电池吹8分钟80%,至今没量产。

聪明归聪明,但是:

1.4.8C快充,意味着瞬时电流密度高达12mAcm²,传统铜箔,能承受吗?

2.涂层薄至50nm,卷对卷涂布时,如何能保障零针孔呢?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洞,锂枝晶便会“见缝就钻”,整包热失控仅仅在那一瞬间。

3.1000次循环究竟够谁使用呢?跑网约车一年大概为20万公里,而804km的续航则需要循环400次,1000次循环大概也就是两年半的时间,到那时电池容量急剧下降,车主又能找谁去理论呢?

看起来参数炸裂,不过真正上车,还需要解决热管理、BMS算法、保险条款这三座大山。

每一座大山,都能够把时间表拖得像“韩国版鸽王”那样漫长。

但你要说这全是吹牛,也不见得。

韩国锂电三巨头,手握全球33%的市场份额,设备、材料以及电池一体化,相较于任何初创公司,都更为懂得“量大产地狱”这一情况。

更关键的是——韩国政府把“电池主权”写入KNewDeal2.0一旦技术得以落地,现代以及起亚便会立刻进行标配,如此一来,本土市场便能轻松愉快地喂饱13GWh,并且其成本曲线在半年内就能够得以拉平。

对比之下,欧洲仍在大力地,盖起gigafactory,而美国凭借着IRA补贴,来吸引东亚的产能,韩国则干脆,形成了“技术市场”这样的闭环,其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响,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可风险也在这儿:如果2026年指标缩水,全球车企可不会陪你玩“韩式狼来了”,到时候被反噬的可不只是股价,还有国家信用。

成功案例摆在那儿:宁德时代2019年所吹嘘的“麒麟电池10分钟80%”,去年已在国内开始批量装车,经实际测试,12分钟可达82%,不过那是磷酸铁锂材质的,其能量密度仅仅为255Whkg,是以牺牲能量来换取功率的。

失败教训更为惨痛:美国的Sakti3固态电池,在2015年宣称能达到400Whkg,还获得了英飞凌9000万美元的投资。

不过到了2021年,该团队却宣告解散,其技术至今仍被搁置在专利的“坟场”之中。

韩国新方案,能量密度为380Whkg,相较于麒麟,高出49%之多不过相较Sakti3而言,却保守了20%。

如此一来,它便在“激进”与“现实”之间宛如踩上了一条细细的钢丝。

关键差距就在那层“分子红绿灯”,在实验室里,0.1Ah的软包是没有问题的,而到了100Ah的大容量电芯时,如果涂层应力一旦被撕裂,就会引发一连串的爆炸。

LG新能源内部人士透露,目前试产线的良率仅为百分之六十二,距离车规级要求的百分之九十,还有不小的差距,差了大约二十八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百分之二十八,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需要一条产线连续不断地调试整整一个月。

所以这不是一场比谁跑得特别快的赛事,而是一场比谁不翻车的较量。

“12分钟70%”很美,现实很骨感,电池史里从来没有PPT的奇迹。

谁能把实验室中的良率,较为轻松地转化成如同街头充电桩那般“即插即走”般的便捷体验?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呀。

我的判断:2026年,韩国将会先给本土现代的高端车型,进行小批量供货,其参数缩水至“15分钟60%”。

不过它借着国家补贴,打起了价格战,从而逼迫中日也跟进。

2027-2028年,如果良率突破85%,这样全球车企将会排队来买单,固态锂金属的商业化时间,或许会整体提前两年。

对普通人而言,别把“12分钟”当作购车的理由,可将其当作“技术闹钟”——提醒你我:动力电池的发展速度在加快,如今觉得贵的电动车,明日或许就会成为绝版的“慢充老爷车”。

现实是韩国人把闹钟拨快了一格,行业再次被推向“快或者死”的赛道。

每一次“秒充”营销都是对消费者耐心、对产业链韧性的一次透支。

当充电速度逐渐靠近加油的体验时,决定胜负的因素不再仅仅是“跑得有多快”,而是“跑得有多稳”——究竟是谁能够将4.8C的迅猛疾驰,转化为8年20万公里的平稳安心,谁才能够在接下来的那座技术山峰上笑傲江湖。

如果12分钟快充真来了,你愿意为每度电多花多少溢价?

当电池技术半年一迭代,你现在买电车,还是继续等“下一代神芯”?

声明:本文内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AI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来源:爱思考的肥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