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里4个顶级思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22 06:30 1

摘要:一条黑底金纹的,总是抢得最凶,吃得最快,也长得最大。但它有个毛病,吃饱了就开始用身体去撞别的小鱼,搞得一池子水都浑了,大家鸡飞狗跳。

昨天在院子里喂锦鲤。

一条黑底金纹的,总是抢得最凶,吃得最快,也长得最大。但它有个毛病,吃饱了就开始用身体去撞别的小鱼,搞得一池子水都浑了,大家鸡飞狗跳。

旁边的朋友看到了,说,这鱼得捞出去,一条鱼搅坏一池水,典型的破坏分子。

我摇摇头。

我说,你只看到了“撞”,没看到“撞”的背后是什么。

它不是在攻击,而是在恐惧。

它怕吃不饱,怕别的鱼抢走它的生存空间,所以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宣示主权。它的所有攻击性,都源于内在安全感的极度匮乏。

你看,大多数人看问题,都停留在“行为层”。

他为什么骂我?

他为什么不配合?

这个产品为什么卖不掉?

而真正的高手,能穿透行为,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层”与“结构层”。

这让我想起最近重读的一本书。

这本书,很多人一听名字就觉得“宏大叙事”,离自己很远。

但我每次读,都像在磨刀。磨的是我看透事物本质的这把“心刀”。

这本书就是《毛选》。

我从不把它当历史或政治读本,而是当一部顶级的、关于人性洞察、战略布局和破局思维的“兵法总集”。

今天不聊别的,就聊聊这部书里,藏着哪些能直接被我们普通人拿来改变命运的顶级思维。

第一个,叫“抓主要矛盾”的本事。

什么是主要矛盾?

就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牛鼻子”。

当年革命形势那么复杂,国内有军阀混战,国外有列强环伺,党内有各种路线之争。千头万绪,每天都有一万件事等着处理。

换做一般人,早就被活活忙死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就是胡子眉毛都抓不住。

教员是怎么做的?

他在《矛盾论》里把这个方法论讲透了。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存在无数个矛盾,但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主要矛盾”。

抓住了它,其他次要矛盾,要么迎刃而解,要么就变得不重要了。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什么阶级矛盾、党派矛盾,都得往后稍稍。

中日民族矛盾,就是那个“主要矛盾”。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所以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枪口一致对外。

这个思维,普通人怎么用?

太有用了。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创业做餐饮,差点把自己累死。

他每天都在处理各种“矛盾”:

A厨师嫌B厨师切菜慢,这是个矛盾。

服务员C的男朋友闹分手,影响工作,这是个矛盾。

采购的菜今天贵了两毛钱,这是个矛盾。

隔壁店在打折,抢生意,这是个矛盾。

他每天像个消防员,四处救火,焦头烂额。

公司开了三年,不大不小,半死不活。

后来他找我聊。

我说,你别管那些鸡零狗碎了,你静下来想一想,你现在店里生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他想了半天,说,是“复购率太低”。

很多客人尝个新鲜,来一次就不来了。

我说,好,那为什么复购率低?

这才是你要解决的“牛鼻子”。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花了整整一个月,跟上百个只来过一次的客人打电话、发微信红包,请他们说真话。

最后发现,问题不出在服务,也不出在环境,而是出在“口味的稳定性”上。

A厨师炒的鱼香肉丝,是甜口的。

B厨师炒的,是咸口的。

客人每次来,吃的同一个菜,味道都不一样,像开盲盒。

这还谈什么复购?

找到了“主要矛盾”,接下来就好办了。

砍掉80%花里胡哨的菜品,只留下20%最受欢迎的。

把这20%的菜,全部做成标准化的SOP(标准作业程序),精确到盐几克,糖几克,油温几度,炒几秒。

然后让所有厨师像流水线工人一样去练习,谁做出来的味道不对,谁就下岗。

其他什么服务员闹情绪、采购贵了两毛钱,这些“次要矛盾”他暂时都不管了。

他就死磕“口味稳定”这一个主要矛盾。

三个月后,老客开始回流,口碑开始发酵,生意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店活了。

你看,多数人为什么勤奋却平庸?

因为他们把100%的精力,平均分配给了100个问题。

高手,则是把100%的精力,聚焦在那个能解决80%问题的“主要矛盾”上。

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的感情,是不是也有一堆“次要矛盾”在消耗你的心力?

而那个真正的“牛鼻子”,你找到了吗?

第二个,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智慧。

这可以说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

也是以弱胜强的核心法则。

当年红军的装备、兵力、补给,跟国民党军队比,简直是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

如果硬碰硬,在别人的规则里玩,正面打阵地战,那基本就是以卵击石。

所以,教员的策略是:

你打你的阵地战,我不理你。

我打我的运动战,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意想不到的地点,用我最擅长的方式揍你。

你依靠大城市、交通线,我就扎根在你看不起的、广大的农村。

你兵力集中,我就避其锋芒,跟你兜圈子,让你有劲没处使。

你兵力分散,我就集中我的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地吃掉你。

核心思想就4个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入其局,自创棋局。

简单说,就是绝不进入对对方有利的“游戏规则”里去竞争。

我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战场,在这个战场里,我的优势,恰好是你的劣势。

这个思维,在今天的商业社会,简直是小公司的“独孤九剑”。

8年前,我还在研究电商。

那时候,所有人都盯着淘宝、京东这些大平台,在上面开店,买流量,打价格战。

一片红海,尸骨累累。

这就是在别人的“战场”里,用别人制定的“规则”去打仗。

你的流量成本、营销玩法,永远被平台掐着喉咙。

当时我认识一个做茶叶的小伙子。

他如果也去淘宝开店,跟那些年销上亿的大品牌比,肯定死路一条。

比资金,比不过。

比供应链,比不过。

比运营团队,更比不过。

他是怎么做的?

他压根就没碰淘宝,他选择了一个当时所有人都看不起的“战场”——公众号。

他不开店,不卖货。

他就每天写文章,写他怎么去茶山收茶,怎么跟茶农聊天,怎么分辨茶叶的好坏,怎么泡一壶好茶。

写茶山上的云,写制茶人的手,写茶叶在沸水里翻滚的故事。

他不做“茶叶商”,他做“茶文化布道者”。

他打的,不是“价格战”,而是“认知战”。

整整两年,他几乎没有收入。

很多人笑他傻,说这年头谁还看文章啊,直播卖货才是王道。

他不理。

他就这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一个看似很慢、很笨的赛道里,默默地积蓄他的“势能”。

结果呢?

那些嘲笑他的人,在直播的红海里来了又去,烧光了钱,最后一场空。

而他,积累了十几万精准的、高信任度的铁杆粉丝。

这些粉丝,不是来买便宜货的,他们是来追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品味的。

后来,他偶尔在文章末尾,放一个购买链接。

上千块一斤的古树普洱,一上线就被抢光。

他根本不需要营销,他的内容,就是最好的营销。

他不需要打价格战,他的信任,就是最高的壁垒。

他没有在别人的规则里,把自己卷死。

他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战场”,在这里,他是唯一的王。

这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当你觉得一件事很难,竞争很激烈的时候,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正傻乎乎地在别人的“主场”里打“客场”?

我能不能跳出来,换个维度,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场”?

在那里,规则由我制定,优势由我主导。

第三个,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闭环。

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可能99%的人都没理解它的分量。

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洞察需求、迭代产品的顶级心法。

《毛选》里反复强调,我们的所有政策、决定,都不是领导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

而是从哪里来的?

从广大的士兵、农民、工人的实践中来的。

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怨气?有什么样的智慧?

这些就是最鲜活的“原材料”。

我们把这些零散的、朴素的“原材料”收集上来,进行加工、提炼、系统化,形成理论、政策和方法。

然后再把它放回到群众中去检验、去实践。

看看好不好用?有没有效果?还需要怎么改进?

这个过程,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认知闭环”:实践 -> 理论 -> 再实践。

这跟今天互联网圈最流行的“精益创业”模式,是不是一模一样?

先做出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MVP),快速投放到市场,收集用户反馈,然后根据反馈快速迭代,调整方向。

说白了,就是别“我以为”,要“用户觉得”。

前段时间,有个做知识付费的朋友很痛苦。

他是个博士,学问做得很好,于是开发了一门关于“宋代美学”的课程。

他把课程打磨得极度精美,从学术脉络到史料考证,无懈可击。

他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能卖爆。

结果,上线后,问者寥寥。

他百思不得其解。

我问他,你在开发这门课之前,做过用户调研吗?

你知道你的“群众”——也就是你的目标用户,他们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吗?

他说,我觉得,想学习的人,就应该要学最正宗、最系统、最严谨的知识啊。

我说,你看,你又掉到“我以为”的坑里了。

你这是典型的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

后来,他听了我的建议,建了一个群,把他能找到的几十个潜在用户拉进去。

不卖课,就聊天。

聊他们为什么对宋代美学感兴趣?生活中遇到了什么跟“美”相关的问题?是想提升品味,还是想学点谈资?是想解决家居搭配的烦恼,还是想在旅行中看懂古建筑?

聊了一圈才发现,真相令人咋舌。

根本没人在乎什么“学术脉络”、“史料考证”。

用户想知道的,极其具体:

“我家装修,怎么搭配出有点宋代味道的简约风?”

“我想买个茶具,怎么才能避免买到又贵又丑的?”

“去苏州园林玩,怎么发个朋友圈,才能显得不游客,有格调?”

这些,才是来自“群众”的真实声音。

这些,才是他们愿意花钱去解决的“痛点”。

我让他把原来那门“高大上”的课彻底推倒。

重新设计了一门课,叫《宋代美学生活实用指南》。

里面不讲理论,只讲场景和方法。

第一章:如何花300块,给你的客厅添一抹宋式雅致。

第二章:三招教你分辨建盏的好坏。

第三章:旅行中,如何用手机拍出苏东坡看到的那片竹林。

课程一上线,卖了几百单。

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威力。

你的产品、你的服务、你的写作,你的表达,如果不能解决“群众”的某个具体问题,那么它再精美、再正确,都没有任何价值。

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感动。

走出去,到你的“群众”中去,去听炮火声,去闻泥土味。

那里,藏着一切生意的密码。

第四个,叫“持久战”的战略定力。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我觉得每个创业者,每个想做成点事的人,都应该抄写一百遍。

它讲的不仅仅是抗日的策略,更是一种面对巨大困难时,保持清醒和耐心的顶级智慧。

当时抗战刚爆发,有两种论调很有市场。

一种是“速胜论”:觉得日本是个小国,我们地大物博,一鼓作气,很快就能把它赶出去。

另一种是“亡国论”:觉得日本太强大了,武器装备碾压我们,打不过的,干脆投降算了。

这两种论调,本质上都是“情绪化”的、短视的。

一个盲目乐观,一个盲目悲观。

而教员的《论持久战》,则提供了一个极度理性、客观的“第三方视角”。

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也没有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他极其冷静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

日本的优势是军力强,劣势是国家小、战线长、不得人心。

中国的优势是地大、人多、得道多助,劣势是军力弱、经济差。

基于这个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场战争,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它必然是一场“持久战”。

并且,它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

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这个判断,就像一个“剧本”,精准地预言了后面八年的战争走向。

它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是给了全国人民一个稳定的“预期”。

让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虽然困难,但这是正常的第一阶段,我们要做的是“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积蓄力量。

我们不会很快胜利,所以要戒骄戒躁,做打长久战的准备。

但我们最终一定会胜利,所以绝不投降,绝不悲观。

这种穿透迷雾,看清事物发展阶段和终局的能力,就是“战略定力”。

放到我们个人身上,同样如此。

你想学一项技能,想做好一个项目,想减肥塑形,想改变一个坏习惯。

是不是也常常陷入“速胜论”和“亡国论”的循环?

刚开始,雄心壮志,恨不得三天就学会弹钢琴,一个月就练出八块腹肌。这是“速胜论”。

遇到一点挫折,坚持了几天没看到效果,立刻就觉得“我不行”“太难了”“算了吧”。这是“亡国论”。

真正成事的人,都懂得“持久战”。

他们在开始之前,就对整个过程的难度、长度、必然会遇到的平台期,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他们知道,任何有价值的成长,都必然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缓慢起步,甚至暂时倒退。(战略防御)

在这个阶段,拼的不是速度,而是“不放弃”。你只需要每天坚持做,哪怕只进步0.01%,只要还在牌桌上,你就没输。

第二阶段:量变引起质变,进入平台期。(战略相持)

这个阶段最熬人。你感觉自己很努力了,但好像没什么进步。很多人就死在了这个阶段。而高手知道,这恰恰是“积蓄力量”的关键期,是在为最后的跃迁做准备。

第三阶段:突破临界点,进入指数增长。(战略反攻)

一旦突破了平台期,你就会发现,一切都变得容易起来。你的技能会突飞猛进,你的影响力会迅速扩大。

如果你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持久战”地图,你还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焦虑吗?你还会因为看不到即时反馈而放弃吗?

不会。

因为一切都在你的“剧本”里。

你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战略,一步一步,沉着地走下去。

把时间当作朋友,静待花开。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无论是“抓主要矛盾”,还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还是“持久战”。

这些思维,都极其强大,如同屠龙之术。

但它们都散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里,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紧密纠缠。

我们要把它们提炼出来,变成自己能随时取用的、清晰的“思维工具”,其实非常困难。

就像我在院子里看那条锦鲤。

我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它行为背后的“理”,但这个“理”,很模糊,不成体系。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

就是满世界地去“格物”。

不仅在《毛选》这样的经典里,也在西方的哲学、心理学、商业案例里,在我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

去探究事物背后那个共通的“理”。

然后,我尝试着把这些“理”,打磨成一个个清晰、简洁、可复制的“思维模型”。

我希望建立一个“心法库”。

遇到问题时,我不再需要靠灵光一现的“感悟”,而是可以像一个工匠一样,从我的工具箱里,精准地取出最适合的那件工具。

比如“抓主要矛盾”,它叫“第一性原理”和“帕累托法则”的结合。

比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它叫“非对称作战”模型。

比如“持久战”,它叫“第二序思维”和“复利效应”的应用。

我把这些年,我验证过、认为最有价值的50个这样的“思维模型”,写成了一本30万字的电子书,共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它不是什么屠龙秘籍,而是我给自己打造的一个“思维工具箱”。

每一个模型,都像一把瑞士军刀,能帮你剖开一个具体问题的表象,看到它内在的结构和齿轮。

它能帮你建立起思考的“地基”,让你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内心有“锚”,手上有“刀”。

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了多少零散的知识点。

而是你的大脑里,安装了多少个高质量的“思维模型”。

当这些模型足够多,并且能融会贯通时,你就拥有了看透万事万物底层逻辑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

改变命运,永远是从改变认知开始的。

而改变认知,最高效的路径,就是升级你的思维模型。

声明:有偿阅读,自愿赞赏,单篇1元,结缘少康

因为笔记经常屏蔽被删,在评论区赞赏1元后,可获得本篇文章的PDF文字版,方便永久学习保存。

来源:我是少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