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乌克兰前外长库列巴“像夜里的贼一样”从基辅驱车逃往波兰,瞬间引爆全球舆论。他在意大利《晚邮报》的采访中控诉泽连斯基政府“政治清算”,而乌官方却坚称这是“正常公务出行”。这场“出逃”与“出差”的罗生门,撕开了乌克兰战时政权的深层裂痕——当反腐斗争
——从反腐斗士到集权操盘手,一个国家的危险转型
2025年9月,乌克兰前外长库列巴“像夜里的贼一样”从基辅驱车逃往波兰,瞬间引爆全球舆论。他在意大利《晚邮报》的采访中控诉泽连斯基政府“政治清算”,而乌官方却坚称这是“正常公务出行”。这场“出逃”与“出差”的罗生门,撕开了乌克兰战时政权的深层裂痕——当反腐斗争沦为权力游戏,当民主承诺在战争压力下崩塌,这个国家正站在历史的悬崖边。
一、出逃还是出差?权力斗争的冰山一角
库列巴的“夜逃”绝非偶然。2024年9月,这位乌克兰历史上最年轻的外长突然辞职,外界猜测与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的激烈冲突有关。如今,他在禁令生效前几小时离境,直指乌政府9月3日通过的“前外交官出境禁令”是“针对自己的报复”。
乌官方的回应却异常冷静:库列巴是去韩国参加“世界知识论坛”,9月20日就会返回。但矛盾之处在于,禁令明确限制“特命全权大使级前外交官”离境,而库列巴恰恰符合这一身份。更诡异的是,他前脚刚走,乌外交部就紧急澄清“表述不准确”,却拿不出公开行程证据。
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操作,暴露了泽连斯基政权对异见者的敏感。库列巴指出,政府已将“每个离境者都当成间谍”,这种“苏联式思维”正在制造社会恐慌。意大利《晚邮报》的爆料与乌方的否认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外交部更直接嘲讽这是“疯人院级别的阴谋论”。
小结:库列巴事件表面是个人行程争议,实则是泽连斯基政权对权力垄断的焦虑。通过限制出境、清洗异见,他试图巩固战时权威,却反而激化了内部矛盾。
二、反腐法案背后的权力游戏
这场政治风暴的核心,是泽连斯基对反腐机构的“致命一击”。2025年7月,乌政府试图通过法案将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检察官办公室(SAPO)纳入总统管辖,直接引发欧盟15亿欧元援助暂停和国内大规模抗议 。
库列巴正是在此时公开力挺反腐机构独立性,触怒了泽连斯基核心圈。他曾多次批评政府“借反腐之名行权力之实”,甚至在辞职前与叶尔马克爆发激烈冲突。西方媒体揭露,泽连斯基此举实为保护亲信——NABU当时正在调查其私人朋友、前副总理切尔内绍夫的土地弊案 。
法案最终被迫撤回,但泽连斯基的“反腐斗士”形象已彻底崩塌。欧盟直言这是“削弱民主基础”,美国也延迟交付“标枪”导弹。更讽刺的是,库列巴辞职后,接任外长的瑟比加正是叶尔马克的亲信,外交部彻底沦为总统办公室的“附庸” 。
小结:反腐斗争本应是战时政权凝聚民心的工具,却被泽连斯基异化为排除异己的武器。这种短视行为不仅葬送了国际信任,更让国内民众对其“民主承诺”产生动摇。
三、战争压力下的政权结构性崩塌
库列巴事件折射出乌克兰更深层的危机:政权在战争压力下的系统性崩溃。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已跌破50%,甚至落后于被他“请退”的前总司令扎卢日内 。战场上,乌军从“收复领土”转向“固守防线”,精锐部队出现拒绝执行命令的现象。
前线士兵的抱怨尤为刺耳:“我们在前线拼命,他们在后方玩权力游戏。”这种信任断裂直接影响士气——部分部队8个月未获增援,士兵只能靠无人机运送补给,甚至用渔网保护通路躲避俄军袭击。更严重的是,政府将资源投入“政敌清算”而非军事胜利,导致财政缺口扩大至350亿美元,仅靠外国援助填补200亿 。
库列巴尖锐指出,这种“苏联式思维”正在制造人才流失。他本人作为前外长,因批评政府而被迫流亡,其他有能力者也可能步其后尘。乌克兰正陷入“内斗削弱动员能力,战场压力加剧内斗”的恶性循环。
小结:战争本应让国家团结,却成了泽连斯基集权的借口。当政权将精力用于清洗异见而非赢得战争,乌克兰的未来只会越来越黑暗。
四、西方援助的动摇与大国博弈
泽连斯基的权力焦虑,也与西方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欧盟因反腐法案暂停15亿欧元援助,匈牙利更冻结了66亿欧元军事资金。美国虽持续提供“标枪”导弹,但国内军工产能已捉襟见肘,补货需3-4年 。
更危险的是,美国开始与乌克兰反对派接触。特朗普政府推动乌举行大选,意图用扎卢日内、季莫申科等“听话”领导人取代泽连斯基 。这种“换马”策略让泽连斯基陷入两难:既要讨好西方维持援助,又要防范内部“政变”风险。
库列巴的“夜逃”恰好成为西方质疑其政权合法性的导火索。意大利《晚邮报》的报道被广泛引用,俄罗斯则借机渲染“乌克兰政坛混乱”。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乌克兰的主权正在被悄然侵蚀。
小结:西方援助的减少与大国干预,让泽连斯基不得不通过集权维持政权。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反而加速了乌克兰的孤立与衰落。
五、混乱的警示:制度稳定高于个人强势
库列巴事件的本质,是乌克兰政治体系在战争压力下的“压力测试”。泽连斯基从“战时英雄”滑向“集权操盘手”的转变,暴露了个人权威对制度的侵蚀。反腐斗争、民主承诺、国际信任,这些本应支撑国家的基石,都在现实利益面前频频打折。
乌克兰的教训警示:一个国家不能靠封锁边境封住异见,也不能靠清洗政敌稳住政权。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未来,需要的是稳定的制度而非个人强势 。库列巴的“夜逃”,或许正是这个国家走向深水区的信号。
结论:当权力斗争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当战争成为集权的遮羞布,乌克兰正在重蹈历史覆辙。泽连斯基若不能从“战时总统”转型为“民主领袖”,等待他的将是更严峻的危机。
互动问题
1. 泽连斯基的集权倾向是否会导致乌克兰重蹈苏联覆辙?
2. 西方援助减少后,乌克兰能否通过内部改革重建信任?
3. 库列巴事件是否标志着乌克兰民主进程的倒退?
来源声明
本文综合澎湃新闻、观察者网、环球网、凤凰卫视等媒体报道,以及抖音、微信等平台信息整理而成。部分数据引用自乌克兰政府公告、欧盟文件及国际民调机构报告。
来源:悠悠5p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