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近日收治一位特殊患者——16岁少女林某因持续发热月余、肝脏出现不明肿块就诊。这场看似普通的发热背后,竟隐藏着与一口山泉水相关的致命危机。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近日收治一位特殊患者——16岁少女林某因持续发热月余、肝脏出现不明肿块就诊。这场看似普通的发热背后,竟隐藏着与一口山泉水相关的致命危机。
林某入院时已持续低热38.5℃超过40天,抗生素治疗无效。钱国清主任团队在排查中发现,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异常飙升至69%,远超正常值5%的上限。这种免疫细胞激增往往指向寄生虫感染。通过肝脏穿刺活检和基因检测,结合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的专项检验,最终确诊为肝片形吸虫感染——这是宁波该医院首例此类病例。
肝片形吸虫的传播路径逐渐清晰:林某发病前曾在山区直接饮用未处理的山泉水。这种寄生虫的囊蚴可在水中存活数月,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后,会沿腹腔进入肝脏胆管,引发肝脓肿、肝硬化甚至门静脉高压。更令人心惊的是,成虫可在人体寄生长达13年,期间可能异位寄生至肺、脑等器官。
治疗过程充满波折。首次使用吡喹酮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短暂下降,但半个月后复发且肝部病灶扩大。转诊上海后,经三氯苯达唑特异性治疗后,患者终于康复。这印证了诊断性治疗在疑难寄生虫病中的关键作用。
预防措施远比治疗更重要。医生强调,野外游玩时切勿直接饮用山泉水,生食野菜如野芹菜、鱼腥草及水生蔬菜如莲藕、茭白均存在风险。家庭处理食材需严格区分生熟砧板,且盐水浸泡无法杀灭寄生虫。最新检测显示,余姚四地20份山泉水样本大肠菌群检出率达100%,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25%,彻底打破"山泉水更健康"的误区。
这起病例为所有人敲响警钟:自然馈赠的清泉可能暗藏致命危机。在享受自然之趣时,更需守住健康防线——毕竟,最珍贵的"甘甜",永远是平安无恙的每一天。
来源:嘻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