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7万亿目标:体育消费如何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8:30 2

摘要:体育消费正迎来发展风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

体育消费正迎来发展风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体育消费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体育消费在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学视角深入剖析,大力支持体育消费发展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一、体育消费直接助力经济增长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体育消费作为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直接带动效应。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体育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十四五” 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1.4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5%。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体育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从细分领域看,体育用品消费作为基础板块增长强劲。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淘宝、天猫、抖音等主要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额达2181.67亿元,同比增长17.5%,远超同期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的增速,反映出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旺盛需求。与此同时,参与型、观赏型体育消费快速崛起,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以观赏型体育消费为例,体育赛事的经济带动效应尤为突出。据赛事服务平台大麦网统计,2024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期间,累计售出门票10.17万张,实现门票净收入4500万元,同时带动当地住宿、餐饮、零售等关联消费3.8亿元,外地观赛观众占比达80%。

二、体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体育消费壮大不仅赋能经济增长,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促进作用。从产业关联看,体育产业融合性和渗透性极强,能与制造业、服务业、文化、旅游、健康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多种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在制造业领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作为重要物质基础取得长足发展。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体育用品生产制造单位超过6.3万家,年产值规模超万亿,2023年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产值达1.47万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40%。截至2024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146家,比2022年底翻一番有余,业务涵盖体育场馆设施制造、智能穿戴设备生产等多个领域,国产体育器材广泛应用于国际赛事。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近284亿美元,同比增长6.77%,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随着体育消费需求升级,人们对体育用品的品质、科技含量和个性化定制要求更高,促使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一些企业生产的智能监测运动装备,能实时记录运动数据并提供个性化建议,这种智能化产品创新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服务业方面,体育消费极大带动了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相关服务业发展。以体育赛事运营为例,赛事经济已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强大引擎。近年来,我国各地举办的“村超”“苏超”等赛事,不仅吸引大量观众现场观赛,还通过网络直播扩大影响力,有力带动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其他相关服务消费增长。此外,体育培训市场快速发展,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培训,随着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培养重视程度提高,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涌现,为体育服务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体育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体育消费在助力区域协调、提升城市软实力、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在区域协调发展层面,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自然禀赋优越的地区聚焦户外运动,如山区发展徒步、滑雪项目,海滨城市打造帆船、冲浪基地;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推动 “体育+文化” 融合,古城举办传统武术赛事、民俗体育活动,既传承文化,又拉动地方消费,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在城市软实力提升层面,体育赛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传播城市文化,马拉松、球赛等赛事通过镜头展示城市地标、民俗风情,强化文化认同;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为保障赛事顺利举办,城市优化交通调度、升级医疗保障、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改善长期惠及市民;三是塑造城市形象,成功举办高水平赛事能展现城市的组织能力与开放包容姿态,吸引人才、游客与投资,形成“赛事名片效应”,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在社会福祉层面,体育消费助力全民健康与社会凝聚。一方面,体育消费增长意味着更多群众参与体育活动,通过购买体育用品、参与健身培训,养成健康生活习惯,202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 38.5%,国民身体素质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群众性体育赛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社区、乡村凝聚力,“村超”赛事中,村民自发组织、热情参与,既传播体育精神,又弘扬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

四、体育消费创造就业机会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链条就业,为不同技能、不同层次劳动者提供广阔就业空间,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规模扩大与产品创新催生大量岗位需求,除传统生产工人外,冰雪装备设计、智能运动器材研发等新兴岗位不断涌现。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2024年冰雪装备制造行业带动就业超100万人,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岗位协同增长。

在体育服务业,就业市场活力凸显。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需要大量赛事志愿者、安保人员、服务人员等临时性岗位,以及赛事运营策划、媒体转播、市场营销等长期性专业岗位;体育旅游领域,需要导游、景区服务人员及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人才;体育传媒领域,体育记者、赛事解说员、视频制作人员需求持续增加。据国家体育总局测算,2024年体育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超4000万人,形成覆盖制造、服务、创新等多领域的就业生态系统。

五、结语

体育消费在赋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潜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和动力。

当前,我国体育消费仍存在短板,为接下来发展提供了工作指引:一是居民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多数人消费集中于物质型消费,参与型、观赏型消费关注度低,消费群体有局限性,大众体育消费习惯有待普及;二是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且结构失衡,不少地区专业体育场地稀缺,高端体育用品与装备供应难以满足需求,优质体育赛事匮乏,新兴体育消费空间发展滞后,市场上体育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难以精准匹配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三是发展体育消费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面临阻碍,体育服务综合体运营市场化程度偏低,配套机制不够健全,消费环境建设需要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维权力度亟待加强。

支持体育消费正当其时。下一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完善体育消费政策体系,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创新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实现体育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并进。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