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国内现在比较火的吉利银河A7作为对比,售价8.18万到11.78万的定位将直接切入这一核心区间。这意味着,消费者准备购买一台顶配速腾L的预算,将完全有能力选择一台在动力形式、尺寸空间、智能科技上全面越级的国产插混轿车。
新一代速腾L的推出我觉得意义不大。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现实的话题:紧凑型燃油轿车。当这个级别的常青树——一汽-大众速腾L,迎来它的新款燃油版本时,我们却发现市场的聚光灯早已转向了别处。
我们先看最现实的定价。
全新速腾L的300TSI版本,官方指导价从11.49万到13.19万。个价格,牢牢卡在了主流合资A级轿车的舒适区,性价比看上去很不错。
以国内现在比较火的吉利银河A7作为对比,售价8.18万到11.78万的定位将直接切入这一核心区间。这意味着,消费者准备购买一台顶配速腾L的预算,将完全有能力选择一台在动力形式、尺寸空间、智能科技上全面越级的国产插混轿车。
即使是要选择燃油车,奇瑞旗下的艾瑞泽8 PRO、瑞虎8在产品力上也不弱于全新速腾L。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一台在节能、空间、智能上全面领先的国产新能源轿车,价格与一台传统的合资燃油轿车高度重叠时,消费者的抉择天平是否会彻底倾斜?
再来说说动力形式的代际鸿沟,这是最核心的差异,也是我们认为速腾L燃油版在此刻推出意义不大的根本原因。
必须承认,速腾L搭载的EA211 1.5T EVO2发动机是一台极其优秀的燃油机,它在1.4T时代就已是“神机”,以动力、油耗和可靠性著称。这台1.5T版本技术更先进,无疑是同级燃油车中的优等生。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所竞争的舞台已经变了。大众集团自己都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新能源时代,单凭一台优秀的小排量内燃机已是“独木难支”。一个非常有趣的证据是:大众已经将这台最新的1.5T EVO2发动机,作为增程器用在了ID. ERA概念车上。而更有意思的是,这台概念车是由上汽大众而非一汽-大众展示的。这细微的差别,也折射出南北大众在新能源转型步伐上的差异。
速腾L在这个领域的对手只增不减,除了轩逸、星瑞、艾瑞泽8这些燃油车以外,现在还要面临新能源车型的冲击。
目前国内品牌在这个市场有太多混动和纯电选手,比如比亚迪、比如吉利,甚至是五菱,还是以吉利银河A7举例,搭载的雷神AI电混2.0系统,展现的是另一种维度的能力:
百公里2.67L的馈电油耗,实测低至2.35L,每公里成本不到2毛钱。这不仅是对速腾的碾压,更是对所有燃油车的“降维打击”;60L油箱实现满油满电2100km以上,这是一种“可油可电”的全能自由,是纯燃油车无法企及的体验;全球量产47.26%热效率的混动专用发动机、11合1高度集成的电驱、以及星睿AI云动力2.0带来的智慧能量管理,AI甚至能学习你的路线,预判路况,自动调用最优的油电策略。
这还只是我们国内品牌的一个缩影,比亚迪的DM-i,长城的Hi4-T、Hi4-Z,吉利的雷神动力,长安的蓝鲸动力,现在有太多太多的动力技术正在国内广泛应用。
反问一句:当一台车已经能做到如此极致的节能和便利,我们是否还需要为了一台纯燃油机的“优秀”而放弃整个新能源世界的先进体验?大众集团自己都已将这台1.5T发动机作为增程器使用,这是否已经说明了纯燃油路线的未来?
如果说动力是代际鸿沟,那新一代速腾L和大多数主攻新能源市场的国产品牌比起来,其他方面的体验则是三个字——被碾压。
速腾L作为A+级轿车的标杆,空间一直是优势。但国内目前这个级别的大多数车型车长都在往4.9米以上去打造设计,这已经是B级甚至C级车的尺寸。加上纯电、混动的架构,实际车内体验只会比纯燃油平台设计的速腾L更大。
在配置上,速腾L用的是高通8155处理器,车机配的科大讯飞AI助手,驾驶辅助用的IQ.Pilot。国内品牌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全面普及原生只能座舱:FlymeAuto、Coffee OS、鸿蒙座舱,就连奔驰都在打造自己的MB.OS,速腾L即便升级了新车机,其交互逻辑和生态扩展能力,与原生设计的智能座舱仍有代差,更别说驾驶辅助了。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国内品牌正在用B级车的尺寸、C级车的空间体验和越级的豪华配置,去冲击由速腾L坚守的A+级轿车市场。这种“高维打低维”的策略,让速腾L传统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所以,我们来冷静地总结一下。
全新速腾L是一款好车吗?在燃油车的框架内,它依然是那个均衡、可靠、品牌认知度高的标杆产品。它的任何一次升级都值得肯定。
但国内市场正在用技术井喷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家轿标准应该是什么:极致的节能、无忧的续航、越级的空间和顶尖的智能。
因此,我的观点是:在2025年这个节点,一汽-大众依然选择推出纯燃油版的速腾L,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市场意义。它更像是对现有燃油车基盘用户的一种守护,而非面向未来的进取。它的真正对手,或许已不再是其他燃油车,而是如何延缓自己的用户被诸如比亚迪秦DM-i、银河A7这样的产品吸走。
最后,把问题留给大家:当我们的购车预算落在12-15万这个家用轿车核心区间时,我们是应该选择一台在传统赛道上做到极致的、安全的“标准答案”,还是应该拥抱一个代表未来趋势的、能彻底改变我们出行生活的“颠覆性选项”?
这个答案,没有对错,只关乎您对未来的选择。但市场的浪潮,正清晰地奔涌向后者。
来源:车手视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