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八十二)梵蒂冈城国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结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7:53 2

摘要:地理位置:梵蒂冈高地(Mons Vaticanus)在古罗马时期位于台伯河西岸,不属于罗马城范围,曾是一片沼泽地,后成为墓地和一个小型尼禄竞技场(Circus of Nero)。

一、早期历史:罗马帝国的墓地与圣彼得殉道(公元1-4世纪)

1. 地理位置:梵蒂冈高地(Mons Vaticanus)在古罗马时期位于台伯河西岸,不属于罗马城范围,曾是一片沼泽地,后成为墓地和一个小型尼禄竞技场(Circus of Nero)。

2. 关键事件:根据天主教传统,耶稣的首位门徒圣彼得在公元64年左右于罗马殉道,并被埋葬在梵蒂冈的墓地中。

3. 纪念建筑: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后,于公元326年左右在据信是圣彼得墓地的上方修建了第一座圣彼得大教堂(Old St. Peter's Basilica)。从此,此地成为重要的基督教朝圣地。

二、教皇国的形成与扩张(公元8世纪 - 19世纪中叶)

1. “丕平献土”:公元754年,法兰克国王丕平(Pepin the Short)将意大利中部的大片土地赠送给教皇斯德望二世(Pope Stephen II),以感谢教皇对其王位的认可。这被视为教皇国(Papal States) 的诞生。

2. 教皇的世俗权力:在接下来的近1100年里,教皇不仅是宗教领袖,也是拥有广阔领土(以罗马为中心,覆盖意大利中部)的世俗君主。梵蒂冈是教皇的主要住所之一(另一处是拉特兰宫)。

3. 文艺复兴与建设:15-16世纪,教皇是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赞助人。尤利乌斯二世教皇(Pope Julius II)下令拆除旧圣彼得大教堂,委任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等大师建造了如今举世闻名的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等著名建筑也在此期间建成。

三、教皇国的灭亡与“梵蒂冈之囚”(1870-1929年)

1. 意大利统一运动:19世纪,意大利民族主义高涨,致力于统一亚平宁半岛。教皇国作为独立的封建国家成为统一的主要障碍。

2. 罗马陷落:1870年9月20日,意大利军队攻入罗马,吞并了教皇国的大部分领土。罗马成为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的首都。

3. “梵蒂冈之囚”:此后的59年里,教皇拒绝承认意大利政府的合法性,将自己封闭在梵蒂冈宫内,自称“梵蒂冈的囚徒”。历代教皇都不出梵蒂冈一步,以示抗议。教皇与意大利政府的关系陷入长期僵局。

四、现代梵蒂冈城国的诞生:拉特兰条约(1929年)

1. 谈判与解决:经过多年谈判,教皇庇护十一世(Pius XI)与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于1929年2月11日签订了 《拉特兰条约》(Lateran Pacts)。

2. 条约内容:

· 政治承认:意大利政府承认梵蒂冈城国(The Vatican City State) 是一个独立、主权的主权国家,其主权属于圣座(The Holy See)。

· 领土界定:梵蒂冈城的现有边界(约0.44平方公里)得到确认。

· 经济补偿:意大利为1870年的事件向教廷支付一笔巨额现金和债券作为补偿。

· 宗教地位:天主教被确立为意大利的国教(此条款后于1984年修订)。

3. 意义:该条约彻底解决了“罗马问题”,奠定了现代梵蒂冈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独立主权国家的法律基础。教皇恢复了世俗主权,并得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独立角色。

五、当代角色与发展

1. 国际地位:作为圣座的所在地,梵蒂冈是一个独特的非成员国永久观察员国,在联合国设有观察员代表团,并与全世界众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 宗教与外交中心:它是全球13亿罗马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教皇通过全球旅行、通谕和教廷各部会领导和管理全球教会事务。

3. 文化宝藏:梵蒂冈博物馆收藏了数个世纪以来教会积累的无价艺术珍品,是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宝库之一。

4. 现代挑战:教廷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就和平、发展、环境、社会正义等全球性问题发声。

总结

梵蒂冈的历史沿革是一部从神圣纪念地到庞大世俗国家,再到失去领土,最终成为微型主权国家的独特演变史。其存在的核心始终是圣座——罗马天主教会的中央管理机构,而梵蒂冈城国则是保障其独立行使精神和世俗主权的物理载体。它的历史是宗教权力与世俗政治交织、碰撞并最终找到平衡的鲜明例证。

未与中国建交。截至2025年9月9日,中国与梵蒂冈无外交关系;双方于2018年签署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并分别在2020年、2022年、2024年多次延期,近期对话与互访增多,但尚未达到建交级别 。

1. 总面积

梵蒂冈城国总面积为 0.44平方公里,是全球面积最小的主权国家,疆域呈不规则四边形,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四周被意大利领土环绕。

2. 人口结构

梵蒂冈人口以“常住人口”为核心,整体规模极小,具体结构如下:

- 常住人口:约500-600人(2024年数据),无永久居民(因梵蒂冈不授予“永久国籍”,国籍与职务绑定,离职后国籍自动失效)。

- 主要构成:

- 神职人员:包括教皇、主教、神父等,是核心群体;

- 梵蒂冈官员:负责行政、外交、文化等事务的工作人员;

- 瑞士卫队:负责教皇安全和梵蒂冈安保的军事力量(约110人,需为瑞士籍天主教男性);

- 少量服务人员:如厨师、园丁等,多为意大利籍,居住在罗马,每日通勤。

- 临时人员:每日有大量游客、朝圣者、外交人员及务工者进入梵蒂冈,但均不计入“常住人口”统计。

3. 行政区划结构

因面积极小,梵蒂冈 无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如省、市、区),仅按功能划分为3个核心区域,无层级管理体系:

- 梵蒂冈城核心区:占国土主体,包含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梵蒂冈博物馆、教皇宫等核心建筑,是宗教仪式、行政办公和游客访问的核心;

- 梵蒂冈花园:位于国土东部,面积约0.2平方公里(占国土近一半),是教皇的休憩区域,部分对游客开放;

- 其他附属设施区:包括火车站(连接意大利铁路网)、邮局、电台、印刷厂等基础设施,零散分布在核心区周边。

教皇国是中世纪欧洲以罗马为中心、由教皇直接统治的政教合一国家,其历史渊源可按时间线梳理为以下核心阶段,核心是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力的逐步结合与演变:

一、起源:“丕平献土”(756年)——教皇国的法理开端

教皇国的直接起源是法兰克国王丕平三世(矮子丕平) 的“献土”行为:

1. 背景:751年,丕平为篡夺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王位,寻求教皇扎加利的宗教认可(教皇为其加冕);754年,新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前往法兰克,再次为丕平加冕,确立其统治的“神圣合法性”。

2. 献土:作为回报,756年丕平率军击败统治意大利中部的伦巴第人,将占领的拉文纳至罗马的大片土地(包括罗马城) 正式赠予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3. 意义:这是教皇首次获得明确的世俗领土统治权,为教皇国的建立奠定了法理和领土基础,标志着“教皇既是宗教领袖,也是世俗君主”的政教合一模式开端。

二、早期发展:查理曼帝国的巩固(8-9世纪)

1. 查理曼加冕: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率军进入意大利,平定伦巴第人叛乱,再次确认教皇对罗马及周边地区的统治权。同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双方形成“君权神授”的合作关系——查理曼保护教皇的世俗领土,教皇为查理曼的统治赋予宗教合法性。

2. 领土扩展:在查理曼帝国的支持下,教皇逐步控制了意大利中部的更多土地,教皇国的疆域初步稳定,以罗马为核心的统治体系逐渐成型。

三、中世纪鼎盛与挑战:宗教权威与世俗王权的博弈(10-14世纪)

这一时期教皇国的核心矛盾是教皇的宗教权威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世俗王权之争,同时教皇国的领土和影响力达到顶峰:

- 授职之争(11世纪):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围绕“主教任命权”爆发冲突——教皇主张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皇帝无权任命主教。最终亨利四世被迫前往意大利卡诺莎城堡“忏悔”(史称“卡诺莎之辱”),教皇的权威暂时压倒世俗王权,教皇国的世俗统治进一步巩固。

- 领土扩张:12-13世纪,教皇通过外交、战争等手段,逐步将意大利中部的斯波莱托、安科纳等地区纳入版图,教皇国疆域达到最大(约10万平方公里,涵盖今意大利中部大部分地区)。

- 危机与分裂:14世纪遭遇严重冲击——1309年,教皇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尼翁(史称“阿维尼翁之囚”,1309-1377年),沦为法国王权的附庸;1378-1417年又出现“天主教会大分裂”(同时存在罗马和阿维尼翁两位教皇),教皇的宗教权威和教皇国的世俗统治力大幅削弱。

四、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化与衰落的伏笔(15-16世纪)

1. 世俗化倾向: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如尤利乌斯二世、利奥十世)更注重世俗权力和艺术建设,将教皇国打造成意大利中部的强国,扩建罗马城(如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但也因奢靡和政治斗争(如参与意大利城邦混战)进一步背离宗教初心,削弱了民众对教皇的信任。

2. 外部冲击:宗教改革(16世纪)后,欧洲大量国家脱离天主教会,教皇的宗教权威严重受损,教皇国失去了对欧洲世俗事务的影响力,仅能维持在意大利中部的统治。

五、灭亡:意大利统一运动(19世纪)

1. 逐步被吞并:1859-1860年,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撒丁王国(意大利统一的核心力量)先后攻占教皇国的托斯卡纳、艾米利亚等地区;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教皇国仅剩下罗马及周边少量领土。

2. 最终灭亡: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撤回驻罗马的保护军,意大利军队趁机攻占罗马,教皇国正式灭亡。教皇庇护九世退居梵蒂冈宫,拒绝承认意大利王国,形成“梵蒂冈之囚”的局面(教皇与意大利政府长期对立)。

总结:教皇国的本质与遗产

教皇国是中世纪“教权与王权结合”的特殊产物——以宗教权威为基础获取世俗领土,又以世俗统治巩固宗教影响力,存续约1100年(756-1870年)。其最终遗产是1929年《拉特兰条约》确立的梵蒂冈城国:教皇放弃对原教皇国领土的主张,仅保留梵蒂冈作为永久的宗教和行政中心,延续至今。

来源:品味乐与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