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州之名源于南朝梁代设立的"高州",其根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高凉郡"。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这座位于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的高凉岭,因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凉爽气候,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公元530年,南朝
一、名称由来与早期建制
高州之名源于南朝梁代设立的"高州",其根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高凉郡"。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这座位于今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的高凉岭,因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凉爽气候,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公元530年,南朝梁大通年间正式设置高州,州治初设于今阳西县,后迁至长坡旧城,标志着"高州"作为行政实体登上历史舞台。
在秦汉时期,这片土地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划归桂林郡管辖。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后,归属合浦郡高凉县,开启了中原王朝对岭南的系统治理。东汉建和元年(147年)首设高兴郡,虽旋设旋废,却为后世行政划分奠定基础。
二、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1. 隋唐时期的建制革新
隋开皇九年(589年)的行政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废郡置县,设电白、茂名等县,其中茂名县成为今高州市前身。唐代贞观年间(634年)分置潘州,与高州形成"双州并立"格局,辖区涵盖今粤西大部。天宝年间改州为郡,高凉郡与南潘郡的设立,反映了中央对岭南控制力的增强。
2. 宋元时期的整合发展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并潘州入高州,完成了区域行政中心的整合。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将高州路治所迁至茂名县,确立了今高州城区的核心地位。这一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高州成为粤西通往北部湾的重要节点。
3. 明清时期的鼎盛格局
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治迁移引发的辖区调整,使茂名县获得原电白西北部地域,形成"一府六县"格局——清代高州府辖化州、茂名、信宜、电白、吴川、廉江,府治设于茂名县,成为广东下四府之首。此时的茂名县城(今高州城区)已发展出"九街十二巷"的城市肌理,宝光塔等标志性建筑见证着商贸繁荣。
三、近现代行政调整
1. 民国至建国初期(1912-1958)
民国撤府留县,茂名县延续高州府核心区域。1958年的行政区划大调整具有转折意义:9月划出南部7镇设立茂名工矿区(今茂名市),11月与信宜县合并为高州县,县域范围首次突破传统界限。1961年分治后,原信宜的古丁、马贵、深镇三镇划入,形成今高州市版图雏形。
2. 当代城市化进程(1993至今)
1993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标志着从农业大县向现代城市的转型。期间完成两项重要调整:1987年划出山阁等8个大队成立山阁镇(今属茂南区),1993年升格为县级市后,形成27镇6街道的行政架构,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2015年GDP达480.53亿元,水果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县级市首位,实现从"岭南粮仓"到"全国水果第一市"的产业转型。
四、地名文化传承与保护
1. 历史地名活态保护
高州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地名文化延续:中山路、南华路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修旧如旧"改造,采用传统灰塑、砖雕技艺修复骑楼立面;红旗路片区通过"微改造"活化原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历史建筑,在混凝土结构中嵌入岭南传统窗棂纹样。2024年出台《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将千年荔枝种植史融入地名保护,形成"年份荔"定制等创新模式。
2. 地名考据与纠错实践
针对常见的"高梁"误作"高粱"现象,地方学者依据《水经注》《析津志辑佚》等古籍进行系统考证,确认"梁"字源自地形特征而非农作物。在文物保护中严格执行《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标准,如高梁桥文保牌坚持使用木字底"梁"字,与周边误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新旧对话"成为活态历史教育的典型案例。
3. 乡镇地名文化图谱
各镇地名蕴含丰富历史信息:根子镇得名于庇护孩童的巨型榕树根洞,马贵镇源自"马跪"的方言雅化,荷花镇承载明清莲藕种植记忆。这些地名如同文化基因,在《高州文史》等地方文献中形成完整谱系,2020年完成的乡镇地名溯源工程,系统梳理了23个镇5个街道的地名演变史。
五、古今变迁中的文化传承
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现存808处不可移动文物构成完整的历史层理:长坡旧城遗址保留唐代州治格局,南宫庵明清建筑群展现岭南古建"三雕两塑"技艺,宝光塔明代砖石结构体现古代抗震智慧。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文保监测平台,对37处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档,实现"科技+传统"的双重守护。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
作为"中国木偶艺术之乡",高州木偶戏创新"非遗进校园"模式,将传统《冼夫人出征》剧目改编为动漫教材。楹联文化深度融入城市景观,年征集量超万幅的"春联马拉松"活动,使古城墙、骑楼街成为传统文化展示长廊。
3. 历史记忆的空间重构
通过"城市记忆工程"系统梳理历史空间:在江滨公园复现清代"鉴江帆影"景观,利用废弃码头打造疍家文化展示区;南宫庵群周边划定历史风貌协调区,控制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维持"塔-山-江"的传统视线通廊。
结语
从南朝高凉郡到当代高州市,这片土地历经1500年行政沿革,完成从边疆军镇到区域中心的历史蜕变。其地名体系犹如多层文化地层:秦汉的"高凉"见证中原文化南播,唐宋的"潘州"铭刻海上丝路印记,明清的"高州府"彰显岭南治理智慧,现代的区划调整则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在2025年的今天,高州通过"微改造"与"活态传承",正书写着历史名城保护的新范式——让木偶戏的锣鼓声在修葺一新的骑楼下回响,使千年荔枝古树与现代社区共生,最终实现"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城市愿景。
来源:史事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