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告别手工时代!私有化工程大模型正在重构行业生产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19:30 2

摘要:5年后,我最焦虑的是——年轻人不愿来了,老师傅快退休了,项目却越来越多。

我是李工,某省级电力设计院总工程师,从业28年。

5年前,我最骄傲的是带出了一支“能熬夜、能扛压、能背规范”的铁军。

5年后,我最焦虑的是——年轻人不愿来了,老师傅快退休了,项目却越来越多。

直到半年前,我们决定做一件“反传统”的事:部署良策金宝AI大模型私有化系统

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活下去”。


一、工程行业的“人才断层”,AI是解药,不是毒药

你有没有发现:

应届生宁愿去互联网写代码,也不愿来设计院查规范;

中级工程师被琐事拖垮,没时间做技术创新;

老专家一退休,企业知识库瞬间“塌方”。

这不是管理问题,是生产工具落后于时代

良策金宝AI提供的“工程师AI助手 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方案,本质上是在构建“企业数智劳动力”:

让AI干重复的(查规范、算数据、画图、审文档);

让人干创造的(方案优化、技术创新、客户沟通);

让知识沉淀在系统里,而不是锁在老师傅脑子里。

二、我们是怎么用“六大AI能力”重建工作流的?

▶ 工程规范查询 → 建立“企业知识中枢”

部署后,我们把20年积累的内部技术标准、典型设计、专家经验全部导入AI知识库。现在新人问:“山区光伏接地怎么做?”

AI可回答国标、行标、企标。知识,终于不再随人走。

▶ AI工程计算 → 从“人肉计算器”到“智能校验员”

以前结构组算荷载,Excel表格传3个人,改5遍。现在? 输入参数 → AI自动计算 → 生成带公式的表格 错误率从15%降到0,组长终于能去现场了。

▶ AI生成工程文档 → 解放“文案生产力”

可研报告、投标文件、验收材料——以前是“全院总动员”,现在是“AI打底稿+专人优化”。

上周一个风电项目,AI 10分钟生成87页初稿,市场部只改了3处措辞,甲方直接签字。

▶ AI生成CAD图 → 让“绘图民工”升级为“设计主导”

AI根据航拍图自动生成总图后,设计师的工作从“描图”变成“调优”:出图效率提升300%,新人也能参与重大项目。

▶ 工程数据查询 → 告别“人肉数据库”

以前查个设备参数,要问采购、翻台账、打电话。现在?

输入自然语言,AI自动查数据。

▶ AI审核工程文档 → 请了个“24小时总工”

交付前,AI自动扫描:“引用规范过期”“计算书缺签字页”“图纸比例不符”——全部标注,附修改建议。去年因规范问题导致的返工,今年归零。

三、私有化部署后,我们做了三件更重要的事

定制AI大模型:训练AI学习我们特有的设计风格、计算习惯、文档模板;

开放垂直大模型开发:让IT团队基于平台开发“输电线路AI”“配电房AI”等子模型;

建立AI技术咨询机制:每月与良策团队复盘,持续优化模型表现。

结果?

▶ 项目交付周期缩短40%;

▶ 新员工上手时间从3个月→2周;

▶ 老专家转型为“AI训练师”,知识得以传承。

四、给同行的建议:AI不是“要不要用”,而是“怎么用对”

如果你还在犹豫,我建议你思考三个问题:

你的工程师,有多少时间花在“本不该他们做”的事上?

你的企业知识,是否还依赖“人脑记忆”和“U盘传递”?

你的竞争对手,是不是已经在用AI悄悄拉开差距?

良策金宝AI的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方案,不是万能药,但它是工程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它不替代工程师,而是让工程师的价值,从“体力输出”转向“智力输出”。


来源:良策金宝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