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今年我们可以换一种致敬方式——不用祝教师们节日快乐,不强迫他们“非升即走”就好。“非升即走”的量化考核机制正在吞噬教育工作的本质意义。青年教师从踏入校园那一刻起,就被抛入了一场以论文、项目、课时为计量单位的生存竞赛。每学期必须发表多少文章,每年必须申请到多
又是一年教师节,朋友圈里满是鲜花与贺词,空气中弥漫着程式化的感恩气息。
我们习惯在这一天将敬意压缩成整齐划一的“教师节快乐”,却很少思考这五个字背后,教师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烛光已成炬火,奉献变为牺牲,教育的神圣使命被异化为冰冷的数字指标时,那些光鲜的祝福是否只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的遮羞布?
或许今年我们可以换一种致敬方式——不用祝教师们节日快乐,不强迫他们“非升即走”就好。
“非升即走”的量化考核机制正在吞噬教育工作的本质意义。青年教师从踏入校园那一刻起,就被抛入了一场以论文、项目、课时为计量单位的生存竞赛。每学期必须发表多少文章,每年必须申请到多少经费,每阶段必须完成多少教学工时——这些冰冷数字堆砌成的评价体系,正在消解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
当思考被指标绑架,当研究被 deadline 切割,教育最需要的从容与深度便在无止境的填表与申报中消散殆尽。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压力正在转化为生命的代价,那些提前陨落的同行们用最惨烈的方式向我们示警:学术理想不该以健康甚至生命为抵押。
大学本该是人类精神的自由栖息地,是思想可以尽情漫步的广阔原野。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仅塑造了北大精神,更定义了大学应有的气质——一种允许尝试、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宽松氛围。
然而当下许多高校的管理实践却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要么发表要么走人”的丛林法则制造着持续的焦虑感,将教师从合作者变为竞争者,从知识共同体变为绩效孤岛。在这种环境中,那些需要长期耕耘的基础研究,那些挑战常规的跨界探索,那些可能失败但极具价值的创新尝试,都因为“不实用”而失去生存空间。我们得到了即时可见的学术产出,却可能失去了真正伟大的思想突破。
在教师节这个特殊时刻,我们需要超越形式化的祝福,重新审视什么才是对教师真正的尊重与关爱。
尊师重教不应只是一年一度的集体抒情,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的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中。减少不必要的考核评比,给教师更多自主安排研究时间的机会;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认可不同类型教师的不同贡献;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最重要的是,重新思考“非升即走”制度的合理性,为教师创造更加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些制度层面的改善,远比一句“节日快乐”更能触及问题的核心,也更能体现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真正重视。
最好的教师节礼物,不是鲜花与贺卡,而是一个让教师能够安心教书、潜心研究、放心生活的制度环境。不用祝教师们节日快乐,给他们自由呼吸的学术空气,给他们免于恐惧的职业安全,给他们本该拥有的尊严与时间——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师节祝福。
来源:必记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