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以来,绵阳北川紧扣“产业兴、就业稳”目标,探索“产业+就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人社工作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0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稳定在5万人规模。
“十四五”以来,绵阳北川紧扣“产业兴、就业稳”目标,探索“产业+就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人社工作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0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稳定在5万人规模。
政策“筑基”。构建“1+N”就业政策体系,出台《稳岗就业十七条措施》等,形成覆盖培训补贴、交通补助、社保减免、稳岗返还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网络。结合乡镇巡回招聘等活动,打包推出返乡创业“政策包”,回引电商、文旅等领域能人返乡创业,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100.8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133万元。创新“人社服务专员”机制,深入产业园区、重大项目一线摸排用工需求,精准制定并落实“一企一策”帮扶措施。
产业“立柱”。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赴省内外高校精准揽才,累计招引低空经济、智能制造、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秀人才25名。立足“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发展需求,在片区19个重点村实施“一村一大”计划,累计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9名服务乡村产业。深挖禹羌文化资源,培育壮大羌绣、草编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北川羌绣”“禹羌草编”等劳务品牌,培育产业带头人56名,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超2.8万元。
供需“搭桥”。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送岗下乡”“直播带岗”等活动,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100场,高效连接产业用工与群众就业。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7128人次。实施“非遗传承+文旅融合”工程,设置“传统技艺+现代设计”课程,建成羌绣、草编、手工制茶等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8名。(供稿单位/北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