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摘要:12月19日至20日,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共同努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时代

12月19日至20日,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共同努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实施,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此次会议上,相关部门及高校就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举措、成效与心得进行了介绍。本报特摘登发言内容,与读者共享。

推动党建与高教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北京市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实施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若干措施,持续推动党的建设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首都高校高质量发展。

创新“同备一堂课”机制,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围绕立德树人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推动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等品牌。以服务保障国之大典、党的盛典、冬奥盛会等大事要事为契机,打造“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等主题鲜明、广泛参与的鲜活课堂。

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压实各级党组织党建责任,建立校院系三级党建责任清单,为基层党组织赋权、赋责、赋能,明确党组织书记主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推动党组织在重大办学问题、重要事项上把好政治关。创新党建服务高质量发展实践载体,连续18年开展学生党支部和企业、社区(村)等领域党支部“红色1+1”活动,培育“科技小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抓好教师党员培养,推广建设高层次人才领航工作站,近3年发展1300余名教师、150余名高层次人才入党,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教师中党员比例达71%。探索形成集党建引领、思想引导、服务用心于一体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推动应建尽建。每5年全覆盖评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坚持把事业发展成效作为衡量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400余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高校示范党组织。

坚持党管人才,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议事协调机构,建立“三位一体”决策机制,实现工作一体谋划、资源一体配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引进、培养人才,实施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遴选52个高潜质青年人才项目,以5年为周期稳定支持,落地重大科研项目430项,产生经济效益3.6亿元。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湖南认真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抓住根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到高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作形势政策报告。建立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在高校成立7个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团队,实施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资助计划,举办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观摩讲评会,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高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感召引领,以真理力量和人格魅力教育青年赢得青年。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十八洞村、岳麓书院、“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地,打造成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课堂。深入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青年学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及记述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工作经历的系列图书,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总书记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思维方法、品格风范和非凡业绩,进一步增进青年学子对总书记的敬仰之心、爱戴之情。

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学生爱听爱学、能听懂能领会的思政大课。构建宣传部门牵头,教育等部门合力推进、高校具体负责的协同联动机制,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思政课程体系。打造“从‘真理本土化’到‘两个结合’”等7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系列思政课,建设省级思政示范课85门。

弘道立身,培养并坚定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发挥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优势,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116个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与高校共建共育,打造“潇湘红色故事汇”等红色文化教育品牌。编辑出版湖南乡土文化读本,举办“岳麓书会”,实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行动。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制作“奋斗青春号”等网络节目,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塑造。

加强管理,有力有效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宣传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和高校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政治巡视巡察、政治建设考察内容,定期组织专题督查。

着力塑造八闽大地立德树人新格局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省委统筹推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构建福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等文件,省委常委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新时代实践育人工作,组织编写《追寻足迹·感悟思想》大中小学系列丛书,梳理《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论述摘编》等资料,支持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7个高校研究基地建设。

深耕“行见八闽”。省委宣传部、教育工委联合出台推进“行见八闽”研学实践圈建设10条措施,组建省级协同中心,建立省校地协同工作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走过的山山水水绘制成实践资源图谱,将《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特色资料转化为实践鲜活教材,省直16个部门共建“3820”战略工程等实践基地96个,分类设计“滴水穿石之路”等7个主题板块、350余条路线,遴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135名亲历者、见证者作为实践指导老师,引导青年学生在实地实景、真人真事中感悟思想伟力。

拓展实践场域。组织实施全省高校“追寻领袖足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年行动,分主题开展“感悟思想伟力”等主题实践,组织师生从福建走向全国,并联动沿线高校师生开展学习交流。

课堂领航。围绕贯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就等主题,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巡回指导组,推动《习近平在福建》等系列采访实录进课程教材,在高校开设“采访实录精读精讲”等选修课近100门,建设以“习近平与福建教育故事”等为题材的教学案例库、素材库,遴选打造1000堂省级大中小学思政精品课。

榜样带动。遴选30个省级新时代伟大变革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举办奥运冠军走进高校“大思政课”专场活动,邀请军门社区书记林丹、“菌草之父”林占熺等一大批国家功勋人物、学科领军人物等与大学生面对面,共同看变化、话成就、感党恩。

朋辈激励。建设120个省级高校大学生理论读书社,用好“福小宣”等特色宣讲队伍,省委宣传部、教育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青春绽放绚丽之花”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新福建10周年主题演讲大赛等,推动党团、社团等以微党课、艺术思政、“思政+科普”等方式广泛传播。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

清华大学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殷切嘱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事一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实施《清华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清华大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打造过硬领导班子。深入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修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清华大学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规定》。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与相应行政单位负责人的党政双向任职全覆盖,明确机构编制办公室归口组织部管理。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建好青年教师“领航工作站”,2021年以来已培养104名学术骨干光荣入党。全面从严管党治校。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纠治校园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巡视整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

完善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思政育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六要”“八个相统一”等重要指示,强化“教学也是学术”,推进独立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打造思政“金课”。

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建设154门相关课程,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积极引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2024届毕业生赴制造业能源业、西部东北就业人数较2019年都增长了一倍。

当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坚决破“五唯”,研究生申请学位、教师学术评价“不数论文”,明确科研经费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等与人才称号脱钩。设立“笃实专项”,不看帽子、不看资历,按人按需长期稳定支持青年人才坐稳“冷板凳”、勇闯“无人区”。

打造强国强军永不褪色的国家队

中共哈尔滨工程大学委员会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勉励学校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学校党委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带领全校干部师生牢记领袖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打造强国强军永不褪色的国家队。

突出班子领学。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第一内容”,制定年度计划,出台专题方案,发布月度提示,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善用专家导学。举办院士龙江行、“双一流”建设论坛,邀请百余名院士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领域权威专家来校专题辅导。结合业务研学。紧扣“双一流”建设和深化改革,班子成员分头领题、部门学院共同答题,每年召开寒暑假务虚会,集中汇报、分组研讨、深化思辨,形成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哈工程100条”和6个行动方案。深入一线践学。组织干部教师到延安、井冈山等红色基地体悟伟大精神,到中船中核等龙头企业对接行业急需,到战区部队等国防一线摸准强军需要。牢记嘱托深学。第一时间学习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指示,形成落实方案30条,将嘱托转化为推动学校加速发展的实际行动。

思政课程蕴育。牵头建设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发起成立“东北三省一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深化思政课教学综合改革,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等品牌。特色文化浸育。凝练“六个始终”哈军工精神,制定宣传阐释专项工作方案,系统构建包含船海特色区、哈军工纪念馆等“三区三馆”的哈军工文化园,组建学生志愿宣讲团,开展“哈军工精神我来讲”系列活动。行业资源共育。邀请“改革先锋”叶聪讲载人深潜精神,组织学生党员观看《大国重器》系列纪录片,“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为毕业生上“最后一堂党课”,通过“上舰、下艇、出海”深化学生国防意识。龙江精神赓育。年均组织300余支队伍奔赴抗联旧址、铁人纪念馆、北大荒纪念馆等场馆感悟龙江精神,牵头组织8所高校开展“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青年学子边疆行,千余名学生进入龙江企业实践,近5年学生留省就业率翻了一番。

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学校发展血脉

中共新疆大学委员会

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大学,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两年多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4.3万名师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展现使命担当。

筑牢思想之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师生每周集中政治学习制度,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夯实信仰基石。筑牢制度之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制定贯彻落实方案,明确7个方面21项重点任务,形成全链条闭环式推动落实体系。筑牢生态之基。制定深化政治生态建设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完善网络阵地管理、学生管理、监督处理等机制,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和以案促改促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为干事创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赓续抗大之脉。挖掘提炼“抗大第二”红色基因,建设红色革命历史长廊,打造网上“红色记忆展馆”,编辑出版新疆红色文化系列丛书,推出原创红色历史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原创革命历史剧《共产党人在新疆》等,用红色文化浸润各族学生心灵。

赓续天山之脉。落实“文化润疆”工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艺术作品欣赏系列课程,打造“清明诗会”等品牌活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馆、古籍文献馆、思政通识教育基地,开设以中华民族历史观为重点的“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地方思政课,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

赓续团结之脉。建强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设立专项出版基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等关键领域开展研究。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在中国史等20余门课程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和内容,不断加深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认同。

强化党建引领 锻造大国工匠

中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诞生在改革开放春天,扎根于改革开放前沿,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勇当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先行者。

把好办学方向关。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学校党委启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明确本世纪中叶稳居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前列的发展目标。2021年,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优化完善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把好议事决策关。2023年,学校党委根据职业本科发展需要,推动完善校院两级议事规则,集中修订320多项规章制度。把好政治生态关。受深圳市纪检部门委托,牵头研制深圳高校政治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同步开发数字化评估系统,并在全市率先试点。建立全覆盖、无死角的校内监督和审计工作体系。

用好经济特区活教材。挖掘深圳改革开放峥嵘岁月育人富矿,编写出版《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圳案例100篇》《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等读本,开发“改革开放史+英语”“特区红色金融史”等50余门特色专业课程。

用好产业特色实践点。开发蛇口工业区、前海石公园等30个现场教学点,设计通信技术、智能制造等6条研学路线,带领学生直观领略“深圳制造”蝶变历程。

用好职教特质资源库。组织专业教师梳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成功案例,邀请技术能手、劳动模范进校园,引导学生寻匠悟道。

把专业建到产业链条上。组织梳理产业地图,根据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绘制课程地图,按图索骥遴选课程团队,解决“因人设课”痼疾。

把人才送到适配岗位上。与306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署校企党建共建备忘录,将访企拓岗纳入党支部建设考核指标,每年组织党员干部走访重点企业1000多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多个。

把课程推到国际舞台上。与中资企业在德国、巴西等10个国家共建13个数字工坊,开发电子工程、电子商务等200多门本土化实训课程,帮助3000多名当地员工熟悉中国技术标准,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为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贡献深职力量。

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中共武汉东湖学院委员会

武汉东湖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接续迈上独立学院平稳转设、应用型大学顺利转型、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高质量通过3个坚实台阶。

党的意志化为决策部署。把党的建设写入学校章程,完善党委常委会会议、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在发展规划、教育教学、人才引进、福利保障等事项上,由学校党委前置研究、把关定向。推行校务、党务两公开,关键改革措施推出前必先通过教代会、学代会等渠道充分征求意见。

党的组织有形有效覆盖。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围绕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发展,设置13个党总支、9个直属党支部、47个师生党支部,在教学单元、科研团队、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宿舍楼栋等设置336个党小组,激活党组织“神经末梢”。

党员队伍作用不断发挥。实施“党员追梦先锋工程”,引导全校师生党员在教学、科研、服务和学业发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立标杆、当先锋、作表率。

强化滴灌式思政教育。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切入点、问题点、共鸣点、记忆点“四点教学法”提升教学实效,4门主干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营造浸润式成长空间。2021年起,学校承担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任务,累计投入7000万元,在学生宿舍区建成12个公共驿站、12个党建红色长廊、84间学生组织活动室。2023年建成启用占地7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

严抓教学改革。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修订教学管理制度67个。2013年成立教材选用和审核专家委员会,党委班子全员进入,教材选用审核覆盖全部78个本专科专业。聚焦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建设光芯屏端网、人工智能等4个现代产业学院,开设智能制造技术等10个微专业。

严管师德师风。每年开展1次集体宣誓,每月组织1次专题学习、发布1次师德提醒,新聘教师入职同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将师德师风表现纳入教师档案,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