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垃圾池”!铁岭大兴镇把美丽环境留在身边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20:06 1

摘要:在昌图县大兴镇,一场关于垃圾处理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全镇92个村民小组已找不到一处垃圾池,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对垃圾“五指分类法”的熟练运用和志愿者对环境卫生的及时清理。这场变革的背后,是镇党委、政府从宣传推广、源头治理到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谋划和全

在昌图县大兴镇,一场关于垃圾处理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全镇92个村民小组已找不到一处垃圾池,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对垃圾“五指分类法”的熟练运用和志愿者对环境卫生的及时清理。这场变革的背后,是镇党委、政府从宣传推广、源头治理到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谋划和全民动员。

“五指分类法”

从宣传入耳到习惯入心

初秋时节,走进昌图县大兴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净,开满鲜花的村路和整洁的农家院落,不由让人对这个以种养业为主的小镇心生好感。

“这些废纸壳、塑料瓶都能卖钱,其他能烧的一会就放灶坑里烧了。”在后兴隆沟村,记者看到村民张艳清正在自家院中忙着分类处理垃圾:废纸壳打捆,塑料瓶装袋,厨余垃圾投喂家禽、可燃垃圾放进灶坑。

“五指分类法”就是将垃圾分为五类:畜禽粪污沤肥还田、可燃物分解燃烧、可回收物积攒变卖、建筑垃圾填坑垫道、有害垃圾统一回收。这一方法简单易懂,大伙儿掰着手指头一学就会。张艳清笑着说:“我们早就习惯了,不出院门就把垃圾解决了,屋里和院里都利索。”

为了让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大兴镇安装了134个智能大喇叭,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每次10分钟,循环播放“垃圾分类”指南等宣传内容。

“乡亲们注意啦,垃圾分类要记牢,可回收、能焚烧、厨余进灶不乱倒……”中午,卡娄村村干部张卫东准时掏出手机,点开程序,村里的大喇叭随即响起。他说,现在,用手机就能远程控制村里的喇叭,可以定时定点播放。宣传到位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就上来了,环境自然就变好了。

随着“五指分类法”的推广普及,大兴镇果断拆除了全域垃圾池,倒逼垃圾从源头减量。采取“户分类、户处理、不出院”的“化整为零”治理模式,显著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和日常管理难度,实现垃圾从“末端清理”向“源头管理”的根本转变。

粪污资源化

从“环境包袱”到“资源财富”

大兴镇养殖户较多,畜禽粪污处理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全镇通过建设集中堆沤点,有效促进了粪污还田利用。

位于大兴镇卡娄村的张艋肉牛养殖合作社存栏肉牛近300头,每天产生牛粪两吨左右。合作社理事长张艋说:“我们每天把牛粪拉到村里的粪污堆沤点,村里有专人负责喷洒生物菌剂进行发酵,到了秋季玉米秸秆收完,发酵后的粪肥就直接通过机器抛撒还田。不仅我们省事,畜禽粪污也得到了综合利用。”

除了集中堆沤还田外,一些养殖量较少的散户还找到了一条粪污资源利用的新路。在当地养殖户刘成仁家,记者看到5头肉牛正悠闲地咀嚼着草料,院中几十块棕褐色的圆形“蜂窝煤”整齐摆放,仔细一看,这些“蜂窝煤”大有文章。

“这都是我用牛粪制作的,无须添加任何辅料,就可将牛粪制成燃料。”刘成仁说,用简易的生产模具就能将牛粪快速挤压成“蜂窝煤”状,晾干后就可燃烧,还没有难闻气味。他家5头牛每天产生的粪污,积攒下来做成“蜂窝煤”,用它取暖做饭和平时生火做饭,省钱又环保。

大兴镇镇长刘族希介绍,近年来,大兴镇集中力量攻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养殖户粪污还田台账,“一户一档”明确还田地块,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特别是针对夏秋季禽粪粪污无法及时还田的难题,采取“镇统筹+村组织”模式,通过村建与户建相结合方式,建设堆沤点86个,其中占地100平方米以上21个,确保全镇畜禽粪污有序堆沤处理。目前,每年经集中堆沤发酵后,约产生粪肥50000吨,可以做到全部还田。

形成闭环管护

从“一时干净”到“持久整洁”

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巡视卫生死角、宣传环保知识……在大兴镇构建的环境整治体系中,志愿者队伍无疑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环。据了解,大兴镇组建了95支志愿者团队,吸纳志愿者776人,实现了各村民小组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卫生清洁活动。

说起志愿者发挥的作用,后兴隆沟村党支部书记周国武有感而发,他说:“我们村的志愿者队伍由村里的党员、群众代表组成,每月至少有两次集中清理环境卫生的行动。村里种花、植树、打扫路面、清理边沟等工作都靠他们积极参与,为保持村屯环境整洁奠定了基础。”

周国武说,目前,为激励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工作,村里建立了“积分超市”,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都能获得相应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现在大家都主动参与,村屯环境也越来越好。

除了志愿者,大兴镇还将护林员、水管员等力量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把屯、路、河等环境卫生管护责任明确到人、到点。同时,镇综合执法队加大监管力度,对乱排乱倒垃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利用大喇叭公开曝光,形成震慑。全镇坚持开展“周检查、月调度、季拉练、不定期暗访”,使各村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大兴镇党委书记徐雷介绍,目前,全镇已形成了“制度引导——网格管理——督导激励”三位一体的闭环管护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反弹”难题,实现了从“一时干净”向“持久整洁”的转变,垃圾总量从源头上得到减少,每年节省垃圾转运费用约80万元。下一步,全镇将继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挖掘垃圾减量潜力,引导广大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让其从旁观者变身为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来源:东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