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骨头不是只有在摔跤的时候才会“说话”。很多时候,它悄无声息地变脆、变轻、变空,等你发现——已经晚了。骨密度一旦掉到“危险区”,就像一堵老墙,外表看不出裂缝,下一场风吹草动,就可能轰然倒塌。
骨头不是只有在摔跤的时候才会“说话”。很多时候,它悄无声息地变脆、变轻、变空,等你发现——已经晚了。骨密度一旦掉到“危险区”,就像一堵老墙,外表看不出裂缝,下一场风吹草动,就可能轰然倒塌。
今天我们不讲老年人,也不讲骨折事故,我们就说说你身上那些看起来“不疼不痒”的小变化,其实已经在提醒你:骨头在悄悄变脆,钙在偷偷流失,骨质疏松正在逼近。
别嫌唠叨,下面这6种表现,哪个你中了?看到第几个才开始紧张?
你明明走路不多,晚上却总觉得腿酸。不是累,是“空”。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白天没干啥,晚上腿肚子像散了一样。不是肌肉酸,是骨性疲劳。
这是因为骨小梁在慢慢减少,骨头内部像蜂窝一样被“掏空”,支撑力下降。你腿酸的不是肌肉,是骨头在“哀嚎”。
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早期的典型症状,就是无外力情况下的下肢酸软,尤其晚上更明显。它不是剧痛,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虚”。
建议做一次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DXA),这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尤其针对腰椎和股骨颈的评估最精准。
你不胖,可是驼背了,个子也悄悄“缩水”了。
骨质疏松不是只会让你骨折,它还会让你弯腰、矮小、驼背。这不是老了,而是椎体压缩性骨折在作祟。
椎体是脊柱的一节节骨头,像积木一样搭起来。骨头变脆后,积木一歪,整条脊柱就塌下去了。很多阿姨来门诊,说自己“近两年瘦了三厘米”,其实是脊柱塌了。
2023年《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隐匿率高达70%,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骨头断了,只当是“年纪大了”。
个子缩水超过2厘米,或者穿衣服感觉以前的尺寸突然不合身了,别只以为是胖了,有可能是骨塌缩。你洗碗时手腕发软,刷牙都觉得胳膊没劲。
骨质疏松不止发生在腿部和脊柱,桡骨(就是手腕那块骨头)是最早“告警”的部位之一。最近做饭切菜、洗碗、拧水龙头,手腕发软,有点疼?
那不是腱鞘炎,全身上下最容易“先塌”的骨头之一就是桡骨。它支撑着你每天的动作负荷,一旦骨密度下降,骨皮质变薄,就会出现活动时的酸软、隐痛。医学上叫前臂骨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微骨折状态,像是骨头里面有无数小裂缝,一动就酸。
如果你是更年期女性、BMI偏瘦、月经稀发或者绝经超过5年,这种表现更常见。你牙齿松了,牙龈退了,咬苹果都觉得“打滑”。
牙不好,不一定是牙的问题。很多人牙齿松动、牙缝变大,总觉得是刷牙方式不对,但是牙槽骨在退化!牙槽骨是牙齿的“地基”,骨质疏松发展到中期,牙槽骨也会开始萎缩。牙齿没了根基,就像老树根腐了——自然松动。
研究显示,牙槽骨骨密度下降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尤其是长期缺钙、吸烟、饮酒的人群,牙槽骨退化速度更快。
有些人去种牙,医生一拍片,说骨基太薄种不了,这不是牙医的问题,是你的骨头问题。
你指甲变脆、头发掉得快,是骨头在“报警”。
骨头和钙,不光藏在骨架里,它们还影响到你的“边边角角”。
指甲变薄、容易劈开,头发油腻、脱落严重,有时根本不是营养不良,而是钙代谢紊乱。钙流失后,甲基化反应受阻,导致角蛋白合成下降,从而出现这些边缘症状。
特别是女性,如果甲状旁腺功能异常,会加速钙的流失,指甲和头发就是最早“出事”的地方。
看到这,别再只补胶原蛋白了,也别盯着护发素,先查查血钙、血磷、维生素D水平,看看你身体里的矿物质还剩多少。
你动不动就抽筋,尤其睡觉时腿突然一绷就疼醒。
抽筋不是缺水,不是劳累,更不是“老寒腿”。很多人都忽略了,它其实是骨钙流失后,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的一种表现。
夜间抽筋,是骨质疏松发展过程中的“信号弹”。
正常情况下,钙离子能稳定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一旦钙掉得太多,神经像是“走火”,肌肉就会不由自主地收缩,形成剧烈痉挛。
你若频繁夜间抽筋,尤其是小腿部位,伴随酸麻感,建议查一下血清总钙、离子钙以及25-羟维生素D水平,别总以为是“天凉了”。
长期抽筋不纠正,骨质疏松+骨骼肌萎缩,就是一套组合拳,走到哪都“虚”。
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只和“年纪”有关。错了。
骨质疏松不只“盯”老人,它盯的是——骨量的流出速度。
如果你:
· 平时不晒太阳
· 久坐办公室
· 烟酒不离手
· 爱喝咖啡、碳酸饮料
· 常年节食、偏食
· 月经不规律或提前绝经
·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
那对不起,不管你几岁,骨头都可能在提前“退休”。
而你所有那些“没劲”“酸软”“驼背”“个子矮”“牙齿松”的小毛病,都是它留下的小纸条。
别再说“我还年轻”“还没到那个时候”。骨头这个东西,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就是骨折、塌陷、瘫痪三连击。你以为的“慢病”,其实是“静悄悄的灾难”。想知道自己骨头现在什么状态?别靠感觉,靠数据。
建议每年查一次骨密度(DXA),尤其是女性40岁后、男性50岁后就该纳入体检清单。补钙不等于安全,吸收率、激素水平、骨转换指标才是关键。
现在骨科门诊里,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我怎么就一下断了?”其实没一下,是你早就骨头不行了,只是没查、没管、没在意。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大庆.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治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2):117-121.
[2]李红.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22,28(4):315-319.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