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伪造行为的历史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久远。纵观历史,文学骗局、文献伪造、虚假文件层出不穷 —— 甚至有些曾被奉为圭臬的 “真实历史文献”,最终也被证实是精心编造的赝品。
伪造行为的历史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久远。纵观历史,文学骗局、文献伪造、虚假文件层出不穷 —— 甚至有些曾被奉为圭臬的 “真实历史文献”,最终也被证实是精心编造的赝品。
数千年来,纸质文件渗透到社会的几乎每个领域:从国家治理、日常交流到文学创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份文件,可能改写历史进程,可能价值连城,甚至可能兼具两者的影响力。
自文献诞生之日起,就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 或伪造知名文献,或凭空捏造全新 “史料”。这些伪造品类型各异,伪造者的动机与手段也不尽相同。
下文将讲述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伪造案,揭秘它们的创作动机、使用场景,以及最终被戳穿的全过程。
并非所有伪造品都为谋利而生,有些伪造文件甚至成为实施反人类罪行的工具 ——《锡安长老会纪要》便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例,即便出版已逾百年,其恶劣影响仍未消散。
这份文件自称是 “犹太领袖秘密集会的会议记录”,内容充斥着 “犹太精英策划称霸世界” 的阴谋论。1903 年,它首次在俄国出版,由政府官员谢尔盖・尼卢斯编辑;八年后,尼卢斯谎称这份文件是他从 1897 年瑞士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上 “偷来的记录”。但事实是,尼卢斯抄袭了多个现有文本,拼凑出这份文件,而其中诸多来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犹太主义色彩。
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同情沙皇的俄国流亡者将这份伪造文件公之于众,并逐步传播至全球。早在 1920 年,《锡安长老会纪要》就已被揭穿是骗局,却仍有数百万人对其深信不疑。二战前后,希特勒频繁引用这份文件,为其反犹政策 “辩护”;而纳粹德国并非唯一推崇它的国家 —— 汽车先驱亨利・福特便是美国最著名的支持者之一。他不仅在自己创办的反犹报纸《迪尔伯恩独立报》上连载文件内容,还出版了基于这份伪造品的书籍,销量超过 50 万册。
即便在今天,仍有反犹团体在宣扬这份文件及其理念。尽管百年前就已被证伪,它的存在仍警示着世人:有些谎言即便被戳穿,仍可能拥有蛊惑人心的破坏力。
历史上早期的重大伪造案之一,当属《君士坦丁的捐赠》。这份文件自称是公元 5 世纪罗马帝国的法律文书,声称君士坦丁大帝 “自愿将权力让渡给教皇”—— 但这一事件从未发生,整个文件实则是 8 世纪中期编造的赝品。
伪造的背后,是一场围绕权力与领土的政治交易。公元 751 至 756 年间,法兰克贵族丕平(“矮子丕平”)虽实际掌控国家政权,名义上的国王却是希尔德里克三世。为实现 “篡位合法化”,丕平致信教皇扎卡里亚,请求废黜希尔德里克三世,册封自己为法兰克国王。彼时教皇国正陷入困境:其在拉文纳附近的领土被伦巴第人占领,急需强大盟友支持。扎卡里亚权衡后同意了丕平的请求,以 “册封国王” 换取丕平的军事援助 —— 随后丕平出兵夺回了教皇国失去的领土。
但好景不长:扎卡里亚册封丕平仅一年后便去世;752 年,继任的教皇斯蒂芬二世与丕平未能达成新协议,丕平随即拒绝归还此前夺回的领土。为迫使丕平履约,斯蒂芬二世炮制出《君士坦丁的捐赠》,谎称 “君士坦丁大帝早有先例,将权力与领土赠予教皇”。目不识丁的丕平信以为真,最终交出了领土。这份伪造文件此后 “生效” 数百年,直到 15 世纪,学者洛伦佐・瓦拉通过文献考据,才彻底证明它是赝品。
对多数现代美国人而言,戴维・克罗克特是传奇拓荒者的代名词 —— 热爱生活、行事不羁,头戴标志性浣熊皮帽。许多人对他的印象,源自 “自传”《克罗克特上校在得克萨斯的英勇事迹与冒险经历》,并坚信这本书由克罗克特本人撰写。但事实上,多数人了解的 “克罗克特” 是虚构的 —— 这本 “自传” 的真正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兼剧作家理查德・佩恩・史密斯。
真实的克罗克特出生于贫困的拓荒者家庭,早年以猎人、士兵身份谋生,甚至参与过塔卢沙奇对印第安人的屠杀。1827 年当选美国国会议员后,他常夸大自己的边疆经历,塑造 “亲民形象” 以讨好选民 —— 不少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本就是他本人炒作的结果。
1836 年,克罗克特在阿拉莫战役中阵亡;不久后,史密斯撰写的 “克罗克特英勇事迹” 一书出版,书中诸多虚构情节(如 “独自对抗敌军”)逐渐固化了人们对克罗克特的错误认知。直到 1884 年,这场骗局才被揭穿:人们发现,史密斯仅用 24 小时,就通过拼凑真实史料、编造虚构情节,完成了这本 “自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争议至今未休,其事件与影响仍被不断讨论。因此,当英国作家马丁・艾伦出版 “揭秘二战历史” 的著作,声称曝光英国政府的 “隐秘行为” 时,他的作品本可能彻底改写大众对二战的认知 —— 若这些支撑观点的文献不是伪造的话。
艾伦职业生涯中出版了三本相关著作,均以 “全新视角解读英国政府与王室” 为噱头。在《隐秘议程》中,他声称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已知的纳粹同情者)曾向纳粹德国传递情报,间接帮助德军占领法国;2002 年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希姆莱的秘密战争》中,他更是宣称党卫军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并非自杀,而是被丘吉尔政府暗杀。
艾伦的所有主张,均基于他声称在英国国家档案馆 “发现” 的 29 份文件。但 2005 年,记者本・芬顿对这些文件展开审查,指出其伪造痕迹,随后伦敦警察厅介入调查。调查发现多个关键证据:文件中存在大量时代错误(如出现二战后才有的表述),更明显的是 —— 其中一份文件竟是用激光打印机打印的(激光打印机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远晚于二战)。骗局揭穿后,因艾伦身体状况不佳,检方最终决定不起诉他。
法西斯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或许是历史上少有的 “伪造自己日记” 的人 —— 他试图通过假日记为自己的罪行 “洗白”。1962 年之前,曾有多份 “墨索里尼日记” 现身,但均被证实是赝品;直到 1962 年,一组新 “日记” 被发现,学者们初步判断其极可能出自墨索里尼本人或其亲信之手 —— 这组日记是在一名参与处决墨索里尼的游击队员的遗物中找到的。
日记内容围绕二战前夕的历史展开,墨索里尼在其中反复强调 “与德国结盟是被迫的,非本人意愿”,试图将自己塑造成 “被动卷入战争的受害者”。尽管日记标注的日期是 1935 至 1939 年,但学者考证后认为,这些内容并非写于这一时期 —— 更可能是 1943 至 1945 年间,墨索里尼被剥夺权力、处于软禁时所写。彼时他深知自己终将因战争罪行被审判,便试图通过伪造日记留下 “证据”,为自己辩解。
世界名人的私人物品往往价值连城,而 “阿道夫・希特勒日记” 的骗局,曾让德国《明星》杂志付出沉重代价。1983 年,该杂志以 500 万美元的价格,从记者格尔德・海德曼手中买下 60 本黑色小笔记本,声称这些是希特勒的私人日记 —— 并宣称日记曾在 1945 年的一次空难中遗失,海德曼从斯图加特艺术品经销商康拉德・库亚乌手中 “找回”。
为增强可信度,杂志邀请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休・特雷弗 - 罗珀鉴定,特雷弗 - 罗珀初步认定日记为真品;随后《明星》杂志开始连载日记摘录,引发全球关注。但后续专业鉴定彻底戳穿了骗局:日记用纸、墨水均为 1950 年后生产的材料,文中还出现了二战后才有的现代词汇。面对证据,海德曼辩称自己 “被骗”,但最终他与库亚乌均因诈骗罪被判刑。
1984 年,一封所谓的《蝾螈信》浮出水面,险些颠覆整个摩门教的信仰体系。这封信据称写于 1830 年,由约瑟夫・史密斯(摩门教创始人)的私人秘书马丁・哈里斯,寄给另一位摩门教徒 W.W. 菲尔普斯。信中描述了史密斯 “发现金板” 的经过 —— 摩门教认为金板是上帝埋藏的宗教圣物,史密斯正是依据金板创作了《摩门经》。但信中的关键细节,却与摩门教会的官方说法完全相悖:信中称史密斯是在荒野中看到一只蝾螈后发现金板,且蝾螈化作精灵指引了他;而教会官方说法中,指引史密斯的是天使摩罗乃,而非 “神奇蝾螈”。
这封信的伪造者,是马克・霍夫曼 —— 他在摩门教家庭长大,后来失去信仰,20 世纪 80 年代沦为伪造者与骗子,专门向摩门教会兜售 “早期摩门教历史文献”。《蝾螈信》只是他伪造的众多文献之一,尽管部分摩门教学者从一开始就对这些 “文献” 的真实性存疑,但教会仍多次购入。1985 年末,随着质疑者逐渐接近真相,霍夫曼为分散注意力,在盐湖城制造了多起炸弹袭击,导致两人死亡。1987 年,经过全面鉴定,霍夫曼伪造的所有文件均被证实为赝品,他的罪行也随之曝光。
开膛手杰克的 “致老板” 信:连环杀人案中的 “模仿犯罪信”备受关注的恶性犯罪案件,往往会引发 “虚假认罪”—— 有人会向警方或报社寄去伪造的 “认罪信”,这种情况在当下常见,在 1888 年伦敦 “开膛手杰克” 连环杀人案的调查中也不例外。当时警方与报社收到了数百封声称来自 “开膛手杰克” 的信件,其中最早引起警方重视的,是一封落款 “亲爱的老板” 的信。
1888 年 9 月 25 日,中央通讯社收到这封信,写信人自称 “开膛手杰克”,开头称呼收信人为 “亲爱的老板”。信中有两个细节让警方起初认为其可信度极高:一是提到了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两起谋杀案(案件细节当时未完全公开);二是描述了其中一具尸体的残害方式,与警方掌握的现场情况完全吻合。为扩大线索来源,伦敦警察厅公开了这封信,却意外引发更多伪造信件涌入,干扰了调查。
如今,多数研究 “开膛手杰克” 的学者认为,《“致老板” 信》只是众多骗局之一,但仍有部分人坚持其真实性。由于 “开膛手杰克” 案至今未破,这封信的真假也成了永远的谜团。
多数伪造者为谋利伪造文献,但 18 世纪的威廉・亨利・艾尔兰,却为博取父亲认可,伪造了莎士比亚相关文献。艾尔兰生于 1775 年,渴望成为演员与剧作家,却天赋平平、学业糟糕,连父亲塞缪尔(作家兼古董收藏家)也对他的能力评价很低。
18 世纪末,已知的威廉・莎士比亚亲笔文件仅有四份,且均为法律文书;当时英国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莎士比亚有部分戏剧作品已失传(这一观点至今仍被部分现代学者认可)。艾尔兰看到了 “证明自己” 的机会:他先伪造了一份莎士比亚的土地契约,其逼真程度让塞缪尔惊喜不已,不断要求儿子 “找到更多莎士比亚亲笔文件”。此后,艾尔兰陆续伪造了莎士比亚的信件、法律文书、诗歌,甚至《李尔王》《哈姆雷特》的 “初稿”—— 其中《李尔王》初稿被改为大团圆结局,还曾在伦敦上演。
而他最大胆的伪造,是一部全新的 “莎士比亚戏剧”——《沃提根与罗温娜》。该剧以 5 世纪英格兰军阀沃提根为背景,核心情节却围绕 “不和的父子关系” 展开,暗含艾尔兰对自身处境的隐喻。1796 年,莎士比亚研究学者埃德蒙・马龙出版专著,明确指出《沃提根与罗温娜》是伪造品;讽刺的是,就在专著出版两天后,这部伪作仍在伦敦上演,但很快因 “真实性争议” 黯然下架。
1976 年,《小树的成长》出版后迅速走红 —— 书中以浪漫笔触描绘大萧条时期的童年,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自称是福里斯特・“小树”・塔克的自传。书中讲述塔克由有切罗基族血统的祖父母抚养,在田纳西州乡村学习 “山里人” 的生活方式,与 “文明世界” 形成鲜明对比,核心主旨是 “尊重所有种族的人”。
但这本书的作者既未践行书中理念,也并非 “福里斯特・塔克”—— 真正的作者是阿萨・厄尔・卡特,且书中情节全为虚构。更讽刺的是,卡特曾是三 K 党成员,还为种族隔离主义政客乔治・华莱士撰写演讲稿,其中就包括华莱士那篇臭名昭著的 “现在要隔离,永远要隔离” 演说。
卡特于 1979 年去世,未能看到自己的骗局被揭穿 ——1991 年,《纽约时报》通过调查,曝光了卡特的真实身份与过往。令人意外的是,骗局揭穿后,《小树的成长》并未滞销:出版社将其重新归类为小说,1997 年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至今仍被当作 “温情文学” 传播。
在当事人在世时伪造其自传,需要极大的胆量,而作家克利福德・欧文就做了这样的事。霍华德・休斯是航空业与电影业的先驱,20 世纪中叶已是世界顶级富豪,但他因患有妄想症与洁癖,自 1958 年起便隐居起来,极少公开露面 —— 这给了欧文可乘之机。
欧文曾是记者与小说家,生活随性不羁,他认为休斯深居简出,即便伪造自传,对方也不会公开反驳。于是,他在未动笔的情况下,就向麦格劳 - 希尔出版公司兜售 “霍华德・休斯独家自传”,声称自己已获得休斯授权,能独家采访。此后约一年时间里,欧文谎称多次前往墨西哥、波多黎各、巴哈马等地 “采访休斯”,实则是借 “采访” 之名与情妇(丹麦歌手兼演员尼娜・范・帕兰特)约会;而自传内容,全是他通过查阅休斯公开生平资料拼凑而成。
1971 年,就在自传即将出版时,休斯打破隐居状态,通过律师公开声明,称 “从未授权撰写自传,欧文的说法全是谎言”。此时,欧文已从麦格劳 - 希尔公司获得 75 万美元预付款,还与《时代》杂志签订了节选发表协议。最终,欧文退还了大部分款项,因重大盗窃罪与共谋罪被判入狱两年半,实际服刑 16 个月。
开膛手杰克的真实身份或许永远成谜,但这并未阻止有人借 “开膛手” 之名谋利。1992 年,英国利物浦废品回收商迈克・巴雷特声称发现了一本 “开膛手杰克日记”,日记作者署名詹姆斯・梅布里克。梅布里克是利物浦棉花商人,1889 年去世(即开膛手杰克作案结束后一年),他的妻子弗洛伦斯后来因 “用砒霜毒杀梅布里克” 被判有罪。日记中,“梅布里克” 承认自己就是开膛手杰克,还称 “妻子的不忠让自己走上杀人之路”。巴雷特声称,这本日记是他从一家酒吧的陌生男子手中买下的。
巴雷特随后出售了日记的出版权,华纳图书公司甚至印制了 20 万册准备发售。但历史文献专家的细致鉴定,揭露了诸多伪造痕迹:日记笔迹与已知的 “开膛手杰克信件笔迹” 完全不符,也不符合维多利亚时代的书写风格;更关键的是,日记中部分用词是 20 世纪才出现的,彻底暴露了其 “现代伪造” 的本质。
来源:世界史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