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以“蹲点式”校地合作引领 推动宋韵山乡城乡融合片区创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20:32 2

摘要:黄岩区立足括苍山脉与永宁江流域交汇独特地理优势,依托“山-水-林-田-村”传统村落生态格局,挖掘宋韵文化底蕴,巧用科研院所智库智力支持,构建“蹲点式”校地合作机制,以“山水为骨、宋韵入魂”,推进长潭水库“库区”周边传统村落的“连片式”保护,系统破解传统村落失“

黄岩区立足括苍山脉与永宁江流域交汇独特地理优势,依托“山-水-林-田-村”传统村落生态格局,挖掘宋韵文化底蕴,巧用科研院所智库智力支持,构建“蹲点式”校地合作机制,以“山水为骨、宋韵入魂”,推进长潭水库“库区”周边传统村落的“连片式”保护,系统破解传统村落失“活”难题,实现乌岩头村等9个传统村落从近乎“空心化”的状态逆袭。

组建建设智库,设立教学实践点、研究中心、合作基地,对传统村落从规划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专业化统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遵循乡村有机更新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三适原则”,推动乡村产业、社会文化、空间肌理整体发展“三位一体”,综合乡域、村域、村庄“三个层面”,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高质量开展黄岩传统村落空间更新实践。二是实施“在地指导”。以聘请首席专家、“高校”一体推进等模式,通过参与式、渐进式、互动式规划方法,实施乡村规划建设。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九年如一日,坚持每两周来黄岩,开展点对点指导,量身定制规划方案,充分保障当地建筑特色的延续性;浙江工业大学吕勤智、赵小龙教授带队,先后提供专业人才52批次、350余人次,实地开展村落建筑保护与改造设计实践。三是磨合共建机制。专家负责整体规划建设把控,政府组建专门队伍听民声、凝共识,遵循意见实时交流、规划实时修改、建设实时跟进“三实时”原则,实现专家-政府-村民良性互动,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十法”登上新华社《瞭望智库》《国家财经周刊》。

坚持“开发促保护”理念,创新提出“文化定桩、功能注入、适用技术”工作方法,推进村落建筑活化利用。一是坚持文化定桩。深入挖掘村落文化遗产,将村落民俗、历史故事、特色建筑结构有机融入改造,推进乡土文化与乡村建筑融合“再生”。乌岩头村结合建筑空间特征和传统村落整体性历史文化风貌,将老四合院打造“民国印象”主题的民俗博物馆;半山村以半山溪为主线,沿溪流村落游览动线,布局古法造纸、手艺糕等传统手艺体验点,建成民俗博物馆、民艺体验区、古法造纸博物馆等一批公用建筑。二是强化功能注入。结合村落现状基础,对闲置物理空间加以适应性改造,实现乡土风貌与现代需求和谐“共生”。沙滩村、乌岩头村改造原老卫生院、原老乡公所、老供销社等,建成“乡村振兴学院”南北校区。吸引全国各地考察团178批次、2485人,举办研讨班30批次、培训学员1868人。乌岩头村整合石铺地、石墙、木构、原有树木等村落元素,搭建村民活动广场,现成为年轻人举行相亲活动、社会机构举行创意策划活动的物理空间。三是遵循适用技术。在尊重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和传统建造工艺等基础上,植入节能、高效、环境友好等建筑技术,以满足宜居要求。改建后的沙滩村,先后获评“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村庄发展研究的浙江样本”等荣誉,并作为全国五个案例之一,写入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发布的《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报告中。

依托产业特色、坚持品牌突围、开展城乡联动,趟出传统村落共富路。一是以共富工坊强链。搭建“小橘灯”共富工坊,让零散农户、土特产资源产业“聚拢成拳”,带动农户参与电商直播,以品牌化、专业化、数字化推进土特产外销。沙滩村打响“屿头馒头”品牌,销售额逐年攀升。二是以会议经济引流。依托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以高端人才培训、高层次学术活动,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产生“学院+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沙滩村、乌岩头村枕山酒店常年接待学院培训等游客源,每年可为村里增收超20万元,带动农特产品销售超1500万元。三是以在地资源留人。依托永宁江、长潭水库等丰富山水资源和区域特色农副产品,植入书店、非遗工坊、美术馆等新兴业态,吸引超150余名青创客、农创客、文创客来村创业,激发村落文旅产业发展活力。

来源:浙江建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