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现在请用手中的磁控笔,指挥这只‘阿米巴虫’机器人穿过迷宫!”在北京交通大学Rheobot实验室的科普课堂上,李振坤副教授正带领孩子们探索科技的奥秘。这位2024年度“感动海淀”文明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用全球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为数十万少年打开了通往未
今天是教师节,
当我们想起老师,
除了黑板粉笔、公式定理,
还能想到什么?
在海淀,有一群老师,
他们不仅带学生解数学题,
还带他们“打印”会跳舞的机器人、
“翻译”全球治理的中国故事、
甚至“追踪”东北森林里的老虎……
他们让课堂变成了通往未来的窗口。
让4D打印机“跳”进孩子的课桌
“同学们,现在请用手中的磁控笔,指挥这只‘阿米巴虫’机器人穿过迷宫!”在北京交通大学Rheobot实验室的科普课堂上,李振坤副教授正带领孩子们探索科技的奥秘。这位2024年度“感动海淀”文明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用全球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为数十万少年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李振坤团队研发的Mag 4D Printer不仅入选中关村论坛常设展,更成为科普教育的“神器”。在八一学校的科技节上,1500余名学子亲身感受着流变机器人的神奇——这些由智能材料打印而成的柔性机械,能在磁场控制下像生物般蠕动、变形,时而化作“创可贴”修复模拟胃黏膜,时而变身为微型溶栓机器人。“它真的会思考!”学生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科普利器,是李振坤的教育创新。他带领团队开发的《4D打印与软体机器人》课程,已让5万余名中小学生受益。在上地实验学校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习编程建模,更亲手操作4D打印机制作个性化作品。
这种“让材料会思考”的教育魔法,正是李振坤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生动诠释。如今,这支由40余名博硕士组成的科普志愿服务队,正让前沿科技成为点亮青少年梦想的星光。
世界地图上的课堂
如果说李振坤是在实验室里造未来,那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刘琛教授,就是在语言和思想中搭建桥梁。
“让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世界地图。”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琛教授的这句教育箴言,恰是她三十年教学生涯的写照。这位2024年度“感动海淀”文明人物,将哈佛博士后的学术视野与扎根基层的教育热忱,熔铸成独特的育人之道。
在海淀区的社区图书馆里,刘琛首创的“读者-作者-推介者”三体阅读模式正在改变着全民阅读生态。她设计的互动阅读课上,孩子们既是经典作品的读者,也能成为原创故事的作者,更能化身文化推介者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种创新模式让她荣获“北京市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称号,更让人文之光照亮社区每个角落。
而在青海玛多县的草原上,刘琛带领的“国培计划”支教团队已培养近千名基层教师。她的学生中,有人走进联合国总部发声,有人留在西部乡村教书,用脚步丈量着老师描绘的“世界地图”。当她的英文专著《The Chinese Story in Global Order》在法兰克福书展引发关注时,这位G20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正通过视频连线,为海淀学子讲解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学术高度与教育温度的交融,让刘琛的课堂永远没有国界。
把课堂“搬进”东北虎的森林
“同学们看,这张红外相机拍到的照片里,东北虎的瞳孔在雪夜里像星星一样亮!”在“2024北京榜样”五月第三周榜样人物北京师范大学冯利民教授的科普讲座上,孩子们屏息凝视着屏幕上的野生虎豹。这位把近20年的青春献给林海雪原的生态学家,用最生动的自然教育诠释着师者担当。
作为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不仅建立起全球首个虎豹“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更将科研数据转化为科普教材。在“绘虎杯”青少年绘画大赛上,孩子们笔下的虎豹充满灵气——这些作品背后,是冯利民团队走进50多所中小学带来的生态启蒙。在璞瑅学校的课堂上,他用“百年虎殇”“十年寻虎”“科学护虎”的三部曲,让学生们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远意义。
“老师,红外相机能拍到小老虎吗?”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冯利民总会耐心解答。他带领学生参与的科学考察活动,让书本上的生态知识变成可触摸的自然体验。当学生们看到监测系统实时传回的虎豹影像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这位“草原上的老师”最珍视的教育成果。他把论文写在林海雪原上,更把生态理念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在海淀,
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
他们不仅是教授知识的人,
更是播种未来的人。
他们把实验室、森林、国际论坛“搬”回课堂,
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可玩。
今天,
当我们致敬老师,
不只是致敬他们的讲台,
窗外是流动的磁控机器人,
是跨越语言的中国故事,
是虎啸风生的原始森林。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
而海淀的这些老师,
正在点燃一整片星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