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多语传播……老牌华文媒体的“新破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21:20 1

摘要:“AI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推动海外华文媒体转型的战略力量。”新西兰《乡音》副社长陆欣讌介绍,《乡音》通过AI双语采编和智能编辑系统,一年内效率显著提高,人力成本降低超40%。

在媒体融合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下,海外华文媒体正积极探索转型之路。日前,多国华媒人接受小侨采访,讲述发展与探索。

借AI新技术,探索转型新路径

“AI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推动海外华文媒体转型的战略力量。”新西兰《乡音》副社长陆欣讌介绍,《乡音》通过AI双语采编和智能编辑系统,一年内效率显著提高,人力成本降低超40%。

但AI应用也需警惕风险。陆欣讌提醒,要重视年轻从业者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的问题,确保新闻真实性。

资料图:一款带显示的AI眼镜。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意大利《欧洲华人报》已成立20年。该报总编辑徐文山表示,20年间,报纸不断调整运营模式,以贴合读者需求。如今人工智能高度发展,海外华媒固守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他称,聚焦技术痛点,海外华文媒体需要与时俱进,探索转型路径,积极与同行加强交流,实现平台、技术对接,突破现有瓶颈。

德国热线董事长刘力介绍,德国热线也已运营20余年,面对新媒体冲击,德国热线从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到近年在网站全面接入AI,如今新闻采编、发帖、编译等大部分工作由AI完成。

“我们用机器爬虫采集信息,将德语文章借助人工智能翻译,经审核后发布,大幅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他说。

创新传播形式,贴近受众需求

面对不同受众特点,海外华媒在传播形式上不断创新。泰国网编辑部负责人陈冬说,年轻读者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喜爱社交分享,在数字时代,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需要解锁更多年轻人的阅读场景,多一些沉浸式和现场感。

资料图: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华文媒体圆桌会上,与会嘉宾探讨AI智媒时代华媒的发展路径。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近来中国潮玩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掀起热潮,有着尖耳朵和锯齿状牙齿的玩偶拉布布Labubu成热门单品,供不应求。“泰国年轻人对中国潮玩展现出浓厚兴趣。”陈冬认为,除了关注经济、文化、旅游等传统领域,海外华文媒体可以增加内容的社交属性,设计更多创意话题,通过与年轻人互动,展现中国丰富多元的潮流文化。

希腊《中希时报》主编蔡玲表示,海外华文媒体既要连接当地华侨华人,也要助力当地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希时报》已从传统纸媒转型为全媒体平台,在此过程中,团队不仅通过策划策展、宣传演出等方式拓展影响力,还与国内媒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蔡玲介绍,其团队借助海外社交平台,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希腊读者传递中国最新资讯。这些内容不仅为当地民众打开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他们与中国相关机构建立联系提供了契机。

深耕多语言传播,搭建沟通桥梁

《马中透视》三语新闻创办人李中平说:“从成立之初我们就坚持用中文、英文和马来语3种语言提供两国最新的新闻资讯和投资信息。”

李中平说,海外华文媒体入乡就要随俗。“我们的故事不仅要讲给华侨华人听,也要讲给不懂中文的当地人听,用当地民众听得懂的语言,以平实的话语和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他们有兴趣听且听得懂,为民间交流搭建桥梁。”

资料图:一款多语种AI透明屏。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侨报》社长李华东告诉记者,报纸创办的初衷是为当地华侨华人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住在国的法律法规,避免不必要的“踩坑”。

“我们目前以周报形式出版,采用中英文双语呈现。选择双语出版是希望这份报纸能为侨胞和当地民众创造共同话题,拉近彼此距离。”李华东称,华文媒体在融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坚守传统媒体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做好客观公正的报道,在为当地华侨华人提供第一手新闻资讯的同时,也积极提升华文媒体在当地主流话语体系中的“能见度”。

责编:马海燕

来源:中国侨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