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上海爆发甲肝疫情,30万人感染,海鲜毛蚶至今仍被禁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21:24 2

摘要:老李今年68岁,从小在上海长大。前阵子,他在自家餐桌上看到儿媳端上来一盘鲜亮的毛蚶刺身,顿时皱起了眉头。他还记得,33年前的那场甲肝“大暴发”让周围好几家邻居染病住院,医院里一床难求,街头巷尾人心惶惶。当时,不少人都是因为一口生鲜海味而引发全家受灾。从那以后,

老李今年68岁,从小在上海长大。前阵子,他在自家餐桌上看到儿媳端上来一盘鲜亮的毛蚶刺身,顿时皱起了眉头。他还记得,33年前的那场甲肝“大暴发”让周围好几家邻居染病住院,医院里一床难求,街头巷尾人心惶惶。当时,不少人都是因为一口生鲜海味而引发全家受灾。从那以后,每当家人想尝点海鲜生食,老李总是第一个摇头拒绝,还时不时警醒大家甲肝“隐形杀手”的危险。

可奇怪的是,30年过去了,甲肝疫情的记忆渐渐模糊,很多年轻人并不知晓那场风暴,却依然在重复着当年的“高危行为”——海鲜刺身、水果生吃不洗、野外饮水、忽视疫苗接种等。难道一次重大疫情之后,我们真的学会防御了吗?如果“甲肝”真的离我们不远,日常生活中哪些习惯最容易惹上这个看不见的病?

甲肝为何难以根绝?33年前上海疫情警示:日常“高危行为”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有的人会纳闷:现在社会进步了,饮食卫生都比过去强,为何甲肝仍每年都有病例反复出现?甚至到了冬春之交、节后用餐频繁季节,部分地区暴发风险仍居高不下

其实,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肠道传播,一旦有污染源进入群众性食物或水源,就会短时间引发大范围交叉感染。而根据《中华传染病学杂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等权威资料,甲肝的高发与以下几类陋习息息相关:

不安全海产品生食。尤其是贝壳类和部分未煮熟的海产品,极易因病毒污染导致局部爆发。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就与生食毛蚶直接相关,30万人感染,至今被写进疾控史册

不良饮食及饮水习惯。野外用餐、果蔬不净化、饮用未煮沸自来水、共用餐具等,都是病毒传播的“捷径”。 - 忽视免疫接种。当前我国甲肝疫苗接种率尚不够理想,部分中老年人因年轻时未接种疫苗,免疫力处于空白地带,更易成为易感染人群。生活卫生细节疏漏。饭前便后不洗手,特别是外出聚餐中“分餐不彻底”“筷勺混用”,无形中增加病毒传播几率。

不仅如此,根据山东麻凯肝病研究院公布的数据,甲肝隐性感染比例普遍可以达到实际感染的2-3倍,有的病例甚至全家“集体感染”,原因就是生活细节被忽视

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只要不吃生海鲜就没事,但事实上,“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只要饮食饮水的各个环节有漏洞,甲肝都能趁虚而入。

坚持4类“高危行为”,甲肝或在你身边反复出现——医生提醒,日常预防这4件事最关键(尤其很多家庭没注意第4条!)

上海那场大疫情后,海鲜市场随即趋紧,毛蚶被全面下架。可随着饮食多元、外卖生食风靡,一些被遗忘的“隐患行为”又悄悄回来了。不妨自查一下,你和家人是否也在犯:

吃未熟透的贝壳海鲜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数据指出,甲肝病毒最常见的宿主之一就是贝壳类海鲜。这些生物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容易富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实验表明,甲肝病毒在60℃下加热10分钟才会完全失活,而很多人图鲜美、贪口感,煮至半熟即吃,这相当于“吃病毒”。1988年上海疫情80%与毛蚶刺身直接相关,如今外卖平台也不乏“生吃贝类”热品,上榜风险榜。

水果蔬菜直接生吃/不净化 调查显示,在农村及部分外卖群体中,“直接生吃洗净的水果”很常见。自来水短暂停供,未保证安全过滤等,都可能让病毒趁机附着在表皮。多地疾控监测发现,未净化果蔬样品中甲肝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1%~5.6%不等,其中有超过60%未被发现症状。

饭前便后不洗手,孩子群体风险最高 甲肝经口传播,手-口-食品是典型通路。城市幼儿园、学校一旦消毒工作不到位,发病率可短时间增长4~5倍。专家建议,每次外出、如厕、备餐前后必须洗手30秒以上,用流动水彻底搓洗。

忽略疫苗保护的中老年人 根据《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发布的流调结果,甲肝疫苗可使个体获得90%以上的持久免疫力。但我国2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明显低于儿童,部分群体因自认为“年轻时没得过,没必要打”,埋下隐患。临床数据显示,老年人、慢病人群感染甲肝后,恶化几率较高,并发重症的风险比青少年高出近三倍

尤其是第四类“隐性高危”:家有肝功能异常、乙肝携带者人群。这些人自身肝功能本就不全,防御病毒能力更弱,对于甲肝病毒更是“无力抵抗”,一旦感染,损害远高于健康成年人!

科学防甲肝,医生提醒做到这4点:让你和家人远离甲肝困扰

看到这里,也许不少人已经开始紧张,其实“甲肝”并非不可控,只要抓好生活细节,就能极大减少感染风险。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的权威建议如下:

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再吃,尤其是海鲜贝类! 强调一遍,“鲜美不等于安全”!无论是火锅、炒菜还是蒸煮,贝壳类务必开壳煮透,水煮温度保持90°C以上,至少8-10分钟方能破坏病毒活性。

所有水果、蔬菜一律流动水多遍冲洗,必要时去皮

食材进餐前可用盐水、果蔬清洗剂浸泡5-10分钟,并反复搓洗,再用清水漂洗。应尽量少食生拌菜,如要食用建议选择来源可靠的“无公害、净化水种植品”。

培养全家人的洗手卫生习惯,尽量推行“分餐制” 饭前、便后及每次备餐前,均应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30秒以上;儿童群体,家长要全程监督。餐具、筷勺每餐后要高温消毒,聚餐时采用分餐公筷,大幅减少交叉感染。

主动咨询当地医院,补齐免疫“短板”——成年人应主动接种甲肝疫苗 尤其是肝功能异常、慢性病患者及家庭成员,应及早补打疫苗。甲肝疫苗为两针接种,间隔6-12个月,持久保护可达20年以上。若不确定自己是否免疫,可在社区医院抽血检测抗体。

不仅如此,外出旅行、野餐、探亲访友时饮食饮水更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饮用不明水源,在景区、农村、集体单位集中用餐时,一定要“宁可小心,不要侥幸”。

每一次疫情流行的警钟都在提醒我们:病毒并不会“自动消失”,我们的健康防线永远不能松懈。33年前的上海甲肝暴发事件,既是一场教训,也是一座警示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害的“老习惯”,往往才是病毒可怕的突破口。学会敬畏,养成健康细节,主动补齐免疫短板,就是我们能为自己和家人筑起的安全屏障。

甲肝的预防其实没有高科技,归根结底就是食物煮熟、果蔬净化、勤洗双手、疫苗接种健康就在每天的小事中,防患于未然,才是真正的明智。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传染病学杂志》2023年第41卷第5期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肝防控指南(2021版)》
4.《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宣教——甲型肝炎早知道》
5.《甲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与免疫持久性研究》
6.《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第56卷第8期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