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3日,北京时间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我们将迎来秋分,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古话说“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点明了这一刻,昼夜平分,秋意正浓。
2025年9月23日,北京时间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我们将迎来秋分,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古话说“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点明了这一刻,昼夜平分,秋意正浓。
秋分是秋季的中点,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得十二小时。人们常说“秋分一到昼夜平”,既是天文现象,也是时令特征。
在古代,以立秋为始,霜降为终,秋分正好处在九十天的中间,成为初秋与深秋的分水岭。自此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夜色渐长,凉意日渐加重。
古人强调阴阳调和,秋分正是这种平衡的写照。董仲舒曾言“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意在说明昼夜均匀,寒暑平衡,天地间透着安定的气息。
节气之外,秋分也留下了不少民俗。竖鸡蛋寓意平衡,粘雀嘴祈盼丰收,放纸鸢寄托心愿,拜月则承接了后来的中秋文化。可见这一日,不仅是自然时令,更是文化积淀。
如今,秋分还承载着新的意义。自2018年起,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寓意五谷丰登,敬天惜物。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时节,是天与人共享的清朗与喜悦。
古人观天象以定节气,最常见的就是借助北斗七星。七星如勺,斗柄转动之间,春夏秋冬的时序便一一展现,可谓“观星知时,顺天而行”。
在典籍中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由此,人们凭星象方向,就能推算出季节的更替。
秋分时节,斗柄正好指向西方,也就是酉位。人们说“斗转星移,秋意渐浓”,此刻天地间昼夜平分,恰是秋天走到中段的标志。
这种方法,不依赖器械,只凭肉眼与心思,却能与天道合拍。可见古人“敬天法时”,不仅是农事安排的依据,也是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
秋分一到,太阳逐渐南移,白昼渐短,黑夜渐长。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时节降雨常常带走热气,凉意便随风而至,天地之间渐显肃爽。
在长江流域以及以北地区,气温普遍降到22度以下,凉风习习,正是“碧空万里,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北方冷气团开始活跃,农人常感受“风清露冷”的秋意渐浓。
而在西北高原,气温更低,夜里已可见霜雪,映照着“白云秋影日光寒”的景象。南方虽少有暴雨,却常见连绵阴雨,夜雨频频,使人感受到另一种清凉的氛围。
由此看来,秋分之后,气候渐趋分明,北冷南凉,雨少风清。正如古人言“秋水共长天一色”,天地之间透着清澈与宁静,预示着秋意已经真正到来。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循气候规律总结而来,人们借此判断冷暖变化。依照传统说法,秋分共有三候,每5天为一候,具体如下。
一候雷始收声:秋分一到,天地气息转凉。古人说“雷始收声”,意在说明阳气渐退,阴气渐长,夏季的喧闹消散,秋寒的脚步已然临近。
二候蛰虫坯户:随着气候渐冷,蛰虫也开始寻觅穴居,把洞口用泥土封闭。人们称之为“蛰虫坯户”,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是生灵顺应时令的智慧。
三候水始涸:空气干爽,水汽消散,湖泽渐浅。古书言“水始涸”,正映照着河流池塘因秋燥而水量减少的景象,天地之间更添一份肃穆与清明。
故,今年9月23日迎来秋分,古人没有现代气象工具,却能凭借长期经验判断冷暖,安排农事。民间常传一句话:“白天秋分,单衣过冬;晚上秋分,冻死老牛”,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我们不妨一起来听听老祖宗咋说的。
秋分在农谚里常被赋予冷暖的预兆。老话说“白天秋分,单衣过冬;晚上秋分,冻死老牛”,意思是白天交节,冬季或许温和;若是夜里交节,冬季就会寒冷。
这种说法虽有夸张,却反映了古人对气候的细致观察。白昼秋分,阳气尚显,人们便推测冬天不会太冷;夜里秋分,阴气旺盛,就被看作严冬来得更快。
秋分本是昼夜平分、寒暑均衡的时刻,气候多在冷热之间转换。正如古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降水与气温的细微变化,都牵动着农人对来年作物的判断。
农事与节气相连,秋分既是时序的分界,也是田间的指引。顺应节令安排播种与收获,正体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智慧,承载着古人顺天而作的生活哲理。
那么,今年秋分交节的时间在几点?
2025年秋分交节时间为9月23日02时19分,太阳运行至黄经180度。由此可见,今年秋分在夜间交节,依照古人经验,预示着这个冬天会比较寒冷。
所以,不妨一起来看看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秋分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人们常说“秋分雨堵门,冬天雪花飘”,意思是这一天若遇上大雨,冬季往往雪多,天寒料峭。农谚虽简,却是古人观察冷暖变化的智慧。
秋分本是昼夜平分、寒暑交替的节点。雨水若在此时频繁,说明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到了冬日,雪势就可能更盛。正如“一场秋雨一场寒”,自然规律自有迹可循。
对于农人来说,这样的预兆至关重要。秋收在即,冬种将临,天气冷暖直接影响收获与播种。古人感叹“人勤地不懒”,却更懂得顺应天时。
秋分的农谚,不只是口口相传的经验,更是岁月累积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读懂时令,才能与自然同频,把握冷暖节律,让农耕有备无患。
民谚说“秋分狂风啸,正月难出手”,意思是秋分当天若有大风,来年正月的寒气会格外刺骨。古人用这种方式,记录了季节之间的冷暖关联。
秋分正值昼夜平分,阴阳交替。大风若在此时频繁,往往说明冷空气势力增强。农人常说“一场秋风一场凉”,风声中暗藏着冬季寒冷的信号。
对于农耕来说,这种经验有其价值。秋收之际,风力大小关乎谷物收晒;而预测冬寒,则能提前准备农事和生活。古语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可见人力虽勤,仍需顺应时令。
秋分的气象征兆,不仅是自然变化的写照,也是农业社会赖以传承的智慧。懂得这些农谚,便能在时光更替中,体会人与天地之间的微妙契合。
民谚有言“秋分冷得快,三九暖烘烘”,意思是说若秋分后气温骤降,等到三九天时,反而可能不会太冷。古人把这种冷暖交替的经验,化作简短的话语流传。
秋分是昼夜平分、阴阳转折的时节。若在这时寒气提前到来,往往意味着冷势早起早退。正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若偏暖,也就是冬季不会过于严酷。
对农人而言,这类经验有实际意义。早冷能让庄稼及时收割,土地尽快安息,为来年耕种留出空间。古人常道“人勤天助”,冷暖的节律便是农事的重要参考。
秋分的冷暖预兆,不单是对天气的揣摩,更折射出人与自然的默契。懂得顺势而为,就能在寒来暑往之间,把握好农耕与生活的节奏。
农谚道“秋分似三伏,冬天不用烧火炉”,意思是说若秋分当天依旧闷热如盛夏,往往意味着冬季会比较温暖,这是暖冬的征兆。古人以简练的话语,把冷暖规律刻在时令里。
秋分本是昼夜平衡、暑退寒生的节气。如果在这一天依旧炎热,说明寒意来得晚。人们便推测,到了隆冬时节,火炉也许用不上,气候会较为温和。
但对农人来说,暖冬并不全是好消息。作物本应休养生息,却因气温过高继续生长。就像小麦可能分蘖过旺,油菜也会过早抽苔,农事的节律被打乱。
这类变化常造成植株纤弱、结实不足,影响收成。古语云“天有常道,地有常理”,节气的预兆提醒人们顺时而作,也提醒农耕需防气候反常带来的考验。
总结:今年9月23日秋分,民间有句老话:“白天秋分,单衣过冬;晚上秋分,冻死老牛”。虽未必完全应验,却源自古人长期经验,值得参考。农谚言简意深,仍需理性看待,你认为呢?
来源:乡村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