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文化之“魂”强思政课程之“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04:54 2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育人成效跃升的关键路径。

杨铁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育人成效跃升的关键路径。

根植精神沃土,深挖核心价值

筑牢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从“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到“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独特的哲学体系与价值追求。将其系统融入思政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深刻把握“何以中国”的历史逻辑,从文化血脉中汲取自信力量。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程可结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阐释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传统认识论,深化学生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理解。

厚植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序列、“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与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高度契合。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怀、“诚信为本”的处世准则、“慎独内省”的修身之道融入思政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和清晰的价值坐标。在思政课程中,可将传统“孝道”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对家庭责任、社会公德的理解;用“君子义以为上”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衔接。

激活思政课程的创新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鲜活的历史叙事、深邃的哲学思辨、生动的文化载体,为思政课突破理论说教瓶颈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方法论启迪。通过挖掘其“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实事求是”的唯物观点、“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能显著提升思政课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感染力。运用孔子“因材施教”、朱熹“循序渐进”等传统教育智慧,可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把握时代要求,融合战略方位

响应国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强调,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高校将思政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必修+选修+实践”立体课程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碰撞,部分大学生存在文化认同模糊、历史观念淡薄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恰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认同的锐利武器。通过思政课程讲清楚“大一统”国家观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深化“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高校思政课必须成为阐释“第二个结合”的“桥头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需重点阐释:传统“小康”“大同”理想与共同富裕目标的联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民为贵”理念的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对“天下观”的创新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对“天人合一”智慧的当代转化。讲透这些重点内容的内在机理,方能彰显党的理论创新深厚的文明根基。

系统协同推进,构建创新路径

构建分层融合体系。必修课程精准滴灌,依据各门思政课特质定制融合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侧重阐释传统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基因;《道德与法治》链接传统美德与当代规范。选修课程拓展深化,开设区域文化研究、典籍选读、非遗传承实践等特色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健全培训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政课教师国培、省培计划核心内容,举办“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班”“文化遗址现场教学”等活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思政元素挖掘”研究。推动跨学科协同,建立思政教师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专业教师联合备课机制,打造“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聘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学者担任兼职导师。强化实践转化能力,鼓励教师运用情景剧、经典吟诵、文化探访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吸引力。

拓展融合实践场域。深化校馆合作,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文物里的思政课”活动。联动社会课堂,结合传统节日、国家公祭日等节点,组织“礼敬中华”主题实践;开展“非遗进校园”“经典诵读展演”等活动。推动家校社协同,鼓励学生担任“传统文化传播志愿者”,利用假期开展乡土文化调研,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辐射效应。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高校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是关乎立德树人成效、文化传承创新的系统工程。唯有深刻把握其固本培元、铸魂育人的核心价值,精准锚定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方位,方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汇入思政教育的广袤田野,使思政课程真正焕发“入脑入心、培根铸魂”的生机活力,为培养造就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磅礴力量。

〔作者系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11日 第7版:理论特刊)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