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明生,陕西扶风人,号乔山脚下。法门寺书画院院长。共产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十大新闻人物。原宝鸡市信用联社主任,联合国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特邀书法顾问,中国乡土文化协会理事,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台湾
刘明生,陕西扶风人,号乔山脚下。法门寺书画院院长。共产党员,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省部级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十大新闻人物。原宝鸡市信用联社主任,联合国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特邀书法顾问,中国乡土文化协会理事,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台湾故宫博物馆名誉院长、院士,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宝鸡分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书画协会特邀顾问。
扶风豪士天下行
撰文孙安海
乔山脚下出英豪,
扶风豪士天下行。
信合工作几十载,
勤奋好学人正派。
政治敏锐性很高,
工作作风大格局。
为人处事大风范,
胸心宽阔大无畏。
金融系统有名气,
心底坦然敢担当。
爱护职工真可贵,
领导才能人敬佩。
平仪敬人德宽厚,
为人师表众人赞。
宝刀不老书画展,
喜获嘉奖誉三秦。
能文能武是全才,
花开富贵满人间。
坚守孝道美名传,
德高望重福寿全。
老来生活很丰富,
琴棋书画乐逍遥。
热情好客人气旺,
日月同辉福满堂。
扶风名士天下奇
扶风县是周秦文化和佛文化的兴盛之地,人杰地灵,名人贤士数不胜数。然而在我的身边,却有一位因平易近人而使我们感觉不到高大上的长者,越来越引起我的敬仰。不善文笔的我,油然有了必须得写一写的冲动,他就是我的乡里和长者刘明生先生。
刘明生同志1954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一个老革命家庭。 受前辈与家庭的教育,他从青少年时代努力学习,思想进步。得到党组织的重点培养,1973年到1975年任章村大队会计,南阳公社信用站会计,团总支副书记。在基层岗位上刘明生同志好学上进,积极肯干,于1975年8月被县人民银行招录信用社财务辅导员,同年加入中共党员。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拼搏,工作出色,连年被评为先进,1978年被破格调入县人民银行农金股工作。1982年下派新店信用社任主任,综合党支部书记,1983年调回县农行任副股长,筹备成立扶风县信用合作联社,1984年县信用联社正式挂牌成立,担任联社常务副主任,农业银行党组成员。1996年行社脱勾,担任县信用联社理事长、主任、党委书记。长期积累起来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一步步发挥了出来。在此期间推出了信用社系统内部小图书馆、小菜园、小锅炉、小食堂小活动室的"五小工程”建设,使扶风县信系统学习风气、生活作风、工作效率得到了全面改进。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并在全市,全省,全国金融系统推广。省人民银行组织全省金融系统在扶风信用联社召开了现场会,刘明生同志向大会介绍了经验,他自己也被评为全国金融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全省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支农支企走在先,在全县支农中深入基层调研,走南闯北学习取经,结合县域农业经济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创造出一套精准支农好办法:支持北三乡创建苹果林带,取名"绿色革命”,在法门,建和,召公,创建大面积种植辣椒,取名"红色革命",在段家,午井,太白大力支持发展秦川牛产业,又叫"黄色革命”,在塬下三乡,支持发展中棚大棚蔬菜产业,又称"白色革命"。这一浩大工程,人民高兴地称之为"四色革命”工程,大幅度地帮助全县农民脱贫致富,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业经济,同时也壮大了信用社资金。当时信用社存贷款规模,盈利水平,均在全县金融系统首位。刘明生同志也被评为全省支农支企先进个人,省市县三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及优秀市民标兵。被省委,省政府,省总工会评为省级劳动模范!
2000年被调入宝鸡市信用联社任主任,同时担任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常委。全市公检法,金融系统,发改委,物价局,各新闻媒体人民监督员,及省级人民监督员,被省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全国金融系统十大新闻人物。同时被全国信合,金融杂志,中国政协导报,中国城乡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专题报道。
在宝鸡市信用联社主任任上,想方设法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全县、全市、全省大胆尝试,勇于改革,简化农民贷款程序,减轻农民负担,他免除质押、不要求担保,创造性实行五户联保信用贷款制度。这一做法得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的认可,金融时报,各界导报,题为《刘明生喊出了九亿农民的心声》,做了专题报道,刘明生亲自试点支持创建"太白纯农业县”,开展农户贷款不要抵押,质押,万元以下全部信用代款的助农新方法,恢复了信用社的"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和"三铁”(铁账、铁算盘、铁信誉)作用。 刘明生同志独到的远见和胆识,卓越的工作能力。不仅为推动了三秦大地的金融支农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全国农信服务改革提供了范本。副省长王寿森称赞:刘主任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点子清,办法多。提议刘明生同志担任政府正县级领导主政一方,在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权力面前,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刘明生同志选择了留在三农金融第一线,真抓实干。当时负责金融的国务委员、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对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基层金融干部的胆魄和实操能力非常赏识,在陕西调研时专门招见并详细认真地听取了他对农村金融工作的见解和意见。特聘刘明生同志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意见可直达中央。他的好多意见和论文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推广实行。为金融支持农民增收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扶风县新区开发进行到两难境地时,作为扶风主要全融部门的掌门人,在关键时刻,为县委书记曹毓刚出谋划策,有力地促成了新区开发计划的落地实施。为扶风建设立了大功。
刘明生独特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工作能力,带领扶风县信用联社业绩名列全国前茅,丰厚的营业收入使扶风县信用联社有了改善工作环境的底气,也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信任和超常规放权支持,他抓住机遇在九十年代一次性解决了全县信用社职工的住房问题,不论正式工不是合同工,临时工人人有家属楼住,跑省市争取招工指标一次解决了临时工,司机,打字员,炊事员吃商品粮招为正式工,在扶风乃至省市为首创,达到了厉史之最,现在没人达到。解决了职工终生后顾之忧,满满的归属感、自豪感、优越感。成为同行翘楚。
刘明生同志不但关心职工,为部下办实事,更忘不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不忘初心,奔走在家乡的田间地头,为振兴三农作调研报告,为金融一线出谋划策。南阳乡章村村地处旱塬,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灌溉条件差,农村道路坑坑洼洼,夏秋收种遇到雨天农民一身泥水,小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刘明生经过调研,发挥自身优势,任劳任怨,跑上跑下,争取资金为村上办了抽水站,旱塬变成了水浇田,早涝保丰收,争取市财政资金为章村小学扩建添砖加瓦。上省发改委争取资金二十多万元,把泥路和街道打成了水泥路面,方便了父老乡亲出行。助残疾农民、贫困户贷款,支持有志年轻人贷款创业的事实不胜枚举。得到实惠的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他为:情系三农的`财神爷"。当有人以感恩之情想送礼物时,他常会质朴地说:"父亲早就教导我说"和钱打交道的人,千万要小心,蝇子飞过去都会有影影’。国家给我的工资我很满足了,我什么都不需要。"送礼者无不心悦诚服!在万众瞩目下的刘明生同志始终保持了一个清正廉明的共产党员形象。
树高千丈,不忘其根。而今,年逾古稀的刘明生同志儿孙满堂,功誉满身。一生热爱学习涵养出来的文化艺术天赋又绽放出异彩,其书画作品在2013年"中国名人名画大赛中获百佳优秀人物奖"。2020年10月在"全国墨韵中华书画大赛”中获得金奖。"被文化人物》杂志社授予"百名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最高成就奖。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聘为"首席艺术家","台湾故宫博物院名誉馆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等殊荣。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台弯故宫博物院》及德、法、日本,尼泊尔,港澳著名博物馆收藏。
生活简朴的刘明生把上级特批给他的待遇、稿费和奖金积累下来,又多方筹措资金,投巨资创办"法门寺书画院",聚集名流贤达,共话改革开放大计,歌颂党的政策方针,培养书画新人,为树立清风正气和精文明建设又立新功。
"谁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明生完成了为社会物质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使命,又翻开了为社会精神文明作贡献的新篇章。
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扶风有俊贤,
明德复清廉。
生而法完人,
留名乔山颠。
刘安宁2025年国庆
赞刘明生.和周向东/犟人(笔名)
乔山脚下出贤良,湋水悠悠润故乡。
少年有志追先进,青岁躬身入农行。
会计桌前知民苦,辅导员岗践衷肠。
农信挑梁担重任,行社脱钩勇领航。
“四色”兴农田丰产,“五户联保”解民慌。
大棚蔬菜四季绿,苹果辣椒满庭芳。
临危受命赴宝鸡,信贷改革破旧章。
太白试点开新路,九亿心声传四方。
人大政协献良策,劳模榜上闪荣光。
丹青妙笔抒正气,书院领航育栋梁。
退休仍念三农事,田间地头脚步忙。
百姓称他“财神爷”,口碑胜过金与墙。
一生风骨昭日月,乔山湋水永难忘。
乔山风骨映初心——刘明生的家国情怀与人生答卷文 周向东乔山的晨雾总比别处厚些,尤其到了秋末,白蒙蒙的雾气裹着塬上的苹果香,漫过扶风老城的青砖灰瓦,连北街小学的书声都像浸了水汽,软乎乎地飘在岳家巷的上空——那里的油泼辣子香能从早飘到晚,谁家蒸了馍,掀开蒸笼的热气能顺着门缝溜到街上,勾得放学的娃们直咽口水。 刘明生就出生在这片扶风热土上,成长于一个革命家庭。父辈在烽火岁月里的坚守,早早在他心里埋下了“为民”的种子。从青少年时起,他便循着父辈的足迹努力学习、追求进步,这份踏实让他得到了党组织的重点培养——1973年到1975年,他先后担任章村大队会计、南阳公社信用站会计、团总支副书记,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他跟着老会计学记账,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把扶风的田埂、农户的需求,都一笔一笔记在了心里。1975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年八月,他被县人民银行招录为信用社财务辅导员,圆了“服务乡土金融”的梦;也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着党旗宣誓时,他想起父亲说的“干事要踏实,为民要尽心”,暗下决心要把这份初心落在每一笔账目、每一次服务里。此后的日子,他在岗位上拼劲十足,连年被评为先进,1978年更是被破格调入县人民银行农金股;1982年,他主动要求下派基层,任新店信用社主任、综合党支部书记,把农金股的经验带到田间地头;1983年调回县农行任副股长后,又牵头筹备扶风县信用合作联社,1984年联社正式挂牌,他
出任常务副主任、农业银行党组成员——一步步从基层走来,他的脚步始终没离开过扶风的乡土,没离开过农民的需求。红色家训:从父辈的担架到他的“初心账”第一次听刘明生讲父亲的故事,是1998年的深秋,我们坐着信用社的旧吉普车去北三乡。车在土路上颠得厉害,车轮碾过晒干的玉米秆,“咯吱咯吱”响,窗外的乔山像块墨色的玉,嵌在远处的天际线里。他突然指着路边一片挂着红苹果的林子说:“我爸当年就在这附近抬过伤员,扶眉战役那会儿,这路还是土路,夜里走一步滑三步。”他父亲是地下党老革命,那会儿藏在乔山脚下的窑洞里,白天帮村民收庄稼,夜里就揣着情报往前线跑。有次敌军的炮弹落在离担架不远的麦地里,他爸扑在伤员身上,后背被弹片划了道大口子,还是咬着牙把人抬到了 水对岸的临时医院。解放后父亲当乡长,办公室就在老城的一座旧庙里,每月领的津贴总攒着——刘明生说,他小时候常趴在父亲的煤油灯底下写作业,看父亲在泛黄的账本上记:“王五保户,粮30斤”“李娃上学,学费5元”,那本账的封皮都磨破了,父亲却总说:“这账比自家的家底金贵,漏了一户,心里就不安。”1996年“行社脱钩”,刘明生接过了扶风县信用联社理事长、主任、党委书记的重担。这一年,他把积累多年的基层经验全用了起来:知道职工们住得挤、吃得差,就牵头搞“五小工程”——小图书室里摆满《苹果栽培技术》《秦川牛养殖指南》,成了农民的“致富课堂”;小食堂里每天飘着热乎饭香,冬天的小锅炉把暖意送进每个办公室;小菜园里的黄瓜、西红柿熟了,职工们会主动送给附近的老农。
这套充满烟火气的做法,不仅让扶风信用社的学习风气、工作效率大变样,还从宝鸡市推广到全省、全国,省人民银行专门在扶风开了现场会,他站在台上介绍经验时,说的还是那句实在话:“咱信用社是农民的银行,得先让职工暖心,才能让农民放心。 也是在这期间,他被评为全国金融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全省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但他把奖状锁在抽屉里,转身又扎进了支农一线。1999年五一,他作为省级劳动模范去北京,出发前特意把父亲那枚旧党徽别在胸口。登上天安门城楼那天,风把国旗吹得猎猎响,他望着广场上的人群,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去乔山脚下帮村民种玉米,父亲说“干事要像种玉米,根扎深了才结穗”。“那时候才懂,‘扎深根’不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是得让农民的日子真能过出甜滋味。”后来在人民大会堂,他跟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回来后把照片压在办公桌玻璃底下,旁边摆着一张1999年的扶风县地图,地图上北三乡、法门镇的位置,都用红笔圈了圈,写着“苹果”“辣椒”的小字——那是他心里的“支农清单”,每一笔都要落到实处。
有次我们去段家镇走访,路过一户姓王的老农家里,院子里拴着两头秦川牛,牛圈旁边堆着刚晒干的玉米。老人拉着刘明生的手就哭:“刘主任,要不是你1995年给我贷的500块买牛钱,我家娃都念不起初中。”刘明生拍着老人的手背,指了指窗外的乔山:“我爸要是还在,看见你家这牛、这玉米,肯定高兴。”那天回来的路上,吉普车路过 水支流,看见几个妇女在河边洗衣,他跟我说:“我现在每批一笔贷款,都像在替我爸接着记那本账乔山看着呢,一笔都不能错。”金融惠民:从扶风田埂到宝鸡大地的改革路 1994年,我还在扶风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工作,那年腊月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县上要耍社火——这是扶风老辈传下来的规矩,锣鼓队、高跷、芯子一上街,整条老城的街都能热闹起来。可那会儿县上财政紧,连给社火队做服装、买锣鼓的钱都凑不齐,领导把任务压给我,让我去县农行找分管领导刘明生想想办法。我揣着申请报告,心里直打鼓:毕竟是“要钱”的事,又是跨部门,人家要是推脱,我都不知道咋回话。到了农行办公楼,推开刘明生办公室的门,却见他穿着挺括的深灰色西服,领带打得周正,没有半分官架子,正对着一份报表写写画画。听见动静,他抬头笑着起身:“快坐,喝杯热茶暖暖身子。”我把社火筹备缺钱的事一五一十说完,还没来得及说“要是为难就当我没说”,他就接过报告翻了翻,语气特别温和:“县上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咋能不支持?” 他指着报告上“群众文化活动”几个字,特意加重了语气:“‘群文’‘群文’,得是让群众热闹起来的‘文’,不能是穷得办不起来的‘穷’!过年就得有年气,社火耍起来,大家心里亮堂,干事才有劲,这钱得花!”没等我多劝,他就拿起笔在报告上签了字,还跟会计交代:“这笔钱优先拨付,别耽误了社火筹备。”后来社火上街那天,岳家巷、北街挤满了人,锣鼓声从早响到晚,我特意跑去跟刘明生说热闹劲儿,他笑得眼睛都眯了:“你看,这热闹多值,比啥都强。”
1997年我调去县政府办当秘书,日子却过得紧巴——那会儿孩子刚满周岁,我们没地方住,只能挤在父母83平米的老房子里。家里算上父母、我和妻子,还有帮忙带娃的保姆,五口人挤在两室一厅里,孩子连个正经床铺都没有,只能在父母卧室的柜生台上铺层褥子,将就着睡。每到晚上,屋里到处是东西,连转身都费劲,我和妻子只能推着婴儿车,在岳家巷、北街的路上转圈——从信用社门口转到北街小学,再从小学转到 水河边,直到孩子在车里睡熟,我们才敢慢慢往回走,心里又酸又急:啥时候才能有个自己的家?也是这年,县上有批家属楼要卖,5.6万元一套,我盯着消息馋得不行,可翻遍存折,连1000块积蓄都没有——那会儿我月薪才几百块,光家里日常开支就够紧的,哪有闲钱买房?眼看报名截止日期越来越近,我急得几晚没睡着,后来听说刘明生在县医院挂针,我咬咬牙,揣着写好的贷款申请书就往医院跑。病房里飘着淡淡的中药味,刘明生手背上扎着输液针,桌上还摊着信用社的贷款报表。我红着脸把买房的难处、挤在父母家的窘迫一五一十说出来,话没说完就红了眼:“刘主任,我知道这钱不是小数,可我实在没办法了……”没等我说完,他就放下报表,指着申请书上的金额说:“买房子是正经事,是给娃一个家,该帮!”他当即跟陪在旁边的信用社会计交代:“这户的贷款按政策走,利息算最低的,别让他有压力。”最后,他在申请书上签了字,给我贷了2万元——那笔钱,在当时够普通人家攒上好几年。攥着贷款凭证走出医院时,我看着街上熟悉的青砖房,眼泪差点掉下来。后来拿到家属楼钥匙那天,我特意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给刘明生道谢,他笑着说:“不用谢,你们能有个安稳家,比啥都强。”
那天晚上,我们终于不用在街上游荡,把孩子放在自己家的小床上时,妻子跟我说:“要是没有刘主任,咱还不知道要挤到啥时候呢。”1997年去扶风县信用社开会时,我总想起这些事——这会儿的刘明生,已经成了信用社的“领头人”,但那份对“民生小事”的上心,一点没变。信用社在老城的十字街口,是栋两层的红砖楼,门口停着几辆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菜篮子,里面装着刚买的青菜和馒头;北街小学的上课铃响了,书声顺着风飘过来,和岳家巷飘来的油泼辣子香混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就像当年耍社火、后来搬进新家的日子。走进会议室时,正撞见一场“争执”——几个老职工围着刘明生,红着脸说:“刘主任,临时工转正式工从来没这规矩,你这是给自己找难题!”刘明生坐在一张木桌后面,手里攥着一份职工名单,指着眼眶通红的炊事员老张说:“老张在食堂干了八年,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生炉子蒸馒头,冬天灶房冷,他手上的冻疮裂得流血都不歇着。职工们吃的热乎饭,都是他守着灶台做的,凭啥正式工能有保障,他就不能?”那场“争执”后来有了结果:他跑了三个多月,往省市联社跑了不下十趟,每次去都带着老张做的馒头,说“这是我们职工的心意,也是他们的辛苦”。最后硬是争取到60个转正指标,不仅老张转了正,连打字室的小姑娘、开车的司机都落了实。转正那天,老张提着一筐自家种的辣椒去办公室,辣椒红得发亮,刘明生没收,只说:“你把食堂的粥熬稠点,让大家冬天能喝口热的,就是对我最好的谢礼。
在扶风的这些年,他最亮眼的成绩,莫过于打造了“四色革命”支农工程。90年代的北三乡,还大多种粮食,一年到头忙下来,除去化肥钱,剩不下几个钱。刘明生带着人去山东考察苹果种植,回来后挨村开会,在各村的打谷场上,用石头在地上算“明白账”:“种一亩苹果,三年后能收五六千斤,一斤能卖一块多,比种粮食多赚三倍还不止。”有农民担心没本钱买树苗,他当场拍板:“信用社给你们贷树苗钱,等挂果了再还,利息按最低算!”就这样,北三乡的苹果林成了“绿色革命”;法门、建和、召公镇的连片辣椒,成了农民增收的“红色革命”;段家、午井、太白镇的秦川牛产业,是带动致富的“黄色革命”;塬下三乡的中棚大棚蔬菜,成了四季常青的“白色革命”。 这“四色革命”让扶风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信用社的实力强了——当时信用社的存贷款规模、盈利水平,在全县金融系统里稳稳占了第一。省市领导想调他去县里任职,他却婉拒:“我在信用社,能更直接帮农民解决贷款难题,这就够了。”2000年,刘明生的脚步从扶风迈向了更大的舞台——他被调入宝鸡市信用联社任主任。肩上的担子重了,他的初心却没变,还多了好几重身份:宝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常委,全市公检法、金融系统、发改委、物价局、各新闻媒体的人民监督员,还有省级人民监督员。这些身份里,他最看重的还是“服务农民”——在宝鸡,他大胆推进信贷改革,看着农民贷款要质押、找担保的难题,创造性推出“五户联保信用贷款制度”:不用质押、不要担保,几户农民互相联保就能贷到钱。这做法一下子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还得到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的认可,《金融时报》《各界导报》特意刊发报道,标题就是《刘明生喊出了九亿农民的心声》。
他还亲自去太白县试点,要把这里打造成“纯农业县助农样板”:农户贷款不用抵押、不用质押,万元以下全按信用贷款发放。这一举措,让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的“三性”特质,还有“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三铁”作风,重新回到了服务农民的一线。那段时间,他跑遍了宝鸡的12个县区,每到一个地方,都先去田间地头跟农民聊天,问他们“贷款难不难”“需要啥帮助”。也是在这期间,他被评为“全国金融系统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信合》《金融杂志》《中国政协导报》《陕西日报》等媒体都来报道他的故事,可他总说:“这些荣誉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帮农民办事的金融人。”笔墨人生:宣纸上的“乡土气”,藏着半生的坚守认识刘明生久了,才知道他的书法不是“业余爱好”,是藏在笔墨里的乡土记忆。他的办公室里总摆着一张书画案,案上放着一瓶红星墨汁,旁边堆着裁好的宣纸,墨香和办公室里的茶叶香混在一起,很是安神。有次我加班到晚上,看见他在案前写“乔山风骨, 水柔情”,笔锋刚劲,墨色浓淡相宜,他说:“每次写这八个字,都像看见在扶风、在宝鸡的那些日子,看见农民们丰收的笑脸,心里踏实。” 作为法门寺书画院院长,他还兼任联合国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特邀书法顾问,可他的作品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乡土的深情:2013年入选全国书画名人500强、获百佳优秀人物奖的作品,写的是扶风的“四色革命”;拿下国家乡土文化协会金质奖章的楹联《西部大开发》,字里行间都是宝鸡农村的新变化;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美国、德国友人收藏的作品,大多是“三农”主题——他说:“笔墨要跟着心走,我心里装着农民、装着土地,字里自然就有乡土气。”
有次灾区筹款,他捐了一幅《风雨同舟》的书法,拍了5万元。有人问他心疼不,他说:“这点钱能给灾区农民买几顶帐篷、几袋粮食,比我把字挂在墙上有意义。”如今他退休了,家里的书画案还在,只是来求字的多了乡邻。有农民想给新房写幅对联,他二话不说就写,内容总离不开“乔山”“ 水”“丰收”;村里小学想挂幅励志的字,他特意挑了“勤学笃行”四个大字,还亲自送过去,看着孩子们在字前敬礼,他笑着说:“这些娃,都是扶风、宝鸡的未来,得让他们知道,咱的根在土地里,咱的本分在为民里。 后来,熟悉他的人都觉得,该有首诗来记下他的故事,笔者写下了《乔山贤达刘明生赞》,把他的半生轨迹与初心都凝在笔墨里: 乔山巍巍孕贤良, 水泱泱润梓桑。革命家风承祖训,赤子情怀系农桑。少年励志追先进,青壮躬耕在金融。会计起步知民苦,辅导员岗践初心。农行履职挑重担,联社筹备献赤诚。行社脱钩勇掌舵,五小工程暖人心。四色革命兴乡土,苹果辣椒牛羊肥。
大棚蔬菜四季茂,农民脱贫笑开眉。临危受命赴宝鸡,信贷改革破常规。五户联保解民困,无押无保贷相随。太白试点开新路,九亿心声媒体吹。人大政协献良策,监督员职不缺位。劳模榜上闪金光,十大新闻人物辉。书画丹青抒正气,法门书院领风吹。退休仍念三农事,田间地头脚步催。百姓称他财神爷,口碑胜过金与碑。一生风骨昭日月,乔山 水永相随。这首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装着他从基层会计到市联社主任的每一步,装着“四色革命”的田野、“五户联保”的炊烟,也装着扶风百姓对他的惦念。
去年秋天,我跟他去北三乡看苹果林,他站在果树下,手里拿着一个红苹果,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远处的乔山像在微笑。他突然说:“你看这苹果,跟90年代那会儿比,大多了,甜多了;再想想宝鸡太白县的农户,现在贷款多方便,你家娃也该成家了吧?”风掠过苹果林,叶子沙沙响,像在回应他的话。我望着他鬓角的白发,想起当年挤在父母家的窘迫、夜晚街头的徘徊,又想起搬进新家的踏实,突然觉得,乔山的风骨,从来不是山的挺拔,是像刘明生这样的人——把老百姓的“小事”当“大事”,把乡土的“需要”当“责任”,用一辈子的坚守,活成了百姓心里的“靠山”。乔山依旧, 水长流。现在走在扶风的老街上,岳家巷的油泼辣子香还在;走在宝鸡的田埂上,还能听见农民说起“五户联保”的好处。刘明生的故事,早被刻在了这片土地上——不是因为他当过县联社理事长、市联社主任,获过多少奖,而是因为他从1973年的基层会计,到后来的金融干部,每一步都踩着乡土的脉搏,每一件事都想着农民的需求。这样的人,就像乔山脚下的老槐树,扎根深、枝叶茂,永远能给乡邻遮风挡雨,永远能让人心安。
2025年9月4日写于扶风
来源:陕西法制网